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4.29</p> <p class="ql-block">报国寺(又称双松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始建于辽代,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1997年辟为报国寺收藏市场对外开放。报国寺坐北朝南,现存中、西两路建筑群,中路四进院落、西路六进院落,单体建筑总计34栋,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顾亭林祠坐北朝南,位于寺院西侧,三进院落,院落东南隅设砖门楼,门上石匾刻有篆书“顾先生祠”。报国寺曾作为北京城较大的庙市和花市,对研究清康熙年间的文俗文化有重要意义。1984年5月24日,报国寺及顾亭林祠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报国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报国寺山门</p><p class="ql-block">报国寺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p> <p class="ql-block">辽代时期,始建报国寺。</p><p class="ql-block">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遵太后之命于报国寺原基址上敕建新庙,改称慈仁寺。</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慈仁寺大部分建筑受地震影响坍塌。</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慈仁寺,改称大报国慈仁寺。</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翰林院编修何绍基、张穆等人在报国寺西小院修建顾亭林祠。</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在报国寺内设坛,后毁于德军的炮火。</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复报国寺、顾亭林祠。</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国寺第一进院正殿改建为昭忠祠。</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年(1921年),顾亭林祠再次重修,并增建为五进院落。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报国寺设立军需库。</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寇投降后,报国寺作为国民党政府河北田赋粮食管理处所属粮库之用。</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报国寺划归粮食部和商业部使用,之后也曾归属粮食部管理。</p><p class="ql-block">1969年,北京金属熔炼厂在报国寺内建厂,寺内庙宇等建筑一度成为该厂的生产车间、仓库等。</p><p class="ql-block">1982年,报国寺交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中国商报社和中国商业出版社等单位使用。后投资维修报国寺。</p><p class="ql-block">1989年,报国寺修复工程开始。</p><p class="ql-block">1997年,报国寺修复工程完毕,后辟为“报国寺文化市场”。同年6月,报国寺向社会开放。</p><p class="ql-block">199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资修复报国寺。</p><p class="ql-block">1997年,报国寺辟为报国寺收藏市场。</p><p class="ql-block">2015年,报国寺收藏市场启动升级改造。</p><p class="ql-block">2020年,报国寺收藏市场关闭,恢复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报国寺大雄宝殿进行保护性修缮。</p> <p class="ql-block">报国寺坐北朝南,现存中、西两路建筑群,中路四进院落、西路六进院落,单体建筑总计34栋,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遵母后之命于报国寺原基址上敕建新庙。据《北京文史资料精选·宣武卷》载:“现在庙内尚有成化二年碑。从碑文来看,寺院的兴建,是明宪宗为其母祝禧而建。有碑文:‘今即宣武门外撤旧建佛寺而新之。发内库之金以市材鸠工;不数月而告成焉……乃原圣母之志,名曰大慈仁寺,广渡僧众,俾居其中,祝禧迎贶……’但这仅仅是建寺的表面理由,而其真正的建寺原因,是为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而建。”寺庙建成后,孝肃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在此出家,明宪宗就把这位舅舅任命为方丈。</p> <p class="ql-block">1997年,报国寺举办第一届全国钱币博览会。</p><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22日,报国寺举办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全国纸制品收藏联盟、中国商业联合会收藏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首届彩票精品展示交流会”。</p><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25日至9月25日,报国寺举办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大北京、新场景、微旅行——只为找到你2021北京微旅行线路征集活动”。</p><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23日至29日,报国寺举办“初心如磐——韩珍明百份入党志愿书收藏展”。</p> <p class="ql-block">御制大慈仁寺碑</p><p class="ql-block">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朕惟佛氏之教以虚无寂灭为宗而慈悲济利其用也为其徒者阐其宗扩其用以肆其说谓其教足以化导普度而功德同乎天地浩渺难名不可以端倪窥测者焉然天覆地载而万物并生并育于其间四时迭迁日月代明寒暑往来诚无终穷若佛氏之教果上同而与之等其所以起敬仰隆瞻依仅崇奉者上下奚宜有间哉恭惟圣母皇太后深仁广慈徧覆鞠育实同天地而罔极也然圣善之大衍庆本支期被四方万国凡有生之类咸绥福履之域而无间于佛氏济利之大斯其志也矧朕日侍左右稔闻慈训服膺有年今即宣武门外撤旧建佛寺而新之发内库之金以市材鸠工而力役惟佣不数月而告成焉其宏敞静深崇严壮丽与夫像塑绘画无不尽美足以起四方万国之具观而极浮屠之盛莫之能踰也乃原圣母之志名曰大慈仁寺广度僧众俾居其中祝厘迎贶上资福于圣母益寿且康以下及于家邦而海宇生灵咸获利济庶表朕之仁孝诚敬尔兹特记其㮣而系以诗曰</p><p class="ql-block">西方至尊丈六身 </p><p class="ql-block">说法济利通圣神 </p><p class="ql-block">俛怀中土受苦辛 </p><p class="ql-block">远驾狮象飞金轮 </p><p class="ql-block">戾止化导何谆谆</p><p class="ql-block">群生稽首願持循 </p><p class="ql-block">脱离诸恼登要津 </p><p class="ql-block">获兹快乐无贪嗔 </p><p class="ql-block">百千万劫俱绝尘 </p><p class="ql-block">波罗蜜言秘天真</p><p class="ql-block">以兹崇信逾寅宾 </p><p class="ql-block">法界庄严信绝伦 </p><p class="ql-block">巍巍金像濯濯灵 </p><p class="ql-block">用资至治弘吾仁 </p><p class="ql-block">四时顺序百榖登</p><p class="ql-block">民物咸熙靡有争 </p><p class="ql-block">上奉圣母福寿兴 </p><p class="ql-block">家国万年享太平</p><p class="ql-block">成化二年五月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碑文:重修昭忠祠记</p><p class="ql-block">圣驾还京大学士臣荣禄及臣传霖并以忠裔同直枢垣兼菀度支合词请重修祠宇用妥忠魂有诏以臣传霖为承修官时水衡支绌未敢求金天府祠基又沦入澳馆举凡鸠工购地贵且不贷惟募诸各省难阴未及荣相捐馆其嗣子良揆与传霖各捐万金中外各忠裔仅捐款四万有奇不得已暂贷户部公费二万又乞助于各直省督抚今相国张公督湖广独募集三万余金合之各疆吏所输共得银十六万有奇乃就广宁门内报国寺遗址鸠工龙材以兴以筑凡三年而后落成计正室九楹楹各一龛除中龛外龛各三牌东西配室各五楹楹亦各一龛龛以各三牌其后正室五左右序左右配室各三设龛亦如前室每龛则一二牌不等留余牌以待续有忠烈者增入栗主莘莘名爵灿然旧者仍之轶者补之即复命于朝得旨有司以时致祭如例于是九原毅魄勋阀云礽均沐皇仁毕甄灵贶又于澳馆觅得宪庙御碑一以重金购之并致新祠重建焉传霖始终是役即恭録谕旨及前后各奏稿单捐册并入社之官阀合为一书付诸剞劂又撮其颠末纪于丽牲之牌窃谓请建崇祠劝忠孝也重立御碑阐圣谟也募贷多寡必书彰义举也爵秩姓名必书备史材也抑又重有感者我大清自开国以至于今笃念忠贞垂三百年如一日今兹一役锡之官地以省其费助以部款而免其偿又春秋秋赏哀荣罔替苟属忠勋之裔必无不赏之功苟有死绥之臣必有血食之报夫天施而人不报则殃咎随之前忠而后不肖则怨恫及之家有孝子圣清何患无忠臣世皆忠臣中国复何忧外侮哉传霖老矣敬为勋门子姓且为凡为臣子者正告焉</p><p class="ql-block">军机大臣 尚书 协办大学士鹿传霖撰 </p><p class="ql-block">前陕西巡抚曹鸿勋书</p><p class="ql-block">国子丞徐坊篆</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四年十月</p> <p class="ql-block">一进院正殿</p><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悬山顶,筒瓦屋面。殿前东西两侧各有龟趺石碑一通,东为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御制大慈仁寺碑”;西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御制重修报国寺碑”。</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为第二进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悬山顶。殿前东西两侧各有石碑一通,西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的“御制大慈仁寺碑”。东、西配殿各五间。</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第三进院正殿,又称昭忠祠,面阔九间,进深七檩,歇山顶,筒瓦绿剪边屋面,殿前建有宽大的砖石月台。东、西配殿各五间,悬山顶。殿前西侧有一通石碑,碑面字迹不清,石碑与碑座石料有明显差异,碑额与碑身相接处有明显的修复痕迹,且为非龟趺的传统规制。</p> <p class="ql-block">报国寺三绝</p><p class="ql-block">分别是双松、毗卢阁和窑变观音。这三绝不仅在报国寺内占有重要地位,还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双松</p><p class="ql-block">双松是报国寺的一大景观,与悯忠寺的丁香、紫效寺的牡丹、天宁寺的节药、什刹海的荷花齐名。这两株双龙奇松挺拔壮观,每当有朋友离开京城时,人们都会在这两株松树下设酒饯行,寓意着对友人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毗卢阁</p><p class="ql-block">毗卢阁是报国寺的另一大亮点,阁高三十六级,周围环绕着长廊,可以登临远眺,京师之景尽收眼底。站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卢沟桥上的行骑,仿佛历历在目。毗卢阁中还收藏有窑变观音一尊,这是报国寺的镇寺之宝。</p><p class="ql-block">窑变观音</p><p class="ql-block">窑变观音是报国寺的镇寺之宝,全身绿色,观音向右奋坐,左手放在左膝上,手轮梵字,右肘放在右膝上,手脘支微闭双目,神态若有所思。这座观音像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可惜,三绝现在已经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顾亭林祠坐北朝南,位于寺院西侧,五进院落,院落东南隅设砖门楼,门上石匾刻有篆书“顾先生祠”。顾亭林祠位于报国寺西南面,原为禅房,因顾炎武曾在此居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改建为顾亭林祠。</p> <p class="ql-block">顾炎武</p><p class="ql-block">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被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清顺治和康熙年间,顾炎武曾多次寓居报国寺内。</p> <p class="ql-block">悲悯苍生心忧天下</p><p class="ql-block">在顾亭林祠游廊的墙壁上,镶嵌着一些书法作品石刻,均为顾炎武的经典名言,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代大儒,顾炎武治学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p><p class="ql-block">他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理念。在他看来,学问之道,贵在明道淑人,抚世宰物。这种经世致用的学术主张,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朴实学风之先河,对清代学者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他认为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主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的“利国富民”、“善为国者,藏之于民”思想,具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p><p class="ql-block">顾炎武纂辑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敏锐地关注到土地兼并及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指出“世久积弊,举数十屯而兼并于豪右,比比皆是”,以至出现了“有田连阡陌,而户米不满斗石者;有贫无立锥,而户米至数十石者”的情况。在他所撰写的《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郡县论》中,探索了造成社会积弊的根源,表达了实行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他指出“郡县之弊已极”,症结在于“其专在上”,初步触及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变革郡县制的要求。</p><p class="ql-block">在《日知录》中,他开宗明义:“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复,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他认为“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因而“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他希望百姓摆脱贫困,实现“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对于社会财富分配,他说:“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财源塞而必损于民。”他认为自万历中期以来,由于“为人上者”唯利是图,造成了“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局面。因此,他主张“藏富于民”,民富才能国强。</p><p class="ql-block">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突出体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警言。他所说的天下兴亡,指的是天下苍生的生存和中华民族的延续。为此,他一生奔波劳碌,上下求索,即使在病中,仍然呼吁“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他悲天悯人,以满腹经纶为天下苍生代言,受到世人景仰。</p> <p class="ql-block">一进院</p><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正房五间,南房三间,带西耳房一间。</p><p class="ql-block">二、三进院</p><p class="ql-block">第二、第三进院形制相同,均为正房三间,带西耳房一间,西配房三间,建筑均为硬山顶过垄脊,合瓦屋面。</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诞辰412周年,在顾炎武“北漂”的日子里,报国寺是重要的一站。走进报国寺,西侧门呈月亮造型,两厢刻有金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顶部也有四个金字——顾亭林祠。顾亭林,即顾炎武,因其家乡的故居旁边有湖泊名曰“亭林”,人们尊称他为亭林先生。</p><p class="ql-block">从月亮门东侧,可以望见亭林先生的铜像以及铜像后面的竹林,这位乱世中的一代大儒仿佛站在月亮里,心事重重地思考着家国命运。客居报国寺的日子里,他完成了其大部分著作。</p> <p class="ql-block">不忘故国潜心学问</p><p class="ql-block">与黄宗羲、王夫之、唐甄并称“四大启蒙思想家”的顾炎武,本名顾绛,字宁人,南直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顾炎武自幼博闻强记,并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为人生偶像。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后,亭林先生将自己的名字由顾绛改为顾炎武,因为他仰慕文天祥的门生王炎武。更名意在明志,他在昆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清活动,但明朝大势已去。</p><p class="ql-block">明朝灭亡后,顾炎武在自家门前悬挂一块红色蔓菁,里面塞上蒜青,后面的白布上写有“避青”二字,意思是不为清朝效力。他曾六次徒步从家中前往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寄托故国之思,累计行程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然后,他将昆山的家产悉数变卖,辞别故里,一去不归。在20多年的北游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旅途中,骡马驮书随行,随时将书中内容与所见所闻进行核对,实地考察后勘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是不折不扣的践行者。</p><p class="ql-block">世事茫茫,顾炎武把对故国的怀念化作对学问的执着,而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学识使他著述颇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顾炎武全集》收录了他的存世作品34种,包括经部9种、史部17种、子部5种、集部3种,约1200万字。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含《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他对经史百家、音韵训诂、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至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水利河漕、兵农田赋、经济贸易等均有造诣。在音韵学方面,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将古韵分为十部,阐明音学源流,剖析古韵部目,可谓承前启后,堪称古音学的奠基者。在文学方面,以诗见长,存世各体诗412首,包括徐嘉《顾诗笺注》的《集外诗补》中收录的4首佚诗。他的诗歌忧世伤生,似有杜甫遗风。</p><p class="ql-block">带着对故国的思念,顾炎武曾两次到昌平的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思陵哭吊明思宗朱由检。他的足迹遍及昌平的山山水水,写下了《昌平山水记》一书,对昌平的建制沿革、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地理、民间习俗等进行了详尽介绍,为后世留下了一份考据准确、脉络清晰的珍贵史料。</p><p class="ql-block">当年,顾炎武的才学遐迩闻名。他客居报国寺时,在朝廷做官的文学家王士祯曾去拜访,并心血来潮地请他背诵古乐府《蛱蝶行》。那首短诗虽然只有56个字,但生僻难记。使王士祯感到惊讶的是,顾炎武脱口而出,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p><p class="ql-block">乱世中的顾炎武手不释卷,沉醉于诗书学问,终成一代大儒。</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报国寺香火旺盛,还曾是北京最大的旧书市场,文化氛围浓厚。在清代,有不少诗人、词人、诗词理论家、文学家、戏曲家、书法家、收藏家、学者、金石学家等文化名人经常光顾报国寺旧书市场,譬如孔尚任、王渔阳、朱彝尊、翁方纲等。由于报国寺地处皇城外知识分子聚居的核心区域,顺理成章地成为宣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顾炎武第一次来到北京。此后,在他北游的25年中,多次往返京城,而在京期间,他的主要居住地是报国寺。在那里,他可以淘到心仪的古籍,还可以结交众多文化名人。另外,寺院清静,适合著书立说。据史料记载,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报国寺完成的。顾炎武寓居报国寺,也许还有更深的寓意。他从祖籍江苏昆山出发游学北方,行程三万余里,著作千余万字,意在传播他的天下观,探索百姓安居乐业之路。就是说,他一直在为“报国”奔走。而报国寺的寺院名称,刚好与他的抱负相契合。</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北游途中的顾炎武在山西友人家去世,享年70岁。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翰林院编修何绍基、贡生张穆等发起修建顾亭林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春,顾亭林祠落成,共有南中北三座院落。当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生辰),儒臣学士们在顾亭林祠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此后,每年举行春秋佳日祭和生辰祭,还有许多不定期的特祭。这种民众自发的祭祀活动延续了80多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p><p class="ql-block">每次祭祀,参与者均签写“题名录(签名)”,并赋诗作文,还有现场作诗唱和及书法绘画等文化雅集活动,主办者将活动内容及题名、诗书画等归档保存。然后,汇编成《顾祠会祭题名卷子》,共汇编了4辑,卷首有顾炎武肖像。影印出版后,分发给参与祭祀者,使其得以传世。参与祭祀者中,有人编写《顾炎武年谱》,嘉庆到道光年间,问世的顾炎武年谱多达6种;有人点校、注释顾炎武著作,从顾祠建成到光绪年间,约有94位名家撰写了百余种解读顾炎武著作的书籍。</p><p class="ql-block">当时,京城文化界出现了顾炎武热,而顾亭林祠成为文人雅集场所,人们虔诚地怀念这位胸怀天下的报国志士。</p> <p class="ql-block">广宁公园</p><p class="ql-block">街边小园却有非凡历史一一广宁公园在两广路北侧,广安门内,距离广安门桥很近,紧挨着七号线地铁站,以前就是绿化带,后来修成了一个小小的街边公园。“广宁”取自“广宁门”,也就是现在的广安门,在明朝和清朝早期的时候广安门是叫做广宁门的,后来为了避讳帝王的名字因而改为现在的广安门。而广宁公园这个位置正在报国寺山门前,也就是北京著名的文玩市场那个报国寺,后来市场撤销了,也就不如原来那么热闹了。在这小小的广宁公园里,核心景观是顾炎武的立像,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被尊为“亭林先生”,清初“三大儒”之一,知识渊博、在众多领域皆有著作,且为人忠直,一生坚持抗清活动,不就清朝的官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句正出自顾炎武,原话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顺治十五年顾炎武来京后即居住在报国寺内,潜心著作及学术研究,提倡“知行合一”、“博学于文”、“行之有耻”,并游历京城,在北京历史、地理等方面均留下了众多文献。清道光年间,由文人集资在报国寺内建顾亭林祠,位置在报国寺山门外、大门内,正是如今广宁公园所在位置。在顾炎武立像身后,还布置了顾炎武书桌的背景,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牌匾,算是缅怀这位有气节的历史名士。在公园西侧,有一个小广场,有小童玩空竹的布景(在北边胡同里就是很“迷你”的空竹博物馆),还有对于“报国寺三绝”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牛街</p> <p class="ql-block">北京牛街北起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南至白广路大街。牛街位于北京西城区,是一条历史相当悠久的民族文化街,这里的居民主要是回族,共有20多个民族的人生活在这里。经过大面积的翻新、改造工程,今天的牛街旧貌换新颜,她已经是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枣林前街,西起白广路,东至教子胡同的民族特色街区了。</p> <p class="ql-block">牛街,据说这片地界原本是一片石榴园,石榴园的居民区简称为榴街。因为榴街的住户多为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榴”谐音,于是人们干脆改称“榴街”为“牛街”了。牛街是北京最大的回民聚落,大约在宋元时代,许多来自中亚的穆斯林信徒逐渐在此聚居,经历近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位于地铁“长椿街”站南约2公里处,以区域中心的“牛街”为中轴,包含两旁约60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弄胡同,聚居着1万多回族居民,建筑和饮食等都具有鲜明的伊斯兰风格。和北京其他街区最大的不同,在牛街,许多建筑都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穹顶,颜色也以穆斯林喜爱的白色和绿色为主。以前的牛街只是一条窄窄的小路,从1997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对牛街地区进行了拆迁改造。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的牛街告别了往日的面貌,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社区出现了。牛街的马路由七、八米 宽变成了四十米宽,马路两侧有超市、餐饮等各种清真网点。牛街之所以出名,除了这里聚居了较多的回族居民外,还因为那座著名的清真寺--牛街清真寺,它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恢宏的清真古寺,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经过不断地扩建与重修,这座清真寺现已成为中国北方穆斯林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之一。回族人口约占牛街社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回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有“围寺而居”的居住特点, 牛街(清真寺)每天有五次礼拜,每次礼拜的人数大约在100至150人左右。</p> <p class="ql-block">穆斯林名吃和超市</p> <p class="ql-block">礼拜寺因内部修缮对外关闭。从临时服务处到小院望了一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