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谢金良,枫下书院在线</p> <h3><strong>致敬大先生|俯仰千古学术 堪称一代宗师——黄寿祺先生(一)</strong></h3></br><h3>谢金良 </h3></br> <b>先生之风,山高水长</b> <h3>黄寿祺(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晚年自称“六庵老人”,时人常尊称为“黄老”,福建省霞浦县小南区盐田(今盐田乡中街)人。幼承家学,早年求学并执教于北平中国大学。建国以后,曾长期担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晚年担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中国周易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委员、省语文学会会长、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多种职务,并拟任美国易经研究院院长。去世以后,门徒及社会各界常不断追思缅怀,多次举办纪念会追思会,还专门出版追思纪念文集《易学宗师黄寿祺》、《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等,成立福建省黄寿祺研究会;2005年5月1日以第二名的得票被评选为“霞浦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h3></br> <h3><strong>01 </strong></h3></br><h3><strong>学术经历:师承正统 转益多师 </strong></h3></br> <h3>公元1912年9月14日(农历八月初四日丑时),黄寿祺先生出生于福建省霞浦县盐田镇一个累世读书人的家中,并在此度过少年时期。“作为一位儒者,之六先生极为重视渊源与师承。六龄入塾,而在这之前,祖母毕氏已为启蒙。既由《诗经》之‘寿考维祺’,获知自己名字的来历,又由乾嘉间福州陈寿祺(笔者按:陈寿祺乃清代著名学者),了解到父亲的期待。当时赐以佳名,乃希望将来能够成为名扬天下的一名学者。”(1)1928年初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分校(后改名理工中学)。翌年,考入北平私立中国大学文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国学系,1935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据说(2),他在中学时代,因受国文教师陈筱猷先生的影响,对地方文献和桐城派古文发生兴趣,曾从《东越儒林传》、《东越文苑传》得到启发,自撰《霞浦县志·文苑传补》十余篇和《福宁人士记》一册。大学期间,在马振彪、尚秉和、吴承仕等名师教导下,尤致力于古文、《礼》、《易》等的研学,曾撰写《六庵吟稿》和《六庵文稿》各一集、《闽东风俗记》一册。大学毕业后,于1935年秋,他回乡探亲,被留任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作文能针砭时弊,激怒时任县长兼校长的张灿,而被学校解聘。后经乡友帮助,复返北平,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继续从尚秉和、吴承仕、高步瀛诸先生受业。(3)1936年8月,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爱国将领宋哲元军长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各大学毕业生,培养抗日干部。他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接受军训四个月,期间,还为训练班主任佟麟阁副军长讲解《周易》的哲学原理,撰写《南苑受训杂录》一册。受训完毕,分配在冀察绥署参谋处当文职人员,闲时终日伏案点《十三经注疏》,还先后三次写信与业师尚秉和讨论《周易》。后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博士,以黄、尚论答《周易》书函合称《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作为所著《变化的书》(1960年初版于莫斯科,1978年为美国转译,英译名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1937年“七七”事变,佟麟阁副军长抗日阵亡,二十九军南撤,他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应邀回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时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尚秉和、吴承仕等受聘参加撰写。他在教学之余,除了协助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三十篇,“礼”类提要六十多篇,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并于1940年10月印行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所载黄寿祺传称“他在中国大学师事尚秉和教授,研究易说,是一位精苦刻铭的学生”。</h3></br> <h3>1941年冬返闽,先后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教授兼国文科主任,讲授《左传》、《诗经》、《楚辞》、《庄子》、《史记》、《汉书》等经典著作和文字学、训诂学、经学概要、国故论著、要籍目录、历代散文选、诗歌选、词曲选,以及国文教材教法、各体文习作等十多种课程。期间,学校迁移频繁,生活动荡,他除编写教材和讲稿外,前期还撰写了多种著作。</h3></br><h3>1950年秋,师专改师院,他续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1953年,中文系设工作组,改任组长。1956年复设系主任,再任系主任至1966年“文革”被停职审查为止。1958年以来,因政治运动和研究古代文学研究中存在“左”的倾向,故他对学术著作颇有顾虑,作品不多。1963年国庆节,应邀参加天安门观礼,11月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四次扩大会议,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文革”期间,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而停职审查,屡受整改。1970年2月,下放周宁县农村。期间,写有《山居集》270余首旧体诗。1972年秋,福建师范大学成立 (即福建师院恢复后改名),他调回学校,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74年,参加明代李贽《焚书》、《续焚书》注释组,任总纂,表现出不随波逐流的学术个性,坚持实事求是地评价李贽著作。(4)</h3></br><h3>1979年,升任副校长,兼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7月1日,他以七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放尽光芒吐尽丝”般地忘我工作,积极实现其人生价值:参与学校行政工作,大力培养学术传人,组建各种社团学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奔赴各地交流讲学,赴京亲自整理吴承仕遗著,与助手不断合撰《楚辞全译》、《周易译注》、合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合写学术论文、选编个人诗集;等等。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一生著作除因时代变故而散佚流亡外,多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出版和发表。1990年春,他应邀赴美国讲学半年,后因水土不服提前回国,刚回来还勤于各种事务,不久即确诊为胃癌;住院治疗期间,还作《住院杂咏》多首,同年7月28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他逝世后,在福州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据说当时吊唁者大多悲泣流泪(5)),海内外多家报刊登载有关报道及悼念诗文、挽章,由福建中华诗词学会编成专辑出版。</h3></br><h3>黄老毕生好读常见书,曾自名书斋为“读常见书斋”。一生深读之书,按大致顺序,主要有:《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一些短篇古文;《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观止》《古文析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正谊堂丛书》(翻阅过大部分)、元末明初吴海《闻过斋集》(手抄过)、陈左海《东越儒林传》和《东越文苑传》、《霞浦县志》1929年版、林纾《畏庐文集》及其翻译的小说、部分外国文学名著、中学和大学教材(大学六年,从未涉足歌楼舞榭,同学笑称之“大书呆”)、《文选》、《法宝坛经》、《五灯会元》、《王阳明全集》(翻阅过,精读其中的《传习录》)、《十三经注疏》(点注)、清代卢见曾《雅雨堂丛书》、《易经》、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唐宋诗选、杜甫诗集、黄庭坚诗集、元好问诗集(前此包含《易经》等几种均为讲授课程)、《续修四库全书》中130多部“易”类和60多部“礼”类书籍(翻阅并撰写提要)、吴承仕先生遗著47种(代为整理,并写成《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一文)、《楚辞》、《庄子》、历史类著作均有所涉猎(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通鉴纪事本末》),等等。由此可见,先生常研读之书,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经史与诗文类作品。</h3></br><h3>综观黄老的一生,笔者发现他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研治国学,矢志不渝;二是尊师重道,谦虚谨慎;三是奖掖后学,诲人不倦;四是知行合一,令人难忘。他在高校从教五十多年,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教泽绵长;生平著述颇丰,以易学和经学、文学研究见长,亦擅长古体诗而且笔耕不辍。他曾有诗句自称“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文章迈汉唐”(《赴京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可见并非言过其实。2002年召开黄寿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中国易学学术研讨会时,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为其题辞追思:“含和执中”;台湾“中央研究院”著名学者李亦园教授为其撰联追思:“隔岸久心仪玄思精妙诗绵邈,识荆未面命墨宝雍容日摩挲”。这些语句,不仅能再现后人对一代宗师的无限崇敬心情,也正是其一生治学严谨、守正、博学、大成的真实写照。总之,黄老一生始终能做到做人与做学问有机结合,全心全意为教育为学术,成人之美,甘作人梯,守正持中,至诚至善,具有与众不同的人文精神与人格魅力,不愧是一代儒者的典型代表。</h3></br><h3>(未完待续)</h3></br><h3>注 释:</h3></br><h3>(1)引自施议对:《易学与词学——排列组合与数位解码》,《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65页。</h3></br><h3>(2)关于黄先生生平介绍,主要参考:《黄寿祺自传》、黄高宪《黄寿祺年谱简编》、郭天沅《六庵先生著述要目》,均并载《福建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易学宗师黄寿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3年版;网页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中《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霞浦县志》之《黄寿祺》;黄高宪《略述先父黄寿祺教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张善文《易学宗师之风范——先师黄寿祺教授治<易>成就述略》和《福建<周易>研究述略》等,并载《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h3></br><h3>(3)按:黄寿祺先生求学生涯中与几位导师过从甚密,师徒关系非同一般。</h3></br><h3>(4)据刘学沛《良师虽逝 风范长存》评价黄老当时注李贽著作的表现说:“不人云亦云,不唯上,不随风,在任何情况下都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是黄老治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第47页。</h3></br><h3>(5) 据季仲《时光磨洗不尽的记忆——怀念之六先生》:“追悼会上,更目睹了罕见的大悲大恸。我看见许多吊唁者在向寿祺师致礼诀别时,泪湿衣襟,敛声忍泣。在这个年头离开人世,能享花圈满堂的隆重葬仪之荣,并不太难,而要赢得人们真诚的眼泪,则实在不易。”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第105页。</h3></br> <strong>作者简介</strong> <h3>谢金良,男,福建安溪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美学博士后,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美学学会理事、福建安溪•枫下书院院长等。</h3></br><h3>研习《周易》已逾三十六载。曾先后师从张善文、詹石窗、洪修平、王振复等著名学者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易学与美学、易学与儒佛道文化、中国古典美学等,已出版《穀梁传漫谈》《<周易禅解>研究》《审美与时间——先秦道家典籍研究》《穀梁传开讲》《<周易>与审美文化论稿》《易学与儒佛道审美文化》等著作,在海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四十余篇。</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KXgYC0GDSMS1lUhth2Cw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