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凯旋门下篇

老陈

2014年7月9日星期三,阴。巴黎凯旋门。 <div>&nbsp; &nbsp; &nbsp; &nbsp;凯旋门上有很多表现拿破仑时期法国重要历史事件的浮雕。攻占阿莱克桑德里(Alexandrie)即亚历山大港。</div> &nbsp; &nbsp; &nbsp; &nbsp;抵抗--面向万军林荫大道(Avenue de la Grande Armee) 的门楣上是由昂图瓦纳·艾戴克斯(Antoine Etex)雕塑的“共和国(La Republique)” 大型浮雕,又称“抵抗运动(La resistance)”。一位母亲紧紧搂住孩子,身旁的战士手持断剑,眼神中既有对侵略的愤怒,又有守护家园的决绝,破碎的盾牌和断裂的武器暗示着战斗的惨烈。<br> &nbsp; &nbsp; &nbsp; &nbsp;和平(La Paix de 1815)。《和平》则展现战后的宁静,工匠专注地锻造农具,孩童在母亲怀中安睡,象征着从战争创伤中复苏的民生图景,橄榄枝与丰收的果实传递出对和平的珍视。北侧基座的《抵抗》与西侧基座的《和平》,构成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辨。<br> &nbsp; &nbsp; &nbsp; &nbsp;《强渡阿赫高乐(Arcole)大桥》。描绘的是1796年11月15日,拿破仑亲率法军冒着枪林弹雨冲过意大利北部城市维罗纳(Verona)附近的阿赫高乐大桥的场景。 &nbsp; &nbsp; &nbsp; &nbsp;热玛卑斯(Jemmapes)战役。热马卑斯战役是1792年11月6日,在法兰西共和国革命战争期间,法国和奥地利两国军队在热马卑斯(比利时蒙斯西南的村镇)发生的一场交战。在热马卑斯交战中,法军以营纵队冲击敌人,并预先以炮兵和散开队列的步兵行动为这一冲击作了准备。热马卑斯交战作为法军运用新突击战术的第一次交战而载入军事学术史册。这种战术建立在刺刀与炮火、纵队与散开队列相结合的基础上。恩格斯写道:“热马卑斯之役,杜木里埃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他第一次半本能地用集中大军的方法去对抗奥地利式分兵把口、拉长阵线(由奥斯坦德到麦士河)的方法。” &nbsp; &nbsp; &nbsp; &nbsp;凯旋门面向香榭丽舍大街(Champs Elysees)拱门两侧的裸女浮雕,雕塑家的技艺令人叫绝,轻纱似乎能随风飘动。 &nbsp; &nbsp; &nbsp; &nbsp;AUX COMBATTANTS D'INDOCHINE LA NATION RECONNAISSANTE。 &nbsp; &nbsp; &nbsp; &nbsp;凯旋门内随拍。 &nbsp; &nbsp; &nbsp; &nbsp;精美的小天使塑像栩栩如生,橄榄枝则代表着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 <p class="ql-block">  快到集合时间了,老陈一行连忙从地下通道回去。</p> &nbsp; &nbsp; &nbsp; &nbsp;再次欣赏这座宏伟的凯旋门。凯旋门不仅是巴黎的地标性建筑,更是法国国家精神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br>&nbsp; &nbsp; &nbsp; &nbsp;1806年,拿破仑一世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俄奥联军,为纪念这一辉煌胜利,彰显法国军队的赫赫战功,他下令建造凯旋门。由建筑师让-弗朗索瓦-塞雷斯·沙尔格兰精心设计,这座凯旋门采用了新古典主义风格,其灵感部分源自罗马的提图斯凯旋门,同时又融入了法国独特的艺术元素,展现出雄浑大气的美感。<br>&nbsp; &nbsp; &nbsp; &nbsp;凯旋门的建造历时30年,历经拿破仑帝国兴衰与波旁王朝更迭,最终在1836年路易-菲利普时期竣工。其装饰艺术堪称巅峰,尤其是四大基座上的主题浮雕,由弗朗索瓦·吕德、让-皮埃尔·科托和安托万·埃特克斯等雕塑大师创作,将历史叙事与艺术感染力完美融合。 &nbsp; &nbsp; &nbsp; &nbsp;香榭丽舍大街,一直通往协和广场。 &nbsp; &nbsp; &nbsp; &nbsp;凯旋门顶部的装饰。每一个花环都代表着拿破仑参与的重要战役地点。 &nbsp; &nbsp; &nbsp; &nbsp;拥抱凯旋门。<br> &nbsp; &nbsp; &nbsp; &nbsp;黑珍珠。 &nbsp; &nbsp; &nbsp; &nbsp;侧观凯旋门。 &nbsp; &nbsp; &nbsp; &nbsp;胜利--拿破仑凯旋归来。身材矮小的拿破仑被塑造成了象征意义上的巨人。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说:“在这个世界上无一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拿破仑是在向世界证明,经过多少个世纪之后,恺撒和亚历山大终于后继有人”。没落贵族出身的拿破仑的非凡之处在于,他极为罕见地将恺撒的军事谋略与丰臣秀吉的政治能力和强大的宣传能力结合于一身,开创了现代民主与民族国家的崭新时代,成为现代法国乃至现代欧洲的奠基人。 &nbsp; &nbsp; &nbsp; &nbsp;出征--自由女神后跟随着朝气蓬勃前去出战的战士的雕塑是“志愿军出发远征”,即著名的“马赛曲”。<br> &nbsp; &nbsp; &nbsp; &nbsp;回望车水马龙的凯旋门。大家集合完毕后乘车顺着香榭丽舍大街前往卢浮宫。 &nbsp; &nbsp; &nbsp; &nbsp;车上随拍的凯旋门。<br> &nbsp; &nbsp; &nbsp; &nbsp;巴黎观光BIG BUS。 &nbsp; &nbsp; &nbsp; &nbsp;香榭丽舍大街的建筑与梧桐树。 &nbsp; &nbsp; &nbsp; &nbsp;摩托骑手。 &nbsp; &nbsp; &nbsp; &nbsp;又一种观光巴士L OPEN TOUR。 &nbsp; &nbsp; &nbsp; &nbsp;香榭丽舍大街上的行人与自行车。 &nbsp; &nbsp; &nbsp; &nbsp;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香榭丽舍大街两侧的梧桐树挂满了法国国旗和条幅,并正在安放国庆阅兵仪式的观众席,再过几天这条大街就会变成欢乐的海洋,但游人可能就无法闲逛这里了,所以说我们的运气还是挺好的。 &nbsp; &nbsp; &nbsp; &nbsp;正在指挥交通的女交警,嘴里含着警哨,带着白手套,动作干练。 &nbsp; &nbsp; &nbsp; &nbsp;协和广场旁的飞马雕塑。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的广场。公元1755年由国王路易十五下令营建,最初名为路易十五广场,由雅克·卡布里耶主持设计,为八角形开放式广场。在1792年法国大革命时期,路易十五雕像被推倒,广场成为革命活动核心场所,路易十六等众多皇室成员在此被处决,广场被称为革命广场。到了1795年,广场被改名为“协和广场”。1835至1840年,增设河神喷泉与海神喷泉,是对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喷泉的模仿与致敬,着意体现当时法国高超的航海及江河航运技术。19世纪,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赠送的方尖碑被安置于此。埃及方尖碑矗立在广场中心,由红色花岗岩制成,上面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记录了拉姆赛二世的业绩,其原始尖顶在公元前六世纪遗失,1998年法国政府在顶端加上了金色的金字塔尖顶。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协和广场是巴黎的重要地标之一,代表着法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也是巴黎市民和游客休闲、漫步的好去处,承载着人们对和平、和谐生活的向往。<br></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这座埃及方尖碑高22.83米,用一整块石头雕凿而成,重250吨,是欧洲方尖碑中最高大的一座。</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巴黎协和广场一直是法国政治和社会活动的核心场所,如1968年的五月风暴期间,广场成为了大规模学生和工人运动的中心。广场还是法国重要的庆祝活动举办地,1998年法国男足首夺世界杯,数十万人在协和广场狂欢。如今的协和广场设置了法国国庆阅兵观礼台。</p> &nbsp; &nbsp; &nbsp; &nbsp;协和广场四角有八组雕像,象征着法国的八大城市,分别是鲁昂、布雷斯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波尔多、南特、马赛、里昂。  &nbsp; &nbsp; &nbsp; &nbsp;MARSEILLE马赛。 &nbsp; &nbsp; &nbsp; &nbsp;LYON里昂。 &nbsp; &nbsp; &nbsp; &nbsp;BORDEAUX波尔多。 &nbsp; &nbsp; &nbsp; &nbsp;古典风格的路灯很漂亮。 &nbsp; &nbsp; &nbsp; &nbsp;卢浮宫旁的石狮,威猛无比。<br>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狮子在西方文化中常与皇室和贵族联系在一起,是权力、威严和统治地位的象征。卢浮宫曾是法国国王的宫殿,放置石狮有助于彰显皇家的尊贵与荣耀,以展示法国王室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狮子以其强壮的体魄和勇敢的天性而闻名,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卢浮宫旁的石狮象征着人类对艺术和知识的追求需要有强大的力量和勇气,也体现了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