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日的阳光斜斜切过纱窗时,我总想起那个在地铁口哭红眼睛的姑娘。她攥着手机反复重播男友的语音,指甲在屏幕上刻出细痕,像极了曾经困在爱里的自己——把对方的情绪当作晴雨表,用妥协丈量爱的深度,直到在患得患失中弄丢了眼底的星光。</p><p class="ql-block"> 亲密关系里的失衡,往往始于放弃对自我的锚定。我们曾误以为妥协是爱的勋章,把“他需要”凌驾于“我愿意”之上。可真正的爱不该是藤蔓攀援乔木,而是两棵并肩的树,根系在泥土里私语,枝叶在云端相望。就像《简·爱》里那句掷地有声的宣言:“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当我们把自己的感受折叠进对方的需求里,当情绪的遥控器交到别人手中,内耗便如藤蔓般悄然爬满心墙。</p><p class="ql-block"> 拒绝内耗的第一步,是学会把“我”放在爱的天平上。记得朋友小棠分手那天,她抱着仙人掌站在玄关说:“他总说我养刺伤人,可这是我生长了三十年的铠甲。”她没哭没闹,只是把对方送的玫瑰换成了耐旱的多肉。后来她穿着工装裤去学潜水,在海底看到比誓言更璀璨的珊瑚群。原来真正的自爱是允许自己带刺生长,是在说“不”的时候不必愧疚,是懂得眼泪不该为消耗你的人而流。</p><p class="ql-block"> 亲密关系的主体意识,藏在每一次认真说“我需要”的时刻。看过这样一幕:暴雨夜,女生推开男友递来的奶茶,认真道:“我今天胃不舒服,想喝温热的粥。”男生愣了愣,转身钻进厨房。爱不是猜谜游戏,当我们用清晰的边界代替迂回的试探,用直接的表达取代委屈的沉默,反而能让对方看见更真实的我们。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不必模仿玫瑰绽放,真正的契合从来不是削足适履,而是允许各自保留生命的原色。</p><p class="ql-block"> 那些在爱里活得透亮的姑娘,都有一套稳固的自我坐标系。她们会在男友爽约时,转身赴一场与自己的电影之约;会在争吵后先安抚自己的情绪,再理性沟通;会把“他爱不爱我”的纠结,换成“我是否享受这段关系”的审视。就像作家廖一梅说的:“人这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而最深层的理解,首先来自对自我感受的尊重与倾听。</p><p class="ql-block"> 暮色漫过窗台时,我看见镜中的自己眼角带笑。那些曾让我辗转难眠的猜疑、患得患失的纠结,早已在学会自我掌舵的日子里风轻云淡。原来最好的爱情,是当你望向对方时,眼里映着的不是仰望的卑微,而是两个灵魂平等的光。愿我们都能做自己的月亮,无需凭借谁的光芒,在爱的宇宙里,从容舒展,自在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