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诗哥闲聊敦煌之115</p><p class="ql-block"> 《佛传故事之七宝·九龙灌顶·步步生莲》</p><p class="ql-block">高65.5.5厘米,宽19.0厘米 绢本设色,是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绢画中情节最丰富的佛传故事画</p><p class="ql-block">现藏大英博物馆。这幅彩绘幡的画面内容从上到下为七宝、“九龙灌顶”和“步步生莲”。</p><p class="ql-block"> 七宝是转轮圣王所拥有的七种宝物(轮、珠、象、马、女、居士、兵)。转轮圣王是佛教术语,指的是在太平盛世中,全世界唯一的太平帝王。他具有七宝庄严,包括有德、有贤的皇后、良好的财政大臣和交通工具等。转轮圣王分为金轮圣王、银轮圣王、铜轮圣王、铁轮圣王四种,分别管理四洲、三洲、二洲、一洲。</p><p class="ql-block"> 转轮圣王的相貌与佛一样,具有三十二相,福德与佛相同。他能够降伏四方,管理四大洲,是人民幸福、富裕、安乐的太平盛世的象征。转轮圣王的出现,是众生修善法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转轮圣王出现,必有七宝现世。《大宝积经》卷十四中说:“转轮圣王生种姓家,七宝则现。何谓为七宝?一曰紫金轮,有千辐。二曰白象,有六牙。三曰绀色神马,乌头朱髦。四曰明月化珠,有八角。五曰玉女后,口优钵香,身旃檀香。六曰主藏圣臣。七曰主兵大将军,御四域兵。”七宝出现预示太子降临人间,是解除世间诸苦的吉瑞之兆。七宝乘云自空而至,金轮宝、神珠宝、兵宝和玉女宝在前,典宝藏臣宝(居士宝)、马宝、象宝随后,形象分明,色彩明快。</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金轮千辐,下有宝箱,为金轮宝。硕大明珠悬于空中,为神珠宝,是愿望得以达成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玉女宝为身着汉装的贵妇形象,是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兵宝为戎装将军形象,身着金甲,头戴兜鍪,持盾牌,是和平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典宝藏臣宝为身穿交领大袖的居士形象,又称居士宝,是消除贫穷、幸福安宁的保证。</p><p class="ql-block"> 马宝披青绀色汗垫,髦鬛贯珠;马脚触尘,皆成金沙,是财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象宝,六牙七宝色,力大无穷,运输八万四千卷经典,是信仰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中下部画“九龙灌顶”:太子出生后,九龙从空中喷水,洗浴太子。太子裸身站于放置在高几上的金色束腰莲台,头顶祥云中有九条金龙喷水。四周围绕多位唐装妇人,释梵摩持天衣侍立。前方贵妇着红色大袖裙襦、长裙、白色帔帛、笏头履,头饰抛家髻。其他侍者着窄衫小袖长裙,无披巾。服饰色泽艳丽,各不相同。“九龙灌顶”题材,莫高窟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两例,其画面中太子穿犊鼻裤,与此图不同。</p><p class="ql-block"> 画面最下方为“步步生莲”,描绘太子刚出生,便自行走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画面为一裸体小儿双足踩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旁有众人相拥,皆唐装。众女子服饰形象与“九龙灌顶”相同。其中多出一男子,头戴软脚幞头,身穿明黄圆领长袍。</p><p class="ql-block"> 此幅幡画虽有残缺,但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巧妙的构图、绚丽的色彩、精细的线条,是盛唐人物画的精美之作,可与莫高窟同期壁画供养人物相参照。</p><p class="ql-block"> 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 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p><p class="ql-block"> 作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一生在教徒及弟子们中间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把释迦牟尼的身世、经历及言行一代一代地传述下来,作为佛教信徒行为的规范与楷模,作为传教的教材。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释迦牟尼逐渐被渲染成了神。于是,僧人们除了编造出大批本生故事外,对释迦牟尼的生平与经历也进行了改造与神化,这样,佛传故事也就大大丰富起来。</p><p class="ql-block"> 现存讲述佛传故事的主要经典有《普曜经》、《方广大庄严经》、《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 《佛本行经》、《中本起经》、《众许摩诃帝经》等。这些经典大多围绕释迦牟尼从兜率天托梦投胎、在鹿野苑降生、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四门出游、逾城出走、访师求道,六年苦行、菩提树下成道、初转法轮、 教化因缘、涅槃荼毗等情节敷衍成文。不少经典行文华丽、叙事夸张, 富有文学色彩。有的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印度享有盛名。</p><p class="ql-block"> 佛传故事作为通俗宣传品,对佛教在下层群众中的普及起到极大作用。不少佛教的雕塑、壁画均以佛传故事为题材,使这些故事更加广泛深入地在民间传播。</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前世今生在佛教经典中主要通过“本生故事”,记述佛陀前世修行的故事和佛传记载佛陀今生成道历程来体现。</p><p class="ql-block"> 前世是菩萨的修行,也就是佛教经典中记载的本生故事。在成佛之前,释迦牟尼佛经历了无数劫的轮回,以菩萨(追求觉悟的修行者)身份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p><p class="ql-block"> 佛教经典中记载了数百个本生故事,其中几个著名的故事有舍身饲虎。佛陀曾转生为一位王子,见一只母虎饥饿将食其幼崽,心生悲悯,主动跳崖舍身喂虎,以救虎母子。这一故事彰显菩萨的大悲心与布施波罗蜜。割肉贸鸽说佛陀为国王时,帝释天化身为鹰追逐鸽子,鸽子求救于国王。国王为护鸽子性命,割下自身血肉与鹰等价交换,体现平等舍身的慈悲。佛陀还曾为九色鹿,救一溺水者,反被其出卖。鹿以智慧化解国王的追捕,并感化忘恩负义者,强调因果业报与忍辱。佛陀前世还曾为月光王,发愿布施一切,甚至将头颅施予婆罗门,圆满布施度。这些故事说明,佛陀的成道并非偶然,而是通过累世修行积累福德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佛陀的今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乔达摩,他父亲是国王,他本人为太子,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二千年来人所共知的事。释迦牟尼诞生时的印度,恰类似中国的春秋时代,那时候的中国,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分封割据,邦国互相侵凌,正是封建制度快要崩溃的时期。当时印度史称五印度,并没有一个强力统治的中央政权,地方势力,仍然停留在酋长分领的邦国状态,整个印度约分为两三百个国家。</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姓乔答摩(也译作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种族名,意为“能”;牟尼,亦译为“文”,是尊称,意为“仁”、“儒”、“忍”、“寂”。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释迦族的“圣人”。</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太子。其父是国王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来自邻近的拘利国,是天臂城主善觉王的胞妹。摩耶夫人在嫁给净饭王后,多年并未生育。有一天夜里,她梦到有一头六牙白象王飞入自己的体内,至此才有身孕。印度有女人回娘家生孩子的传统,因此,快要到分娩时,摩耶夫人在宫人的陪伴下,启程赶往天臂城。途径蓝毗尼园时,摩耶夫人下车休息,在她伸手去摘一支无忧树枝时,从其右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释迦降生的时间传说是中国旧历的四月八日。</p><p class="ql-block"> 可是,在悉达多出生后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净饭王又娶了摩耶夫人的妹妹波阁波提,是她把悉达多抚养成人。</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的种族地位,据有世统的贵族权威。在这世界各大宗教所有教主的行列里,他以帝王的家业,显赫的身世,并非因为出身微贱,从艰难困苦中体验到人生的悲哀,而超然自拔于尘俗之外。与众不同的是他在与生俱来安寓尊荣的境遇中,却翻然觉悟,不仅为了自已,同时更发愿而为一切众生,寻求永恒解脱之道,并且毅然决然地弃王业而不为,以慈悲济度众生的宏愿,为觉行万有的应化,终于创建了佛教。</p><p class="ql-block"> 关于释迦牟尼生卒年代,南传和北传的佛教有不同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传佛教或认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说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一说是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开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木中单独修苦行6年。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转而到伽耶(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达到觉悟。时年35(一说30)岁。先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说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组成传教的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阇世王的皈依,在舍卫城受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涅槃。在时间上,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p><p class="ql-block"> 记载释迦牟尼事迹的汉译佛典很多,如《过去现在因果经》《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中本起经》《佛本行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五分律·受戒犍度》《四分律·受戒犍度》,以及《释迦谱》《释迦氏谱》等;南传巴利文经典有《小部》等。</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在世宣佛法口授身传,没有文字记录的经典。释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了避免佛教教义日久散失,也为了防止其他“外道”异说渗入佛法,对于他的言教进行了整理,是为“结集”。释迦牟尼的学说内容,可归纳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英藏 《佛传故事之七宝·九龙灌顶·步步生莲》,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