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南之旅~建水(二)‍

珽瓌

<p class="ql-block">  13日,今天我们是包车游。小张和他的一位朋友开了两部车带我们游玩建水小火车沿线……</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路线是双龙桥——乡会桥车站——团山车站——团山民居——贝山陶莊——西门大板井。</p><p class="ql-block"> 两个帅小伙带着我们出发啦😄</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到了。</p><p class="ql-block"> 双龙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建水城西三公里的泸江与塌冲河上,因为两条河如蜿蜒蛟龙汇流在一起,所以称双龙桥,当时建的是石桥三孔,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于是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合为一体,故又称“建水十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桥身由打凿得很平整的石块镶砌而成,两侧垒条石为栏。桥上原本有一大二小三座楼阁,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四年重建,后来又在护国战争中被溃逃的叛军焚毁了其中一座阁楼,只留下两座,而中间大阁楼是三层檐的坊式结构,底层可以通车马。双龙桥是云南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连拱古桥,已载入《中国桥梁史》。</p> <p class="ql-block">  说起十七孔桥,同样出名甚至名声更盛的还有北京颐和园的那一座,其实这一南一北两座桥正是古时南北方桥梁造型的代表,北方的桥雄浑大气,造型简洁,南方的桥则在外形上费了颇多功夫,看上去也更加华美。</p> <p class="ql-block">  路边转弯拍到的乡会桥。</p><p class="ql-block"> 乡会桥,是一个因历史上科举考试而得名的一座桥梁。建造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主桥长30米,东西两端引桥各长25.3米,桥廊长和桥面宽均为7米。桥面由名为"文星阁"的主楼阁和次楼阁完全覆盖,为建水地区唯一的风雨廊桥。</p> <p class="ql-block">  乡会桥车站是碧石铁路乃至滇越铁路上唯一一座中西合璧的车站。车站的设计融入了中国元素,同时也体现了法国工程师的设计理念,巧妙地结合了两国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乡会桥车站曾有办公楼、候车楼、站台和货场等设施,是建水、石屏间的一个重要铁路车站,也是西庄镇主要的货物集散转运站。它曾为附近村民往来于建水、石屏、个旧、蒙自、河口及昆明提供了便利的条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车站拥有黄色的外墙、青瓦覆盖的房顶以及斑驳的墙体,柱子和椽子上满是岁月的痕迹。内部则设有狭窄的走道、法式的门窗、青石铺就的地板以及悬挂的水晶吊灯等,充满了怀旧气息。</p> <p class="ql-block">  车站内不是很大,但内部的装饰很温馨,墙上有别致的画框,有伸着长长灯杆的落地灯,还有复古的老式留声机,让人有回到民国时代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游客可以免费参观车站内部和周边区域,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建筑的魅力。车站后面是一个大天井,边上种着很多花花草草,围墙已经是有点破烂,但很多游客就喜欢这样具有年代感的建筑,天井中间放置着一排桌子凳子,桌上放着很多花卉,供游客们在这里吃茶,喝咖啡和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  餐厅跟旁边的咖啡厅应该是一家的,环境真的好。想想遇上雨天,坐在这里喝上一杯香气袅袅的咖啡,望向窗外的田野,耳边传来由远而近的火车鸣笛声,那份惬意和慵懒真是美😊</p> <p class="ql-block">  野楸民宿的外墙也刷上跟车站相近的颜色。</p><p class="ql-block"> 随着交通方式的发展和变化,乡会桥车站已经废弃不再作为铁路车站使用。但它依然保留着沧桑的气息和独特的历史韵味,成为了一个供人们参观和休息的观光车站。</p> <p class="ql-block">  错过了小火车过站的时间,但小张告诉我们,周日会加开一列“状元号”,等一会就来了,果然来了。</p> <p class="ql-block">  这就到小火车的最后一站——团山站了,铁轨上正停着10:40分到达团山站的小火车,这是调好车头准备下午1点返回临安站。</p> <p class="ql-block">  团山村到了。“团山”是彝语意为“有金有银的地方”,至今完整保存了十九世纪滇南乡村的特色风貌与社会人文环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将军第,至今还有后人在这里居住。看到我们进去,主人很热心的邀请我们可以随便看,并极力推荐他家的玉米好吃😋</p> <p class="ql-block">  随处都可见到老旧的窗台、墙缝、角落里冒出来的花草。</p><p class="ql-block"> 时光凝固的隐村落,当游客涌入建水古城时,深藏不露的团山民居仍守着百年来的从容。青砖灰瓦间未染商业喧嚣,明清古宅藏着“云南最精美古民居群”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看到“百忍家风”四个字,知道是张家花园到了,推开门进去是一大块空地。走到最里面才能看到“张家花园”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由此进入花园祠堂……</p> <p class="ql-block">  祠堂为一组园林式建筑,卷棚屋顶,敞廊,装饰雕梁画栋,庄重典雅。两侧的“吊脚楼”左右对称,是凭靠乘凉修身养性之地。下方有池塘,池里养了不少鱼。</p> <p class="ql-block">  好喜欢这个角落,幽雅安静。</p> <p class="ql-block">  祠堂里专门设立了一间屋子为“团山村史馆”。</p><p class="ql-block"> 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之蓝头坡,<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见团山“形势耸拔,众山环拱,甲与全境”,遂三迁至此。</span>清末,张氏族人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财富后回乡建造豪宅,形成了如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定居后的张福勤劳躬耕,为后人留下了“百忍”家训。遵循祖先训导,勤恳劳作的张氏族人以“百忍家风”为准则,好学上进,安居乐业,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团山古村的历史至今已有600余年。2006年团山民居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名录。世界纪念性保护基金会认为:“这里的建筑物有着端庄的外表,装饰着价值极高的优雅精致的木雕花格窗户,雕镂精细的木、石、砖各种浮雕,并有非常美丽的彩绘装饰,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珍贵遗产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从张家花园的后门出来就到了村里的广场。大榕树下的指示牌有点意思😄</p> <p class="ql-block">  广场的乡愁餐厅里面很大,环境也很雅致,小张听说我们进了餐厅,贴心的提醒我们还是到游客中心再用餐。</p> <p class="ql-block">  按照指引一路逛……</p> <p class="ql-block">  张氏宗祠进门一块石碑上的两面,刻着祖训和祭祖歌。</p><p class="ql-block"> 在来团山村的路上,知道小张就是团山人,记得他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们背诵过这两块石碑上的话,可见团山人的家风真是严谨认真,年轻人也不能忽略祖上来时的路。联想起从到云南开始,就一直得到小张不时得体的询问我们的行程,并提示注意事项,见面后语气也是慢条斯理,看来团山村张家的祖训已经深入这个小伙子的骨子里了。</p> <p class="ql-block">宗祠正殿两侧的柱子两旁分别撰联:</p><p class="ql-block">张姓始祖发籍于江西鄱阳许义寨先辈正宗</p><p class="ql-block">氏族兴旺迁移在云南建水团山村后世立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司马第。团山民居中唯一不属于张氏家族的传统民居,因先祖曾有儒士身份和司马官衔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营长府。原为村民张福来所建,后因举家迁往个旧,卖给曾在革命军中任过要职的张国柱、张国芳两兄弟,因此得名。我是被路边的几块牌子吸引进去这里的😊</p> <p class="ql-block">  单鹰紫陶工作室的小伙子正在制作陶器,四小姐要摆拍一下😏</p> <p class="ql-block">  告别团山村,我们将去往贝山陶莊。</p> <p class="ql-block">  到了,半价门票15元/人。</p><p class="ql-block"> 刚看到有点惊艳,“贝山陶莊”是一个在山顶用各种陶罐堆砌的艺术世界。</p> <p class="ql-block">  贝山陶庄占地80余亩,创始人向炳成先生历时11年的时间设计建造。整个陶莊都是用废弃的紫陶和青石块搭建而成,零散又有序,古朴厚重,咋一看有欧式古堡的设计风格。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既展现了建水紫陶的特色,又融入了石文化的元素,使陶庄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价值。贝山陶庄是一个非常具有异域风情的网红打卡之地,我们到达这里时,已经有很多人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一组很像藏地的转经筒,造型也很有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  卡尔•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世界”,用在这里很有创意。贝山陶莊用废弃的陶罐打造了一个艺术场景,并在此向世界展示紫陶制成工艺,成为了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  离开贝山陶莊开车半小时左右就到了西门的大板井。</p><p class="ql-block"> 西城门大板井井口很大,嵌了六根古朴的石柱,井台圆润光滑,井边有供奉龙王的石龛。打水人络绎不绝,水桶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我站在上边看着,井水打湿了青石板,更开启了建水人热闹鲜活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看着不同的人来大板井打水,有人走了,有人又来了,井台、石柱已包浆,井边的石板路、台阶也已包浆。这里的人们爱水、护水、惜水,他们不允许水被污浊,从井里打出来的水不能再倒回井里,他们对水怀着敬畏,这也是建水到今天还保留着这么多水井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大板井的旁边,就是建水有名的曾记板井豆腐坊,源溯于清光绪年间,由于豆好水好,做出的豆腐异常鲜嫩,成了豆腐中的上品和建水的美食代表。门上的对联“溥博泉水清又甜,雪白豆腐酥且香”,一副对联就把建水水质和建水豆腐写活了。她家的豆腐卖的快,我们进去想买点回酒店吃,告知已全部售罄。</p> <p class="ql-block">  今天收获满满,也辛苦了两位帅小伙带着我们一路游玩,回到酒店已是黄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