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菜萝卜白菜加米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版纳金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汁河的风光很美,苍翠的松柏和摇曳的杨柳在河岸上形成一道碧绿的屏障,两岸稻谷飘香蚕豆花艳,炊烟袅袅,牧歌晚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活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但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只有苦和累。</p><p class="ql-block"> 一个方面,就是新兵训练非常艰苦,军人日常养成非常严格,每一位新兵都经历了掉三斤肉脱三层皮的人生洗礼。新兵连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个地方老百姓转变成一个基本合格的军人。连长指导员和排长班长们一路都在讲,到了军营穿上军装还算不上真正的军人,让我们在新兵连接受教育训练的目的,就是锻炼我们强健的体魄,培养我们军人作风素质的养成,要从思想上、行动上、认识上将我们磨炼成真正合格的军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方面,我们新兵连的伙食,非常糟糕。人脑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居然会有选择性地记忆功能,它只记住特别好的和特别差的两个极端。新兵连的伙食之所以给战友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是由于它得特别好,而是因为它真的特别差。它让我们经受了肌体和灵魂的双重磨炼,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一个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一段艰苦历程。</p><p class="ql-block"> 刚到部队,我们这批分别来自昆明、西双版纳、曲靖和楚雄等不同地方的新兵,大家的生活习惯就有所不同。像我这样部队营房长大的兵,自然习惯新兵营的生活。而对于那些来自边疆傣族村寨的新兵来说,是有一些不习惯。他们习惯家乡糯食为主的饮食生活,反而,对馒头、面条之类的饮食有一些不适应,岩温和岩尖因为没有糯米饭吃还悄悄地哭。但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大家最终也接受和逐渐适应了青菜、萝卜,外加米饭的新兵生活了。毕竟不是环境适应人,而是人适应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嘴上这样说,晚上躺在稻草铺上的时候,我肚子饿得叽里咕噜乱叫,这个时候我会想起勐海老街的牛肉米干,想起景龙乡的煞撇米线,还有香竹饭和豪糯索(傣族年糕),眼泪止不住往下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晨六点,军营还笼罩在轻纱一般的薄雾中,悠扬起床号就讲我们从睡梦中叫醒,我们都明白,在今后的几年中,这好声将是我们早、中、晚不可缺少的陪伴,我们的一天的起床、吃饭、集合、训练、睡觉都在它不断变化的曲调中进行。</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部队的伙食费才是八角钱一天,连队的伙食简单,新兵连就更简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简单到每天只有青菜、白菜、萝卜、洋芋、京白菜。但是我们新兵连的这些主菜,有些人在家里还可能吃不上。嘴刁的城镇兵吃一顿两顿不说什么,吃上个三天以上,就怨声载道了。但是人家贫困地区来的那些农村战友没有我们这般矫情,人家吃得很香,脸上还带着满足的笑,要知道他们在家里多数只能靠苞谷和洋芋果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兵连训练强度大,体力消耗也很大,所有的新兵都特别能吃。记得我在家里一顿最多吃三四两饭,到了部队新兵连至少吃七八两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因一是体力消耗大,特别是队列训练,几个小时下来早上吃的那碗米线,早就被消耗殆尽,开饭时间不到肚子就叽哩咕噜地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新兵连基本见不到荤腥,吃得非常清淡,淡得洗碗筷和菜盆都不消用去污粉,冷水一冲干干净净,亮亮堂堂,肚子里面没有“油水”,越是没有荤腥,饭量就越大,我亲眼见过能一顿吃一斤半米饭的。</p><p class="ql-block"> 南方部队主食以大米为主,我们一日三餐都是广西大米饭,那种米很便宜,但煮出来的饭又硬又散,那饭的颜色灰暗发绿,比我们边疆大山上的山谷米难吃,还不经饿。软米太贵,新兵连伙食费超支,哪敢买什么好米,领导们能做到的就是吃饱为原则。在新兵连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中午和晚上都是广西黄绿米饭,菜就是一大盆煮菜,不是土豆、青菜;一小盆炒菜,炒菜就是放了一点点油渣的炒白菜、炒萝卜丝,炒京白菜。吃过一次肉(到部队第一天),有时候也会加点油卤腐和腌韭菜花下饭。</p> <p class="ql-block"> 中午和晚上基本这样,偶尔会用点肉汤煮酸菜洋芋。我就特别喜欢用酸菜洋芋肉汤泡饭,感觉那玩意特别好吃,每次有这道菜我就会多加点米饭。尽管我听说炊事班洗洋芋,有一套让人听了会影响食欲的工作程序,说是洋芋不是手洗的,而是用臭脚丫子洗的。其实人家是穿着水鞋在洗菜池子里用脚先将水泡过洋芋乱踩一阵,直到洋芋上面的泥巴和表皮全部脱落,露出白生生的果肉,才用高压水龙头冲洗。大家听说这个故事后,都不想吃洋芋,但我始终觉得肉汤酸菜洋芋,就是无与伦比的美食,比我后来吃过的任何东西都要好吃,这是我对部队酸菜洋芋汤最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由于午饭和晚饭单调,吃得没有新鲜感。早餐还可以,特别是吃面条、米线的时候,新兵们表现出的那种兴高采烈,欢欣鼓舞,让我记忆犹新。每天的早点, 不是热汤面就是热汤米线,馒头、包子、花卷很少吃,因为面粉贵包子馅成本高不说,还要花很多钱买咸菜卤腐。昆明市场上的玉溪腌韭菜花,牟定油卤腐,昭通大面酱都好吃就是太贵不敢买。</p><p class="ql-block"> 早晨吃早点的时候,我们整整齐齐排队走到机关干部宿舍前的草地上,一看食堂中央4个大行军锅中热气腾腾,满满四大锅面条或者米线!新兵们兴奋地拿着碗筷,簇拥到行军锅旁,或用大勺,或用筷子,忙不迭地捞起面条。</p><p class="ql-block"> 班排们长一看这阵势,都乐了。对着饿死鬼托生般的新兵们,打趣地大喊道:龟儿子们慢些,小心帽子掉到锅里头。</p><p class="ql-block"> 我是听老兵班长说过,有些部队的新兵,戴着那个大家称作“雷锋帽”的栽绒棉帽去抢面条,面条没抢着结果把帽子挤掉进锅里了。</p><p class="ql-block"> 近两百名新兵,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四口行军锅抢米线、面条,乱成一锅粥。一通忙乱后,里面的人盛满一碗往外挤,外边的人一股脑地往里拥,生怕晚了吃不上。几个班长站在外围直摇头:这群新兵,没吃过面条、米线啊!听到他们的谈话,我暗自好笑,当年他们的模样不会好到哪儿去?反正我是不会去抢,炊事班不会让我饿着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十几分钟后,新兵们基本上都盛了一大碗,吸溜吸溜开始吃起来。几个班长才上前盛面条、米线。只见班长们不慌不忙,从硕大的行军锅中轻轻一捞,就是满满一大碗。</p><p class="ql-block"> 新兵们一看还是老兵有经验,盛面条、米线都和新兵们不一样,就跟着学。班长说,这是几代老兵传下来盛面条捞米线的诀窍,还有人总结出一套“贴边溜底,轻捞快起”的秘诀,就是拿着盛面条或米线的勺子,顺着锅边插到锅底,然后轻轻地捞起面条或米线慢慢上提,到了勺子出了汤头,迅速装入碗里。</p><p class="ql-block"> 这个办法后来我也试了试,屡试屡爽。很多年过去了,新兵连班长教我们盛面条捞米线的诀窍,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 米线面条的臊子,是用青菜或者酸腌菜加油条剁碎以后,用油炒制出来的,虽然赶不上肉做的杂酱,但总比那种清汤寡水的清水面或米线好多了,在这个方面我对部队的炊事员们烹制早点臊子的水平,佩服得五体投地,至今我仍然对炊事班长手上那一勺,青菜油条渣炒制的臊子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 关于新兵连的伙食问题,我专门写信跟我父亲讨论过,我抱怨这驻省城部队的伙食,咋个还不如他们住在边境山沟沟里的边防部队。他反过来教育我说。新兵连的伙食之所以不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家底,也就是说新兵连就是个新家,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什么东西都要现买,而大家伙的伙食费就这么多,这点钱不经花。新兵连伙食不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新兵连没有副业支持,没有养猪,也没有菜地,没有创收来贴补伙食费。而边防部队团营有生产基地,连有生产班,每个班还有自己的菜地。部队养的猪、牛、羊和鸡、鸭吃不完还往上交。这都是几代边防军人积攒的底子,怎么好比?</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父亲又在信里说,这是对你们最好的艰苦奋斗体验式教育,再苦也没有当年他们抗美援朝“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苦,再苦也没有当年三年严重困难期间勘界剿匪忍饥挨饿的苦。</p><p class="ql-block"> 接到父亲的信,我心里坦然了,也明白了古人“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这句名言所包含的伟大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昆明城没有现在这么大,我们团部驻地还属于郊区,我们到城里要经过大片农田,春天禾苗绿油油,秋天稻谷金灿灿,金汁河堤松柏苍翠,杨柳成行,山花烂漫,简直就是一幅优美的油画,典型的田园风光。那个时候公交车还没有开到昙华寺,我们只能步行,一路欣赏金汁河千年古柏,三春杨柳赶到穿心鼓楼去坐公交车。</p><p class="ql-block"> 轮到自己进城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美美地去饱餐一顿,用一碗加肉小锅米线或一笼冒着热气的小笼包子,犒劳一下已经生锈的肠胃,然后就非常舒服与满足的赶回部队。昆明的小锅米线汤淳、肉嫩、米线滑爽,酸、甜、咸、鲜、辣,五味俱全。</p><p class="ql-block"> 周末轮着自己进城,到金马坊、碧鸡坊,东寺街、西寺巷逛逛,甩一碗小锅米线, 这就是驻城部队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关于新兵连的伙食问题,我专门写信跟我父亲讨论过,我抱怨这驻省城部队的伙食,咋个还不如他们住在边境山沟沟里的边防部队。他反过来教育我说。新兵连的伙食之所以不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家底,也就是说新兵连就是个新家,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什么东西都要现买,而大家伙的伙食费就这么多,这点钱不经花。新兵连伙食不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新兵连没有副业支持,没有养猪,也没有菜地,没有创收来贴补伙食费。而边防部队团营有生产基地,连有生产班,每个班还有自己的菜地。部队养的猪、牛、羊和鸡、鸭吃不完还往上交。这都是几代边防军人积攒的底子,怎么好比?</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父亲又在信里说,这是对你们最好的艰苦奋斗体验式教育,再苦也没有当年他们抗美援朝“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苦,再苦也没有当年三年严重困难期间勘界剿匪忍饥挨饿的苦。</p> <p class="ql-block"> 接到父亲的信,我心里坦然了,也明白了古人“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这句名言所包含的伟大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昆明城没有现在这么大,我们团部驻地还属于郊区,我们到城里要经过大片农田,春天禾苗绿油油,秋天稻谷金灿灿,金汁河堤松柏苍翠,杨柳成行,山花烂漫,简直就是一幅优美的油画,典型的田园风光。那个时候公交车还没有开到昙华寺,我们只能步行,一路欣赏金汁河千年古柏,三春杨柳赶到穿心鼓楼去坐公交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轮到自己进城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美美地去饱餐一顿,用一碗加肉小锅米线或一笼冒着热气的小笼包子,犒劳一下已经生锈的肠胃,然后就非常舒服与满足的赶回部队。昆明的小锅米线汤淳、肉嫩、米线滑爽,酸、甜、咸、鲜、辣,五味俱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末轮着自己进城,到金马坊、碧鸡坊,东寺街、西寺巷逛逛,甩一碗小锅米线, 这就是驻城部队的优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本人日记和战友回忆编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