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和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抗战烽火中的曙光</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艰苦抗战历程中,南和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当地民众抗日救国的前行之路。</p><p class="ql-block">八路军129师肩负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重任,先后派出抗日挺进支队、抗日东进纵队、骑兵团和主力团等四批部队,浩浩荡荡奔赴冀南大地。1938年3月,129师挺进支队组建以冷赤哉为首的平汉抗日游击支队,派出由吴治邦、吴明志带领的工作队,进驻南和骆驼牧、南师、北师一带村庄。工作队与各阶层人士深入交流、充分协商,议定民主人士师华堂出任县长,并计划邀请县内开明士绅、社会名流、爱国志士等各界民主人士参与县政府工作,积极筹备南和县抗日民主政府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共产党员夏炎光受中共冀南二特委的委派,来到郝桥镇,与韩贞品、张在阳等南和抗日人士会合,承担起筹建南和县战委会的重要使命。当得知平汉支队在骆驼牧的筹建工作后,夏炎光、韩贞品主动前往骆驼牧村,与平汉支队工作队队长吴治邦会面,就南和抗日政权的筹建事宜展开协商。双方达成共识,明确分工:平汉支队负责筹建抗日县政府,夏炎光等人负责筹建县战委会。为便于开展工作,平汉支队工作队从骆驼牧迁至郝桥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中旬,是南和县抗日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南和县民族解放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委会)在郝桥镇旧区公所会议室宣告成立。夏炎光、韩贞品、张在阳、吴治邦等50余人齐聚一堂,见证这一重要时刻。会上,夏炎光被公推为战委会副主任,战委会下设组织、宣传、武装、动员分配、总务5个部,李鸣鸾、张康廷、乔式周、韩贞品、张子善分别担任各部部长。随后,各区级战委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一区设于史召,李怀之任主任;二区设于南大召,白公素任主任;三区起初设于县城第一高小,杨于皋任主任,后因日军频繁经过县城,迁至郝桥镇,郭绍英接任主任;四区设于邵疑屯,邵吉祥任主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几乎同一时期,南和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也在郝桥镇胜利召开。韩子毅庄重宣布南和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并宣读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的委任状,正式就任县长。会上,韩子毅公布了南和抗日政府的施政纲领,其核心在于团结一切可团结的抗日力量,构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南和抗日根据地,组建抗日人民武装,坚定不移地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同时实行民主制度,着力改善民生,将全县广大人民紧密团结起来,为实现抗日救国和民族解放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和县抗日民主政府的诞生,意义极其重大。它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建立起的具有广泛人民基础的合法政府,更是南和历史上首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从此,南和人民的革命斗争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为进一步凝聚抗日力量,抗日政府发出“不念前仇,不记旧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组成广泛统一战线,创立南和县抗日根据地”的激昂号召。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强大感召下,全县爱国的知识分子、社会名流、开明士绅以及旧政府人员,纷纷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阵营,积极参与到抗日政府的工作中,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南和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成为当地抗战历史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