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影秀的美篇

杞人影秀

<p class="ql-block"> 我的豫剧缘</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河南省杞县,位于黄河以南的豫东平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我出生在杞县的邢庄村,1948年杞县迎来了解放,穷苦的人们翻了身。</p><p class="ql-block"> 正如一首歌曲所唱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翻了身的广大群众欢欣鼓舞,努力开创新生活,村里呈现了一派新气象。在努力搞好生产的同时,文化愉乐活动也提上了日程。当时村里有几个会敲鞭鼓的、会敲绑子的、会打锣的、会拉弦的、会唱绑子戏的人,在村干部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所谓的剧团,剧团除了在本村演出外,还时不时的去外村表演。</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在政府男女平等政策的号召下,我得以进了学堂读书。在我上小学高年级时,村剧团为了宣传新婚姻法,打算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戏,他们在物色人选时竞然选中了我,这或许是因为我在小孩子中算是学习比较好的,也或许是因为我性格比较开朗,胆子比较大,有点像男孩子一样的特点,他们要让我出演戏中梁山伯这个角色。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没有半点犹豫,就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从此,我也就成了村剧团的一份子。在不影响我学习的前提下,他们开始教我各种戏调,诸如流水、二八、慢板等,我都用心去学,这就开启了我的学戏经历,从此与豫剧结下了情缘。除了演唱“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外,记得我也唱过“南阳关”里的一些唱段,在周末不上课时,假期休息时,时不时跟着出去演出。当时农村文艺生活贫乏,剧团给农村带来了新气象,很受群众欢迎。</p><p class="ql-block"> 1954年,我考上了初中,还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长,也是学生各种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和参加者,在学校各种文艺活动中,戏曲节目也是其中之一,当时有音乐老师专门指导,教了一些新的戏码, 唱豫剧的水平也有所提高。</p><p class="ql-block"> 1957年我考上了杞县高中,高中期间正值大跃进、大炼钢铁的热潮时期,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校在上课之余,还经常组织宣传队下乡演出,豫剧是宣传演出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当时是热情满满,積极参加,除了唱一些有关“花木兰”的精典戏段以外,还唱过宣传孝道的“打金枝”里的戏,也结合形 势自编一些段子。学戏的热情别提多高了,队里的几个女同学,除了唱河南绑子外,还向高一届的学长学习杞县地方戏“二夹弦”,有时也哼哼太康县的“道情”,二夹弦曲调舒缓,真假声结合,调式独特;道情戏旋律纯厚,真声清析,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通过这些戏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 梆子戏水平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1960年我进入了洛阳农机学院学习,记得学生入校后,在洛阳东郊参加修洛伊铁路,为了活跃劳动场面,提高劳动热情,学校在现场也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在同学们的起哄下,我亮了几嗓南阳关中的”西门外放罢了崔阵炮,吴云召我上了马鞍桥……”,还反响不凡。大学期间,我虽然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农机系学生会文艺委员,也只负责组织活动,没有再唱过豫剧。后来工作多年,也都和豫剧绝了缘。</p><p class="ql-block"> 2000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人们把退休生活比着”夕阳花正红,人生第二春”,我也一心不负这夕阳红的美好时光,尽情享受生活,活出健康,活出风彩。河南科技大学为退休人员创造了良好的业余生活条件,除了公共的诸如运动会、秋游、春游等活动外,还在老年文学艺术协会下面建立了各种社团,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生活,尽情展放才华。我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人,喜欢“参和”,我参加了合唱团、文学社、书画社,也被豫剧团拉了进去,八十多岁的我还多次上台表演,人们说我不像八十多岁的人,声音还那么洪亮!戏调还那么动听,这虽说是夸奖的客套话,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我晚年幸福,夕阳这朵花开的还算艳丽。感谢学校,感谢国家,感谢新时代,也感谢豫剧陪我从少年到夕阳。</p><p class="ql-block">作者 谢秀英,电话13525476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