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方圆fg

<p class="ql-block">我是在认识到孩子的问题与父母有关,开始走上心理学习之路的。</p><p class="ql-block">孩子上初中时,我感觉孩子学习不努力,成绩不理想,这对从孩子出生就看教育书籍的我来说,感觉自己教育很失败。我不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走向更好的方向。虽然看了一些书,但到事上就被情绪带着走了,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关键时候早抛到脑后去了,我陷入了迷茫的状态。</p><p class="ql-block">2014年在一次父母智慧课上有个体验,一同学找两个人扮做他的父母,坐在椅子上,这个同学跪在父母前诉说过往曾经受到的伤害。我在扮演父母的过程中,看到孩子的伤痛竟然与父母有关,体验到做为父母,非常后悔内疚、心疼孩子。为了减少对孩子的伤害,我毅然走上了心理学习成长的路。</p><p class="ql-block">通过学习认识到,其实孩子并没有多少问题,而是我的问题投射在了孩子身上。比如,我认为孩子不努力学习是因为我曾经比他努力。我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我曾经在班里学习不错。我希望孩子考取好大学甚至读研,是因为我读的大学一般,我考研没成功。我让孩子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是因为我上学时英语学的不好。我看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我的问题,我根据我的经历要求孩子,年代变了,按过去的经验要求孩子,只会不断产生冲突。</p><p class="ql-block">当我看到问题的根源在我自己,我开始走自我学习成长之路。在学习中我认识到,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就要多看孩子的优良品质给予欣赏认可,家长看到他的优点越多,他这些优良品质就会固化下来,成为他自己的特征。但家长要想看到孩子的优点,需要先看到自己的优点,觉得自己足够好了,才能从孩子身上发现闪光点。于是我开始写阳光日记,每天找自己做的好的部分和优良品质给予自我认可,同时也找孩子做到的部分和优点进行认可。比如,我看到孩子和同学关系好,有好人缘;完成作业很快,学习效率高。帮助父母干活,有爱心。喜欢读书,能理解同学的感受。开朗乐观,经常高兴的哈哈大笑。做人诚实,从不说谎话。</p><p class="ql-block">当孩子不断被父母看到他的优良品质被欣赏认可,他的优良品质逐渐固化下来,他的自尊自信得到了提升,他积极进取的心自然产生,用他适合的方式学习,长成身心健康的青年。</p><p class="ql-block">孩子是在父母眼中长大的,父母看到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会顺着父母的眼光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足够优秀,身教大于言传,你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具有优良品质的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的孩子也一定会成为你这样的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当上学被视为绝对正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家长可不可以让想上学的孩子不上学?答案是绝对不可以!因为受教育权是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让想上学的孩子不上学就是剥夺了这个孩子的基本人权。我们国家有《义务教育法》,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这意味着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如果家长不让想上学的孩子上学是违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上学是孩子的权利,确保让想上学的孩子去上学是家长的义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一位拒绝上学的初三学生当着父母的面在咨询室内气愤地质问我(们):“我也是一个人,上不上学是我的自由,你们有权利让一个不想上学的孩子去上学吗?!”当时没有人回答他,但我能听到我心里有个声音非常肯定地说: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学”固然是一个孩子的基本人权,但法律却未赋予一个孩子“不上学”的权利,更不能保障一个孩子不去上学的自由。而且,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也是有权利让一个不想上学的孩子去上学的——不只是义务。更何况,就上不上学这种行为的结果而言,权力所发挥的作用要远超权利:权力大的家长,完全可以采用各种(极端的)手段让权力小的孩子屈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央妈说,“当上学被视为绝对正确,离开校园的孩子就会面临更大压力。”这个说法并不新鲜,但却让我沉思良久。我不否认上学被视为绝对正确这一社会现实,从逻辑上,我也认可这一社会现实的确给离开校园的孩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我思考的是:作为咨询师的我能做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能只有两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件是我已经做了好多年的心理咨询。尽管在心理咨询室内充盈着权利的争论和权力的争斗,但我却不为这种现象所迷惑。当面对拒绝上学的孩子本人或其家长来访时,第一步,我尽快锁定我的咨询对象——“求助者”,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家人,只要满足于构成“求助者”的三要素;第二步,我会迅速滤过“拒绝上学”这一具体问题而确定其“心理问题”,然后与其商定咨询目标,因为只有实现了咨询目标才能证明我的咨询是有效的。接下来,我所做的才能算是“心理咨询”: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我在操作中会牢记三点:协助、解决问题、过程。第一点,决定了我不能赤膊上阵去替代;第二点提醒我,不会把“解决问题”当成“消灭问题”,更多的时候“接受”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点让我牢记而且尽量清楚地告知求助者,作为一个“过程”的心理咨询,不但应努力做到有始有终而非虎头蛇尾或虎头无尾,也要对期间的好与坏、快与慢保持足够的宽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件事我也已经做了好多年但仍做得很不够,那就是面向大众的心理健康教育。毫无疑问,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的科学普及会提升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大众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才会让更多人对心理问题防微杜渐,减少诸如拒绝上学等问题的发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