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1日,按我们这次“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旅行程安排,今天上午是游览瞻仰南京中山陵、德基广场网红打卡地,下午瞻仰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16:30在南京乘k782次列车返萍乡,结束本次“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旅。时间比较紧,故导游要求我们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早餐,七点准时出发赴中山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下午5:40,我们结束牛首山游览之后,又马不停蹄驱车驶往距夫子庙不远的一家定点餐馆用过晚餐,之后又直奔夫子庙景区,游玩、购物直到晚上8:30才离开,赶到宾馆时已是晚上九点多了,洗洗漱漱后入睡已是十点多,今早五点多起床,连续几天的连轴转,人比较疲惫,毕竟几个人都是奔七的年龄了,岁月不饶人,坐在去中山陵的旅游大巴上,我竟然袭来阵阵睡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约7:20,在我似睡非睡之际,大巴车已悄然开到了中山陵停车场,从这里下车,我们还需沿着景区木质栈道走一段距离才能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溯源。中山陵位于南京玄武区紫金山南路,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陵寝面积8万余平方米,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东毗邻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融汇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并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中山先生生于1866年11月12日,名文,号逸仙,化名中山樵,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首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举世瞩目的武昌起义发生,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南京我曾来过两次,算上这一次已是第三次来南京了。但前两次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事了,记得我第一次来南京是1988年夏,和几位同学相约到南京考察游玩,先后游览了中山陵、总统府、雨花台、明长城和玄武湖等景区。今天中山陵故地重游,心情不免有些激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来的有点早,当我们到达“博爱”牌坊与孝经鼎之间的半月形广场时,时间还不到早上7:40,离景区开馆还有近一个小时。在这里,导游让我们这个“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旅游客按所乘大巴的一号车、二号车在“博爱”牌坊前集体合影并交待集合时间、地点等注意事项后,就让我们自由活动了。</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整个建筑群依紫金山山势而建,前临平川,后靠山峦,从空中俯视,就如一座平卧在绿绒毯的"自由钟"。钟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为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整个陵园依中轴线自下而上由半月形广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尚早,离景区8:30开馆还有40多分钟,我们七人决定就从景区“自由钟“的“钟顶”下半月形广场最南端的孝经鼎开始游览。孝经鼎位于中山陵的钟顶部分,即半月形广场的南端正中。据资料介绍,孝经鼎1932年由金陵兵工厂制造,由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与国立中山大学师生捐赠,表达的是他们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和崇拜之情。孝经鼎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镶苏州金山石,台分三层,每层围以石栏。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中山大学也是中山先生一生当中创办的两所学校,一所就是中山大学,另一所为黄埔军校。孝经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面刻的是戴季陶母亲手书的《孝经》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孝经鼎,过半月形广场正中就是中山陵的“博爱”牌坊了,博爱坊是中山陵墓道的南端入口,为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属于民国时期建筑。据资料介绍,博爱坊作为南入口牌坊,整体造型为三间四柱冲天式花岗石结构,高11米、宽17.3米,顶部覆盖蓝色琉璃瓦,柱脚前后有抱鼓石,台基为长方形大石座,牌坊上梁正中“博爱”二字,为孙中山先生手书,体现了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牌坊因此而得名,牌坊整体风格古朴、厚重、庄严、典雅。有资料记载,“博爱”思想源自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孙中山将其升华为“天下为公”的革命理想。据传,1912年,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前,为纪念与于右任的革命情谊,亲题“博爱”二字赠予于右任先生,1926年中山先生奉安时,于右任先生将中山先生书稿交于葬事委员会并镌刻于牌坊之上。</p> <p class="ql-block">过了博爱牌坊,我们就进入了长达四百多米的墓道,墓道两旁栽种的都是苍葱翠白的雪松、桧柏及红枫、银杏等参天古木,庄严肃穆。印象中,我1988年夏来谒拜中山陵时,墓道中间的两行雪松是没有的,只有再过去两侧的桧柏及红枫、银杏等,墓道相对显得更加宽阔些,现在的雪松估计是后来移栽过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墓道上行一段距离,就是中山陵的陵门了,中山陵陵门是一座仿古建筑,顶覆青色琉璃瓦。据资料介绍,中山陵陵门其平面图为长方形,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计有三个拱门,各装有对开的镂花铜门。中门的横额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指上古尧舜时代“公天下”的治理理念,强调权力属于全体人民而非私有化。这不仅仅是中山先生终其一生的精神信仰,更是为其奋斗一生的终极目标。中山先生借这一概念,将其发展为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平等。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这一理念成为民国初年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孙中山“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想。据传,中山陵陵门中间的那扇门平时是不开的,只有每年的11月12日中山先生的诞辰日,和3月12日中山先生的忌日才会开放,平日里游客只能从两旁侧门进出,我们当日上午8点半开馆时,也是从侧门进出的,中门没有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陵门不远就是中山陵的碑亭了,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为公”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其平面近似方形,阔约12米,高约17米,采用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整体风格仿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亭内墓碑高9米,重达数十吨,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1930年3月7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又明确规定了碑文的内容和书写格式,在这块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字为颜体,笔画流畅,结构严谨,雄健有力,是由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著名书法家谭延闿书写。相传,石碑背面的墓志铭原来是要汪精卫和胡汉民两人来写的,结果到时两个人写出来的东西,得不到葬事委员会的认可,后经多次讨论,最终于1928年作出“总理之伟大,非墓志铭、传记文字所能包括一切”的决定,成了我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块历史知名人物无字碑。</p> <p class="ql-block">出碑亭,我们继续沿石阶拾级而上,据传,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自牌坊至祭堂共设有392级石阶,分列于10个平台上,纵向高差达73米,平面距离700米。392这一数字并非随意设定,而是设计师吕彦直通过台阶数量表达两层意思,其一是隐喻1929年陵墓建成时,当时我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寓意每一个中国人都应铭记中山先生教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山先生的遗志和精神;另一层意思是:392级台阶中,3代表着三民主义;9代表着中国九州大地;2代表着孙中山先生主持的国共两党合作。从碑亭到祭堂,还有339级台阶,这组数字则象征着当时国民党参众两院议员的数目,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共同承担起革命的责任。数字中的“9”还寓意着九州大同,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行走在中山陵的台阶上,向上看,只能看到台阶,寓意着革命的道路要不断前进;向下看,只能看到平地,象征着革命成功后,前方的道路将一马平川。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陵寝设计师吕彦直的创意,我们去年10月中旬游览的广州中山纪念堂,也是出自他的创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碑亭上行339级等阶,就是祭堂了。祭堂是中山先生陵寝的核心建筑,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祭堂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于1926年1月开工建设,主体工程于1929年竣工。同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先生遗体由北京移葬于此。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使用香港花岗石,屋顶为重檐歇山式,覆盖蓝色琉璃瓦,门额刻有“民主”“民权”“民生”篆字,中门嵌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直额。祭堂内部正中安放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创作的大理石中山先生高4.6米的坐像,四周墙壁刻有孙中山遗嘱和革命事迹。祭堂后的墓室安葬孙中山灵柩,与祭堂相连,但现在墓室已经不开放了。据传,这是因为2019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所谓的“哭陵”事件,对社会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同时,中山陵墓室内部空间相对狭小,大量游客涌入很可能会给文物带来不可逆的损害,也容易出现拥挤、踩踏等安全隐患。为了维护公共秩序、保障游客和文物安全,墓室暂时采取了关闭开放的措施,这让我们多少有点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中山陵,仿佛踏入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这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无尽的敬意,是我们每一位到访者心中神圣的殿堂。走出中山陵,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里我们再次领略了中山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功绩,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后来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4.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