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铁骨铮铮写春秋<br> ——记老八路王占国的革命人生历程<br><br> 龚晋华<br> <br>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以钢铁般的意志,镌刻下震撼人心的篇章。老八路王占国,便是这样一位以铁骨铮铮书写壮丽春秋的传奇人物。他的革命人生历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史诗,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到新中国建设的火热现场,王占国用一生诠释了信仰与担当,让我们得以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赤诚与坚守。<br> <br> 苦难童年,磨砺坚韧品格<br> <br> 1919年冬夜,燕山余脉的寒风卷着细雪掠过沙河县渡口乡。茅草屋内,新生儿的啼哭穿透薄薄的窗纸,一位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生下一个男孩。由于家中实在无力抚养,三岁时王占国被抱进将军墓村一户农家。养父粗糙的手掌轻轻拭去他脸上的泪痕,土炕上的油灯将两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面上,那是命运为他写下的第一篇章。<br> 在新家庭里,他从小就懂得用行动换取生存。清晨,当第一缕晨光尚未穿透云层,六岁的他就踩着木梯,踮起脚尖往灶台里添柴,呛人的浓烟熏红了双眼;十一岁那年,他赶着羊群穿行在荒山中,荆棘划破裤腿,鲜血渗进泥土,他却无暇顾及,只顾警惕地观察四周,生怕羊群走失;十三岁时,烈日高悬,他扛着锄头在地主田里劳作,汗水浸透粗布衣衫,在后背结成白色的盐霜;十四岁,他蜷缩在阴暗潮湿的煤矿巷道,煤尘与汗水混合,在脸上凝成黑色的痂,日复一日,那是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苦难印记。<br><br> 投身抗日,热血保家卫国<br> <br>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如惊雷般炸响,硝烟迅速蔓延至华北大地。煤矿停工后,王占国背着用碎布拼凑的行囊,沿着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步走回了家乡。就在这迷茫困顿之时,八路军战士的身影出现在将军墓村。他们每日天不亮就挑起木桶,走街串巷,将水缸挑得满满当当;军医在简陋的草棚里,守着熬药的陶罐,为高烧的孩童诊治。这些温暖的场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王占国的内心。<br> 在一场激昂的抗日宣讲会上,战士们振臂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占国的热血瞬间被点燃。第二天,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村自卫队。黄土操场上,他郑重地从队长手中接过红缨枪,枪杆上的红穗在风中飘扬,映照着他眼中炽热的斗志。短短几个月,他带领队员在崎岖山道设伏,成功缴获日军马匹;趁着夜色突袭伪保长的宅院,夺回乡亲们被抢走的粮食。每一次行动,他都冲锋在前,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很快成为了支队长。<br> <br> 浴血奋战,彰显英雄本色<br> <br> 1939年深秋,太行山脉被阴云笼罩。国民党顽固派蓄意挑衅,妄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王占国挺身而出,带领群众与顽固派据理力争。突然,枪声响起,子弹呼啸着掠过耳畔。王占国立即张开双臂,像一堵坚固的城墙,将惊慌失措的村民护在身后。一颗流弹击中他的左肩,鲜血顿时染红了补丁摞补丁的棉衣,但他强忍着剧痛,咬牙指挥群众有序撤退。直到最后一人安全转移,他才重重地倒在地上。担架上,他脸色苍白如纸,却仍倔强地说:“只要乡亲们平安,这点伤算得了什么!”这份英勇无畏,让他获得了太行军区的荣誉表彰,那枚奖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见证着一位革命者的赤胆忠心。<br> 1940年初,王占国调任沙河县武装科科长,直面日伪军头目商德林盘踞的“死亡禁区”。而真正让他军事才能大放异彩的,是1941年1月调任沙河县独立营营长的经历。彼时独立营刚经历几场恶战,士气低落,装备匮乏。王占国走马上任后,白天带着干部们翻山越岭勘察地形,将山间小路、隐蔽洞穴都标注在地图上;夜晚则围坐在篝火旁,倾听战士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br> 他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对独立营进行整编,挑选出二十名身手矫健的战士组成突击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占国亲自带领突击队,借着夜色掩护,悄悄摸进了日军设在山坳里的一处重要据点。他们屏息凝神,避开探照灯的光束,如鬼魅般潜入敌人营地。随着一声令下,突击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了岗哨,冲进营房,打得日军措手不及。这场漂亮的突袭战,不仅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更让独立营的士气大振。<br> <br> 智勇双全,独创游击战法<br><br> 此后,王占国将“捉放曹”战术在独立营发扬光大。他常常乔装成商贩,深入敌占区,摸清伪军内部情况。一次,他得知一名伪军小队长对日军的残暴行径颇为不满,便设法与其接触。经过推心置腹的交谈,这名小队长被王占国的真诚和抗日决心所打动,愿意为独立营提供情报。在这名“内线”的配合下,独立营多次成功伏击日军运输队,截获物资。<br> 1941年2月,王占国赴太行军区参加集训,有幸聆听刘伯承师长关于游击战术的授课。课堂上,他全神贯注,手中的铅笔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密密麻麻的字迹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求。回到部队后,他将所学灵活运用到实战中,独创“麻雀战”与“地雷战”结合的打法。在青纱帐里,独立营时而如麻雀般四处出击,时而埋设地雷让日军寸步难行,打得日军龟缩在据点里,不敢轻易出动。1942年春,邓小平政委视察独立营时,紧紧握住王占国粗糙的双手,赞叹道:“同志们不怕鬼子,而鬼子却怕你们。你们就是八路军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把钢刀!”<br> <br> 脱下戎装,投身建设浪潮<br> <br> 1949年8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王占国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他脱下军装,投身到国家建设的浪潮中,被调到山西省劳动局督导科任科长。在此期间,他不仅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将火车车厢变成流动课堂。每当踏上列车,他就会热情地与旅客攀谈,讲述党的政策方针。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话语中充满激情,旅客们都被他的真诚所感染,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被评为省模范宣传员,其先进事迹曾刊登在《山西日报》上。<br> <br> 扎根工业,奠定发展根基<br> <br> 1952年,王占国被调任阳泉市工业局局长,后又兼任阳泉市副市长,主管工业生产。一辆二八自行车成了他的“标配”。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工厂车间,与工人师傅们亲切交谈,笔记本里记满了他们提出的每一个建议和想法。1953年至1957年,是阳泉市经济建设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他为建市之初阳泉市的整体工业布局和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开创性工作,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和规划做出突出贡献,给“中共创建第一城”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基础。<br> <br> 勇挑重担,破解能源困局<br> <br> 1959年,国务院一纸任命书,将王占国推上煤炭部阳泉矿务局局长的重要岗位。彼时正值“大跃进”“反右倾”运动高潮,煤炭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头戴矿灯,深入百米井下。巷道里,潮湿闷热,脚下的泥浆没过靴底,但他毫不在意,与矿工们同吃同住,仔细观察每一个生产环节。经过深入调研,他发现采煤、开拓、掘进三者比例失调是生产停滞的关键。深夜,矿务局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他伏案绘制图表,分析数据,反复推敲解决方案。在党委会议上,他拿着国务院任命文件,掷地有声地说:“国家把这份重任交给我们,我们必须打破困局!”<br> 随后的两年里,他带领技术人员攻坚克难,成功攻克16项技术难关。增设开拓科、建立掘进进度日报制度、亲自带队到各矿坑口蹲点。他将岩巷开拓的16项先进经验编成通俗易懂的口诀,手把手教给矿工。当终于补齐3万米掘进缺口时,矿井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王占国疲惫的脸上,也绽放出欣慰的笑容。这份成绩不仅缓解了国家能源紧张局面,更成为他建设生涯中的耀眼勋章。<br> <br> 鞠躬尽瘁,坚守为民初心<br><br> 20世纪70年代,在娘子关提水工程现场,钻机的轰鸣声日夜不停。王占国头戴安全帽,帽檐上挂着一盏小灯,穿梭在隧洞中。他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忽隐忽现,仔细检查每一处岩壁。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两次累倒在工地,但输液管还未拔除,他就颤抖着拿起笔,在病床上修改施工方案。工人们含泪说道:“王局长就像老黄牛,永远冲在最前面。”在市总工会任职时,每天清晨,当城市还未苏醒,他就来到办公室。他挽起袖子,拿起扫帚和抹布,将厕所打扫得一尘不染。然后,他又轻轻整理文件,仿佛在呵护珍贵的宝物,用这样质朴的方式,开启一天的辛勤工作。<br> 1986年7月13日,这位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的革命者,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但他的故事,早已化作太行山的岩石,融进阳泉市的每一寸土地。战争年代,他是冲锋陷阵、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血战士;和平时期,他是躬身为民、呕心沥血的建设先锋。岁月的长河奔涌不息,王占国用自己的一生,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在追求理想与光明的道路上奋勇前行。<br><br> 2025年4月29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