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大街休闲游

大河

<p class="ql-block">2025.04.29</p><p class="ql-block">今儿北京阳光明媚,天气不错。</p><p class="ql-block">我们6位发小老同学相约来到鼓楼大街休闲游。</p><p class="ql-block">中午在西安饭馆聚餐。</p> 我来的早,先去火神庙遛达一圈儿。<div>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77号,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元代庙址上进行改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进行重修,于2010年12月12日作为中国道教协会的直属宫观对外开放。<br>火德真君庙坐北朝南,山门东向,门里竖彩色牌楼一座,上书“寿国山林”(东侧)、“丹天圣境”(西侧),坐西朝东、正对山门的是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火德真君庙主要建筑布列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灵官殿(隆恩殿),殿内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荧惑宝殿(火祖殿),供奉火德荧惑星君;斗姥阁、万岁景命阁(俗称玉皇阁)。<br>1984年5月24日,火德真君庙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r></div> 来到什刹海。<div>什刹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北部(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西北部),与东城区接界。是古高梁河下游河道形成的洼地型湖泊。金称白莲潭,元称积水潭、海子,明逐渐称什刹海。什刹海的前海、后海,连同西海,面积约34万平方米。<br>元代郭守敬建通惠河,与京杭大运河直接沟通,什刹海成为元大都京杭大运河码头,漕运的终点。以后海北岸、东岸一带为全城重要繁华市区。历经明、清、民国,沧海桑田,几度盛衰。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建设,什刹海及周围地区已成为风景秀丽、古迹众多、京味浓郁、大众性强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 <br></div> 烟袋斜街(Yandai Diagonal Street),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核心保护区内,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均宽4米。<br>烟袋斜街形成于元代,初称“打渔厅斜街”,清乾隆年间称“鼓楼斜街”,清末时期改称“烟袋斜街”,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清代末年以经营烟袋、烟具、古玩字画为主,有“小琉璃厂”之称 。街道内建有广福观、三元伏魔宫、烟袋斜街铺面房等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留了传统胡同风貌。<br>2010年11月10日, 烟袋斜街被中国文物报社公布为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22年2月21日,烟袋斜街被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公布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 第一批)。 在什刹海地铁C口与同学们会面。 中午我们吃饭的地方:西安饭庄 同学们好长时间没见了,大家非常高兴。 我带来了一瓶珍藏10年的法国干红,宏斌带来了一瓶五粮液,都是好酒啊! 我给同学们斟酒 干杯! 干杯! 干杯! 干杯! 干杯! 干杯! 敬业的摄影师 饭后我们去鼓楼、钟楼参观游览。 70岁以上还要半价(10元),有些同学来过就没有进去参观。 北京鼓楼、钟楼,又称“北京钟鼓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钟楼湾临字9号,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修,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鼓楼,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钟楼。<br>北京鼓楼、钟楼是北京中轴线的组成部分,包含北京鼓楼、北京钟楼两幢古建筑。北京鼓楼呈大红色,共有二层,通高46.7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内遗存有25面大更鼓。钟楼为灰色砖石建筑,共有二层,通高47.9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采用重檐歇山顶,内遗存有八角形木框钟架和铜钟等文物。<br>1996年11月20日,北京鼓楼、钟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大都内修建钟楼、鼓楼,其中鼓楼初名齐政楼,取齐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之意。鼓楼、钟楼建成之后不久均毁于大火。<br>元大德元年(1297年),第一次重建鼓楼、钟楼,不久后再次毁于火。<br>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第二次重建鼓楼、钟楼,后又被火烧毁。<br>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鼓楼。<br>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钟楼。<br>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鼓楼被毁。<br>清嘉庆五年(1800年),鼓楼进行修葺。<br>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鼓楼再次修葺。<br>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鼓楼、钟楼上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建筑幸免于毁。<br>民国年间,钟楼对外开放,并在楼内设电影院。<br>民国十三年(1924年),京兆尹薛笃弼将鼓楼改为明耻楼,并辟为京兆普通图书馆。<br>民国十四年(1925年),鼓楼改称齐政楼,后又改称京兆通俗教育馆、第一民众教育馆等。<br>1949年后,鼓楼改为东城区文化馆使用,钟楼改为东城区教育局、北京市防空指挥部等单位使用。<br>1984年,钟楼进行修葺。<br>1986年,钟楼再次进行修葺。<br>1987年,鼓楼对外开放。<br>1989年,钟楼对外开放。<br>2021年12月13日起,北京鼓楼进行封闭改造,暂停对外开放。<br>2022年1月26日,鼓楼二层恢复对外开放。同年11月19日,鼓楼、钟楼启动电力维修工程,暂停对外开放。同年12月22日,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宣布北京鼓楼、钟楼将于2022年12月26日恢复开放。 鼓楼通高46.7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四周砌有矮砖墙,门前有石狮一对。鼓楼通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整座鼓楼由台及楼两部分组成,楼基称台,台高4米,台的南北侧各有券门三座,左、右侧各有券门一座,台内为十字形券洞,系无梁式砖石结构。台东西长56米,南北宽33米。其东北隅有一北向小门,内有69级石梯,由此可达楼上。楼为木结构,分二层,第一层楼室面阔五间28米,进深三间,内支撑有36根木柱。第二层为暗层,原无专用楼梯相通,后在一层东北隅置一铁梯上下,除为检查房屋外,还可存放物品。鼓楼的楼顶为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歇山调大脊。上带吻兽、垂兽,单昂单翘五踩斗栱,绘旋子彩画。室内方砖铺地,门窗为六抹方格槅扇。室外有木护栏及环楼走廊。 钟楼通高47.9米,坐北朝南,全部建筑为砖石构成,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下部为砖石台基,上为楼体,高33米,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殿式作法。台基四面开券门,券门内成十字相交形,内部东侧有石梯75级,可达二楼。二楼四周有城垛,每面有一座拱券门,左右各有一石制雕窗,四周有汉白玉护栏。 视频一:什刹海边儿的演唱者 视频二:在什刹海 视频三:微信视频 和老同学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div>至于说景色倒无所谓,同学们在一起聊聊天儿,说说知心话是最开心的事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