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千万种不同的顾盼

子彦墨翡

<p class="ql-block">《顾盼》以诗意的目光丈量存在,在四季轮回的花事中,构建起一座关于生命认知的哲学迷宫。诗人用意象的碎片,拼贴出时间的褶皱,在"一千种意象"的迷宫里,每个读者都将在花瓣开合的间隙,窥见自己的倒影。</p><p class="ql-block">‌意象交叠‌构成诗歌的复调美学。梨花、荷花、菊花、雪梅这些传统符号被解构为时光的切片,春天梨花的清冷,与冬日雪梅的孤傲,在并置中形成时空的错位感。当"临摹内心"的动作介入,自然意象不再是简单的抒情媒介,而成为精神投射的镜面。诗人刻意模糊季节的更迭,让不同花期的植物在诗句里同时绽放,这种时间的蒙太奇,暗示着生命体验的层次,远比物理时间更丰饶。</p> <p class="ql-block">轨迹的悖论‌,在"不可忽视的短/不可忽视的长"中达到思辨的巅峰。枯萎与盛开的双重变奏里,诗歌拒绝线性叙事的诱惑。每个瞬间既是终点亦是起点,如同量子物理中的叠加态,在观测刹那坍缩为确定的形态。诗人将存在的意义,悬置于这种不确定性的张力中,轨迹的长短,不再是丈量生命的标尺,而是光在棱镜中折射出的不同光谱。</p><p class="ql-block">‌语言的留白‌,赋予诗歌呼吸的韵律。诗句在"像是可以看到的全部"处戛然而止,如同水墨画中未完成的飞白。这种刻意的断裂,制造出意义的真空,邀请读者用自身的生命经验填补空白。当形容词退场,名词的并置,形成意象的引力场,"刹那"与"轨迹"、"短"与"长"在语义的磁场中相互牵引,构建起多声部的哲学对话。</p> <p class="ql-block">这首现代诗作将东方美学中的"刹那永恒"命题,置入后现代的解构语境重新淬炼。花瓣开落的轨迹,不再是伤逝的隐喻,而成为存在本身的证明——每个正在消逝的瞬间,都包含着完整的生命图景,就像分形几何中,任何碎片都蕴含着整体的密码。诗人在词语的迷宫中,埋下光的种子,当读者的目光与之相遇,便会绽放出千万种不同的《顾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顾盼》</p><p class="ql-block">作者|子彦墨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一千种意象</p><p class="ql-block">寻找属于各自的几种</p><p class="ql-block">像梨花荷花菊花雪梅一放的刹那</p><p class="ql-block">每一种都可以临摹内心</p><p class="ql-block">枯萎之后</p><p class="ql-block">总有接下来一朵的盛开</p><p class="ql-block">轨迹的长短 </p><p class="ql-block">像是可以看到的全部</p><p class="ql-block">不可忽视的短 </p><p class="ql-block">不可忽视的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