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南美洲——神秘笼罩着的复活节岛

新叟

<h1><b>一座独立遗世的小岛,呈三角形状,长24公里,最宽处17.7公里,面积为163平方公里。它远离大陆,像一叶孤舟一样神秘地停泊在浩瀚的太平洋中间。<br></b><b>大约公元300-400年,一些波利尼西亚人乘船来这里栖身,并占领了这个叫拉帕努伊岛(Rapa Nui)的小岛。1722年荷兰海军上将罗格温率队首次登上了小岛,那天正好是“基督教复活节的第一天”,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遂为该岛取名"帕赛兰"(Paaseiland),意即"复活岛"。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该岛,恰巧这天又是复活节。<br></b><b>1995年世界教科文组织把复活节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h1> <h1><b>复活节岛距离南美大陆约3700公里,距离南极大陆5000公里,距离北美大陆5800公里;距离最近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是皮特卡恩群岛2000公里。离我们中国那就更远了,比如从北京出发到美国达拉斯需转机韩国仁川;从达拉斯到智利圣地亚哥需转机洛杉矶;从圣地亚哥到复活节岛还要乘坐5.5小时的飞机,而且每天一个航班(周日无航班),控制在200人登岛。从北京到达复活节岛共需要几天的时间,总行程几万公里。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路线可以到达,我只是说了自己的体验。<br></b><b>要想登上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真是太远,太难了。</b></h1> <h1><b>世界少有的机场大厅。</b></h1> <h1><b>复活节岛的居民载歌载舞,热情地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b></h1> <h1><b>复活节岛是全世界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号称“石像的故乡”,因岛上数百尊充满神秘的史前文明石像而闻名于世。<br>关于石像有一种说法是,部落中最重要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对后世产生影响。当部落领袖或德高望重者去世时,人们会为他雕刻石像。也有另一种说法,部落和它的祭司为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为了恐吓敌人,争相建造石像。哪个部落建的石像大,就说明实力强,弱小和贫穷的部落雕凿的石像就小得多。岛上石像文化在公元1500年左右到达巅峰。<br></b><div><b><br></b></div><div><b>复活节岛石像,也称为摩艾石像(Moai),至今全岛已发现的石像多达1000多尊,单考古学家有记录的就有887尊。石像高度一般在5—6米,小的3—4米,最高大的一个高2l.8米。石像一般重10吨以上,最小的估算也在5吨左右。所有的石像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异。石像的额头狭长,鼻梁高挺,眼窝深凹,下巴突出,耳朵较长,双臂垂在身躯两旁,双手放在肚皮上。它们或成群排列在大海边,或散乱地分布在山坡上,形象奇特,神情严肃,背对大海,似乎若有所思。 </b><br></div></h1> <h1><b>阿胡汤加里基(Ahu Tongariki)石像群由15个摩艾石像一字排开,放置在叫作“阿胡”(ahu)的祭坛平台上。</b></h1> <h1><b>面前是一望无际起伏山坡,绿色草甸犹如一张巨大地毯,背面是茫茫蓝色海洋。它们表情冷漠,神态威严。远远望去,就像一队准备出征的武士,蔚为壮观。</b></h1> <h1><b>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历史上最强烈地震,达到里氏9.5级。地震引起的海啸摧毁了保存较好的Ahu Tongariki石像,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智利政府和日本政府联合修复,成功竖立起了重达86吨的石像。</b></h1> <h1><b>复活节岛一共有两处白色沙滩,其中位于岛东北侧的阿纳凯海滩(Anakena)颇为著名,据说这里也是岛上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率队登陆的地方。</b></h1> <h1><b>椰风树影、细腻柔软的白色沙滩和波光粼粼的大海,融合南美的热辣奔放,呈现出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b></h1> <h1><b>阿纳凯海滩附近的Ahu Nau Nau石像群由7尊石像排列构成。</b></h1> <h1><b>这组石像中有4尊是 “戴帽子”的,据说在一个部落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能拥有这一殊荣。考古学家们认为“帽子”代表的是波利尼西亚人红色羽毛的头饰,部落首领会把头发盘起来,插上鸟类羽毛做成好看的造型。</b></h1> <h1><b>石帽叫“普卡奥”(Pukao),是统一在帽子工坊(Puna Pau)用红色岩石刻成的,形状像个圆柱。</b></h1> <h1><b>Ahu Nau Nau石像群曾在部落战争中被推倒,掩埋于沙滩中,幸运地躲过了自然风化侵蚀,但其中有2座在战争中被毁坏了。</b></h1> <h1><b>附近一座孤零零的石像叫Ahu Ature Huki,也是曾经在部落战争中被推倒,后来又修复的。</b><div><b>别看它不起眼,可是它却是被挪威伟大的航海家托尔•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修复的。</b></div></h1> <h1><b>阿吉维(Ahu Akivi)石像群由7座石像组成,是复活节岛上独特的石像群,它们置于内陆,面朝大海,几乎与复活节岛上所有其他的石像的摆放方向都不同,成了岛上最神秘莫测的一组石像。</b></h1> <h1><b>每年南半球春分(9月21日)和秋分(3月21日)这一天,太阳运行的轨迹与石像的位置相吻合,中心点正对着太阳升起与下落的轨迹。其独特的天文对齐现象而成为研究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重要对象,这一现象也增加了其神秘性和吸引力。</b></h1> <h1><b>1960年以威廉姆•穆洛伊为首的一批考古学家来到岛上,专门前来修复这一组石像。</b></h1> <h1><b>海边还伫立着一组称为胡塔海(Ahu Tahai)的著名的石像群,石像群由3组石像组成,从北往南依次是Ko Te Riku (大眼睛)、Tahai和Vai Ure。</b></h1> <h1><b>Vai Ure石像群是6座石像,损坏的比较厉害。</b></h1> <h1><b>Ko Te Riku石像是复活节岛上唯一戴帽子且有眼睛的石像。</b></h1> <h1><b><br></b><b>复活节岛上的石像都是有眼睛的,不过历经了各种天灾人祸,石像的眼睛都被毁坏了,以至于连岛上的居民也不知道石像是有眼睛的。</b></h1><h1><b>1978年,一个小小的考古队在复活节岛上的一处海滩发掘石像遗址时,在地下20英尺的堆积层发现了此前不为人知的石像眼睛。眼睛由两部分组成,外部是用白珊瑚雕成的椭圆形“眼白”,中心刻出一个凹槽,放置用岛上随处可见的黑曜石刻成的半球形眼珠。给石像的装眼睛是石像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在石像被竖立起来之前,眼睛会被放入预先挖好的眼坑中,这样石像看起来就像注入了灵魂。<br></b><b>出于对摩艾石像的保护,仅仅给Ko Te Riku一座石像恢复了眼睛。</b></h1> <h1><b>今天Ahu Tahai石像群前的草坪上,一些原住民好像在搞什么庆典活动,一群人载歌载舞十分热闹。</b></h1> <h1><b>“Ahu Tahai”直译过来,就是“海边的大石台”。这里是复活节岛上观日落最美的地方。很多人早早就聚集在这里,等待着落日时刻。</b></h1> <h1><b>随着夕阳的落去,光变得暗淡,天空被染成了红色,暗淡的摩艾石像剪影显得更加神秘,是欣赏还是探索,目光久久不能离去。</b></h1> <h1><b>不是所有石像都位于海岸边,目前岛上共有25尊石像立在内陆。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被称为Ahu Huri a Urenga的石像立在长13米的祭祀石台上。</b></h1> <h1><b>Ahu Huri a Urenga的外形看上去与海边的石像别无二样,由于破损甚至比其他的石像还“丑”。重要的是它身处的位置与周围的两座山峰形成一条直线,每年南半球的冬至(6月21)日,太阳的运行轨迹就和这条线惊人地吻合。岛民们以此判断是否可以开始进行农耕等活动,这座石像明显地具有一定的天文价值。</b></h1> <h1><b>拉诺•拉拉库(RanoRaraku)采石场是复活节岛生产摩艾石像的工厂。</b></h1><h1><b>对于游客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景点,山坡上有400多尊的石像,远远望去蔚为壮观。</b></h1> <h1><b>有些是制造过程中被废弃的石像,它们保持着平躺或直立的姿势,石料上凿痕犹在,但仍与山体相连着。</b></h1> <h1><b>这座静静地躺在山里的大摩艾高21.6米,重160-182吨,是岛上最大的一座摩艾,可惜还没有完成使命就结束了。</b></h1> <h1><b>这些石像有的已经制作完成,似乎是在运往岛上各处时被散乱地地丢弃在山的斜坡上。</b></h1> <h1><b>山坡上这座叫作“图库图利(Tukuturi)”的石像与众不同,他蓄着短须,短耳朵,而且呈跪姿状态。</b></h1> <h1><b>据说岛上有两个部落,一种是“长耳人(Hanau epe)”,像我们看到的绝大多石像一样长着长耳朵;另一个部落是短耳人(Hanau momoko)” ,长耳人是岛上的统治者,短耳人则是被统治者。从这座石像的姿态来看,恐怕是两个部落间发生了冲突和惩罚。</b></h1> <h1><b>2011年,智利考古部门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石像的完整形态和背后的文化意义,开展了“复活节岛石像计划”的挖掘行动,主要目标是雷诺瓦瓦谷(Rano Raraku)的2座雕像。</b></h1> <h1><b>随着挖掘的深入,考古学家发现了摩艾石像不仅包括身体、肩膀和手,还发现了它们的背部有精细的雕纹和象形文字,这些细节在之前并未被完全揭示。</b></h1> <h1><b>奥朗戈(Orongo)村在拉诺卡乌(RanoKau)火山顶,这里曾经有座摩艾石像,身高2.7米,起名叫“遗失的朋友”。<br>1868年,英国军官理查德•鲍威尔用Topaze号军舰从复活节岛上把这座摩艾石像带回英国,献给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1869年女王又把石像转赠给了大英博物馆。</b><div><b>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报道说,“大英博物馆内这座石像被确认为是复活节岛上900座石像中最具特殊意义的一尊。”</b><br></div></h1> <h1><b>从2018年开始,智利就向大英博物馆提出返还摩艾石像的要求</b><b style="color: inherit;">。当年8月,智利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遗失的朋友”是复活节岛历史的“有形联系”。</b></h1> <h1><b>据说16世纪,复活节岛上爆发了部落战争后,岛民对摩艾石像的信仰开始瓦解,替代登场的是“鸟人崇拜”。</b></h1> <h1><b>奥龙戈村是鸟人文化的发源地。</b></h1> <h1><b>村子坐落在三百多米高的拉诺卡乌火山顶,一面是火山口的边缘,另一面则是几乎垂直落入大海的悬崖。</b></h1> <h1><b>村庄由54座石板堆砌成的独特石屋组成。</b></h1> <h1><b>由于房屋长年弃置不用,损坏严重,现在的石屋是美国考古学家威廉•马洛伊带人在1974年修复的。</b></h1> <h1><b>每年开春的季节,复活节岛迎来一年一度最大的传统节日——鸟人节。届时各个部落派出一名选手住进村里的石屋,竞赛开始后选手们顺悬崖下海,游到约2公里远的莫图伊蒂岛(Motu Iti)和莫图努伊岛(Motu Nui)两个小岛上去寻找燕鸥蛋,第一个带回鸟蛋的人把它交给部落首领,这位部落首领则被封为当年的“鸟人”, 奉为神明,选手们所代表的部落也随之受到尊敬。</b></h1><div><b><br></b></div><h1><b>比赛过程中竞争激烈,且有极大危险性,1865年以后这项活动就被取消了。</b></h1> <h1><b>远处的2个小岛就是寻找鸟蛋的Motu Iti和Motu Nui两个岛。</b></h1> <h1><b>第一个取回鸟蛋的勇士。</b></h1> <h1><b>复活节岛上一些刻着半鸟半人的图案的石头、绘画和雕塑都是鸟人文化的体现。</b></h1> <h1><b>1995年,奥朗戈村的鸟人文化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b></h1> <h1><b>复活节岛被发现不过300年却藏着史前文明 ,一直是探险家、考古学家和旅游爱好者心心念念之地,许多问题也成了人们议论、关心,但又是解不开的谜。</b></h1> <h1><b>1、到现在为止人们仍然在猜测复活节岛上的石像是谁建造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这些石像表达什么精神?<br> </b><b>2、这些石像是如何建造的,又如何搬运安装到特定位置的?<br></b><b>3、1722年荷兰海军上将罗格温率队登陆复活节岛时曾发现了一些木板,木板上刻着被称为“朗格朗格”(Rongorongo)的独特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至今未被破解,成为岛上文化的一个谜团。</b></h1><div><b>......</b></div> <h1><b>复活节岛这座孤悬于海洋中的小岛却始终被笼罩在神秘之中,被世界上许多人称为“神秘之岛”,关于它的许多疑问,又被世人说成是“复活节岛之谜”。</b><br></h1> <h1><b>摄于2025年3月</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