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谈学生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刘向曾言:“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鲁迅也说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不如亲自呷一口明白。王大珩更是强调唯有实践才能将知识真正内化,实现发明创造。这些话语无不揭示着一个永恒的真理:实践是获取真知的源泉,唯有躬身践行,方能洞见事物的本质,收获深刻的认知与智慧。对于学生而言,这条真理同样是学习与成长路上的重要指引,尤其在语文学习领域,实践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实践是打破认知迷雾的利剑。仅仅依靠听闻和目睹,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如同雾里看花,难以触及核心。纸上谈兵的赵括,熟读兵书,谈起兵法理论头头是道,然而真正走上战场,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却因缺乏实战经验而一败涂地,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元气大伤。反观军事家孙膑,他不仅深谙兵法,还亲自指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诸多战役,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自己的军事理论,最终成为一代军事大家。</p><p class="ql-block">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若只是死记硬背古诗词的释义、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而不尝试去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不深入探究文言文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那么这些知识永远只是生硬的文字。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经典诗词,在抑扬顿挫间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赏析文章,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语文的魅力,打破对文字认知的迷雾。同样,在学习数学时,有些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定理和公式背得滚瓜烂熟,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例题也能理解,但一到考试或面对实际问题时,却常常束手无策。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练习实践,没有真正理解定理公式背后的逻辑,也无法将其灵活运用到具体问题中。</p><p class="ql-block"> 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知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淬炼,才能真正为我们所用,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屠呦呦为了找到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查阅大量古代医籍,获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她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带领团队深入疟疾高发地区,历经数百次实验,对青蒿提取物进行反复研究和临床试验。最终,她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不进行思考和表达的实践,知识很难内化为能力。通过撰写读后感,学生可以将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转化为文字,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参与课堂讨论、辩论活动,在与同学的观点碰撞中,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就像学习议论文写作,学生学习了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论知识后,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写作,在实践中尝试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打磨文章结构,才能真正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将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p><p class="ql-block"> 实践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动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挑战,而这些正是创新的契机。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尝试了上千种材料作为灯丝,在一次次失败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最终找到了合适的钨丝,给世界带来了光明。莱特兄弟怀揣着飞翔的梦想,不断进行滑翔机的试验和改进,在实践中摸索空气动力学原理,最终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开启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创新同样无处不在。学生们在参与校园文学社活动时,通过尝试创作小说、诗歌、剧本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突破传统写作模式的束缚。有的同学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平凡的小事用新颖的叙事手法展现,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短篇小说;有的同学将现代元素与古典诗词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诗歌。此外,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们通过开展“家乡文化探寻”“经典名著新编”等实践项目,不仅加深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在实践中发挥创意,用独特的视角解读文化,用创新的方式传承经典。</p><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不能满足于书本知识和他人的经验分享,而应积极投身实践。无论是课堂学习中的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还是课外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兴趣社团活动,都是宝贵的实践机会。在语文学习领域,更要重视诵读、写作、表达、创作等实践环节。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锻炼能力,激发创新思维。让我们以实践为舟,以躬行为桨,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收获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