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春的邯郸短途旅行,假如错过了涉县娲皇宫游览,那将是一趟不完整的行程,同时也是一件憾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邯郸涉县娲皇宫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索堡镇,坐落于邯郸市区西北部约九十公里的中皇山。它是中国最大的“女娲祭祀地”,属于国家5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华夏祖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关女娲的神话故事与中国的原始宗教信仰和道教文化有关。女娲神话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当时人们对女性孕育生命的力量充满敬畏和崇拜,女娲被视为具有创造人类和化育万物能力的始祖神,这是华夏先祖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吸收和融合了许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信仰元素,女娲在道教中也有着重要地位,被尊为“上帝”等,成为道教供奉和信众祈福、祭祀的对象。在道教的一些典籍和神话体系中,女娲的形象和事迹被广泛传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因此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来自晋、冀、鲁、豫四省的人们都会前来朝拜女娲,由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娲皇宫庙会,这种民间祭祀活动自汉代就已盛行,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娲皇宫依山就势,建造于东太行山余脉的中皇山上,坐东朝西,前临清漳河,东侧为悬崖绝壁,周围群山环绕,形成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理想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涉县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时期,距今已有1475年历史。它初为北齐文宣帝高洋从邺下访至晋阳时,所建的行宫,后逐渐被当地太行山世代山民们演变为祭祀女娲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汉代又建造神庙三楹,后经历代重修、续建。现存有北齐石刻、唐代题记、宋代砖墙、明清建筑等古代宗教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娲皇宫历经千年,屡遭焚毁,如今所见建筑多为明清建筑,而北齐遗迹仅留下石窟与摩崖刻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寺院规模宏大,分为山下广场、补天园和山上核心建筑群三部分,包括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等,山顶娲皇阁为最高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下部分建筑群以四合院为主;山上建筑群则依托陡峭伟岸的山崖石壁,错落排开,以娲皇阁为中心呈横向分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涉县娲皇宫集历史、建筑、宗教与民俗文化于一体,是探寻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目的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中皇山这里的岩石层抗风化能力强,为娲皇阁提供了稳固的地基,加之主题宫殿建筑为拱券结构,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定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娲皇宫主体建筑“娲皇阁”总共有4层,高达23米。底层柱子深嵌山崖,第二层墙体与山崖之间有缝隙,三层阁楼背面与崖壁之间以9根铁索链依次将楼体系在嵌入崖壁上的八个“栓马鼻上”。据说,当楼体受到外力时,铁链可稳住楼体,被称作“活楼”“吊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邯郸涉县娲皇宫的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景区提示版介绍:这些石刻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由北齐皇室主持刻制,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齐崇尚佛教,文宣帝高洋为巩固统治地位、弘扬佛法,命令僧人在中皇山崖壁镌刻佛经,石经与娲皇宫建筑群同期兴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石刻经共六部,分五处刻凿于露天崖壁和石窟内崖壁之上,刻石1187行,共刻经文13.7万余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里,佛教与本土道教相融合,摩崖石刻与女娲信仰共存,体现了北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进程。</span></p> <p class="ql-block">涉县娲皇宫石刻被称为“天下第一壁经群”,它与山东泰山经石峪、河北响堂山石刻并称“北朝摩崖三大宝库”,而涉县娲皇宫石刻规模居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文字体主要是楷书和隶书,其刚劲有力,为世代书法家所酷爱,被誉为“银勾铁划,天下绝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娲皇宫摩崖刻经是我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处,也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特别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弥足珍贵的资料,它对于研究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书法镌刻演变史有着极高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娲皇宫佛经石刻是魏晋北齐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推崇以及雕佛刻像之风的盛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娲皇古迹始于古人崇佛刻经,而后,古人才在此立庙拜神。它体现了汉民族崇拜佛、道文化与崇拜神灵并举的多种崇拜的宗教观念,是中国本土宗教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形象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娲皇宫这里既有道教的元素,也有佛教的痕迹,还有儒家思想的体现,如停骖宫的壁画中有儒释道迦摩尼三教图,反映了古代的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兼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与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与本土的儒、道等思想文化有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交流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更加明显,朝廷也采取了一些政策促进三教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但宗教文化真正大规模的与本土文化融合是在之后的各历史阶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对宗教文化很陌生,但从小就听母亲讲过女娲造人和女娃补天的神话故事。到了能认字的小学、中学阶段,中国民间更多的神话故事曾被作为旧文化或者涉及“迷信”色彩而远离教材读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孩提时代,受母亲的神话故事影响,知道女娲具有许多神奇的能力。等成年后,阅读了更多的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到更多的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刑天舞干戚等。女娲、夸父、神农氏、炎黄二帝、黄道婆更是五千年来华夏民族世代顶礼膜拜的众尊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神话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古至今,许多文学作品、绘画、雕塑、戏曲等都以这些神话故事为题材,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时,那些神话中蕴含的朴素哲学思想,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等,也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些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它们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的神话传说成为一种华夏民族精神纽带,将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也知道了许多有关女娲的一系列故事,如:女娲创造人类,赋予了人类生命,让世界有了人类的存在;女娲补天救世,平洪水杀猛兽,使人类得以继续生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娲化生万物,是万物生长繁衍的源头;女娲发明了笙簧等乐器,为人类带来了音乐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女娲置婚姻,合夫妇,使男女结合有了规范,促进了人类社会繁衍的有序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故事体现出的奉献、担当、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娲为拯救苍生而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在面对灾难和危机时,团结一心、舍己为人、共克时艰的精神源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娲文化中包含着诸多与人为善、关爱他人、保护自然等道德观念,传承和弘扬女娲文化,有助于传播这些正能量的价值观,推动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民俗风情、艺术表现形式等,也为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开发女娲文化,如:动漫、影视、旅游等文化产品,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传承女娲文化,有助于培育和弘扬这些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在创新发展中积极进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其文化是华夏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传承和弘扬女娲文化,能让人们铭记我们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对民族的热爱,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夸父逐日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追求目标、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敢于向着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进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神农氏尝百草则表现出先民们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畏艰险、勇于尝试、敢于牺牲的开拓精神,鼓舞着后人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些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激励着世代中华子孙后代们英勇无畏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巨大困难时挺身而出,勇敢抗争。也提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死而不已的战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强敌和挫折时的顽强斗志和永不屈服的气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