<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温馨提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朋友们, 目前,艾春吉先生正在参加北京市委老干部局、北京日报举办的征文活动,请朋友们伸出援手帮忙投票!谢谢大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百年沧桑育家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艾春吉</b></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祖父辈的苦难抗争、新社会后代人的求学修身、新时代晚辈人的奋斗进取,家庭生活的百年沧桑孕育了我家“励精图治、义孝仁和”的家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苦难砥砺铺就家德底色</b></p><p class="ql-block"> 我家祖籍是河北乐亭。清光绪年间为逃避天灾、兵祸,曾祖父举家走上闯关东的乞讨求生之路,几经辗转,在嫩江右岸的大赉县即今天的吉林省大安市落脚。</p><p class="ql-block"> “闯关东”并没有改变生活的苦难,曾祖父母在贫病中离世,祖父被店老板打伤致残,祖母靠讨饭维系一家人活命,父亲11岁就做了童工。祖父母后来也相继逝于贫病,留下年仅15岁的父亲和6岁的姑姑、两岁的叔叔。孤苦无助的三个孩子为了安葬祖父母,只有卖身——父亲做了一家石版印刷局的徒工、姑姑做了人家的童养媳、叔叔卖给了无子的夫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旧社会,所谓的徒工实际是家仆、家奴。没有工钱,还要日劳夜做,劈柴、喂猪、跑腿儿、扫院子、哄孩子、倒尿罐子。十年的奴役,“满徒”后黑心老板仍不给工钱。父亲忍无可忍,愤然辞工,租下一家门店临窗的一角,刻制印章赚微薄收入为生。然而,祸福相依,印刷局老板父子沉迷鸦片,负债累累,企业濒临倒闭之时想起了为人厚诚、学艺用心的父亲,以赊售的方式强让父亲接下摇摇欲坠的烂摊子。此时,父亲已娶妻成家,就带领家人苦心经营,周旋于倭寇欺压和官诈匪索,虽艰难终使企业有了起色,还清了债务。业务多缺人手,得雇人,孤儿出身、饱受欺凌的父亲怀有的怜贫济困、悲天悯人和爱恨情仇的仗义之心,驱使他到博济慈善会招收了几个没爹没妈的苦孩子,教他们掌握印刷新设备新技术,管吃管住,长大了还给他们娶妻安家。1946年,我党的东北民主联军(四野)一部进驻大赉。尽管那时形势还不明朗,但父亲知道这是解救穷人的队伍,就把厂房腾出来做部队指挥部,并毅然支持长子投笔从戎。</p><p class="ql-block"> 母亲本是大家闺秀,因战乱匪患家道中落,辍学待嫁。她心性豁达,认准了父亲的人品和勤勉,不顾世俗的眼光,毅然嫁给父亲,出嫁当天就做了母亲,将父亲前妻的两个孩子视为己出。她自己生育了11个孩子,可以想象有多么含辛茹苦。三年困难时期,家中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她让上班上学的先吃。多年以后我想起当年节衣缩食的日子,就问母亲:“你让父亲和孩子们先吃,那您还有吃的吗?”母亲这才笑着说“哪有哇!我就拣几片葱叶,沾点儿酱,就算吃饭了。”听了母亲这隐瞒了多年的“秘密”,我禁不住流出了眼泪。母亲用勤苦、坚韧和慈爱为孩子们撑起了温暖的家。识字不多的母亲常常给我们讲“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教义,不准打闹生事,要礼貌宽容待人;孩子偶遇欺凌,她就劝诫说“他不仁,咱不能不义。”艾家孩子衣着虽旧但整洁,颜容绝无蓬头垢面;上学要用功,回家要学做家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学求教树为家教主流</b></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旧社会都有幼年失学的遗恨,决心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们读书,鼓励他们求学修身,不惧离家远行割舍亲情。我大哥16岁投笔从戎,进入我军位于黑龙江兴山(今鹤岗市)的中国医科大学学习军事医学,转战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场;二哥17岁考入沈阳市文化干部训练班就职文化局,21岁考入东北师大音乐系;三哥17岁到沈阳读书;二姐16岁相继考入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立高中、沈阳农学院;四哥15岁到沈阳读中学,后考入吉林医学院;六弟16岁被戏曲学校招收离家,后转读师范学校;由于“文革”而中断学业的我和夫人,也在母亲的支持下,三十多岁拖儿带女坚持完成了高等教育……等等,父母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教导孩子们“好男儿志在四方”。在父母心中,留孩子在身边是爱,离开父母上学求知有出息是更大的爱。</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家中也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父亲没上过学,在学刻字制印中识了字,听说书看唱本是他的课堂。他将好多有教化意义的故事、笑话和段子讲给孩子们听,还购置了唱机唱片和书画对孩子进行文化启蒙教育;母亲心灵手巧,针线活精致细腻,栩栩如生的剪纸、布艺、折纸手工是给孩子们的年节礼物。父母的文化用心,影响孩子们都有唱歌、演戏、朗诵、书画、扎风筝、做手工的业余爱好,还出了一位音乐教授。直到今天,每年春节,分居各地的四代人会利用互联网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家庭春晚”拜年联欢,咏唱、述说心心共鸣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刻碑铭志赓续家训永年</b></p><p class="ql-block"> 如何将先祖前辈在旧社会颠沛流离、艰辛苦短的身世,先父在解放前始创吉林西部现代印刷工业、扶孤济贫、送子参军、解放后献厂于国家的爱国大义,慈母相夫治家、哺教儿孙的豁达襟怀、毕生至爱,记录、感念、传承下去?我们兄弟姐妹作了四个决定:编撰家世大事记;在母亲仙逝后置建新墓完成先祖移葬、父母合葬之礼;在祖墓前竖碑立石,撰写明示“励精图治、义孝仁和”家族精神的墓志铭刻于长方墓碑,“慎终追远 永言孝思”的家训刻于长圆墓石上;将父亲留下母亲养护40年的“朱顶红”这一象征喜庆和繁荣、情爱和和睦、勇气和生命力的美丽花卉确定为艾家家花,作为父母无声的遗训,世代接力培育。新祖墓在2012年母亲百年冥寿之年竣工,8月,八方子孙汇聚墓前举仪祭祖,勉励后辈,弘扬家族精神,奋发有为,在新时代建功立业。</p><p class="ql-block"> 我家是个大家族,四代百口,32个小家庭分散于国内外11座城市,久而久之,时空的阻隔难免使亲情渐行渐远。如何聚拢亲情,传递家族精神、父母遗训,赓续良好家风?是穿越时空将千万里之遥聚于方寸之窗的手机微信成了传递新载体。孩子们陆续换了智能手机,让老一辈也“与时俱进”,智能手机往往是送他们生日礼物的首选,于是年轻人开展了对长辈的微信“扫盲”运动。久居嫩江边吃鱼长大的艾家人似乎都有点儿灵气,连98岁的大姐也能玩儿手机微信,发视频音频。孩子们建立了《艾家茶馆》微信群聊,虚拟的“热茶”也有温暖,亲情互动别有洞天。从此,家人不再因难以守望而歉疚,也不再因不能见面而窘困,家庭、婚姻、理想、求学、就业、入党、修身、贺年、祭祖、求医问药、时政和旅游,等等话题的互动,在群聊中聚拢了亲情、欢乐、知识和家族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新家风与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如影随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艾春吉简介:</p><p class="ql-block"> 艾春吉,笔名,韧菲。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海淀区文明办原主任;2006年退休后,任《海淀区志》副主编、海淀区老干部理论学习中心组组长、海淀区宣传文化工作观察员等职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源:网络</p><p class="ql-block">编制:渔夫</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