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北京展览馆(下)

冰雪丹妮

<p class="ql-block">“莫高精神”是本次“如是莫高展”的一个独立展厅。介绍了在敦煌文物发现、维修、保护过程中的艰难困苦,介绍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所做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悠久历史造就了敦煌石窟的千年繁盛,15世纪以后,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敦煌孤悬沙海,逐渐萧条。20世纪上半叶,神圣的艺术殿堂被流沙掩埋,崖体坍塌、塑像倾倒、壁画漫漶。更为不幸的是,一百多年前藏经洞发现之初,引来了各国“考察团”“探险队”的文物掠夺,壁画、彩塑也难逃厄运。风雨飘摇中,百年前的敦煌如同当时的国运缩影,乱世难安,衰微不绝。</p><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40年代,在敌寇压境、山河破碎的非常时期,许多有志青年自觉肩负起维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逆行而来,开启了保护敦煌石窟的艰辛历程。</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40年代,一大批艺术家、学者走出书斋,远赴西北考察石窟、临摹壁画,自此拉开了中国画家们临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的序幕,开启了中国学者实地考察研究敦煌石窟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李丁陇</p><p class="ql-block">1905-1999</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1938年6月,时任西安中华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西北文物委员会委员。独自一人在敦煌探险,并临摹壁画一百余幅。1939年在兰州、西安、重庆等地举办了“李丁陇敦煌壁画临摹展”,自此开启了中国画家们临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李丁陇先生敦煌画作</p> <p class="ql-block">以上李丁陇先生画作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p><p class="ql-block">1899-1983</p><p class="ql-block">1941年,对敦煌十分向往的画家张大干,自筹资金远赴敦煌面壁临摹近2年,随后在兰州、成都、重庆等地多次举办“张大干敦煌壁画临摹品展”,尘封千年的艺术宝藏为普通民众所广知,也让许多青年人认识到敦煌石窟的伟大,下定决心奔赴敦煌,自此与敦煌相伴一生。</p> <p class="ql-block">查资料:国画大师张大千对敦煌壁画有贡献,也有破坏。</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敦煌人物画</p> <p class="ql-block">以上为网上信息。</p> <p class="ql-block">常书鸿(1904-1994)</p><p class="ql-block">浙江杭州人、著名油画家、敦煌学者,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北平国立艺专教授、校务委员、造型部主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1942年9月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1944年1月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主席,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p> <p class="ql-block">常书鸿画作</p> <p class="ql-block">以上画作照片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危崖渡难</p><p class="ql-block">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国家财力极度困难,周恩来总理仍然批准拨专款100多万元,用于莫高窟南区保护加固工程。自1963年秋季施工起,莫高窟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崖体加固,极大地提高了石窟崖体的抗震性和稳定性,摆脱了石窟坍塌的危险。同时,文物研究所对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进行了全面调查,有计划地开展壁画彩塑的维修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守一不移</span></p><p class="ql-block">敦煌,是几代人的生命底色。近80年来,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秉持“莫高精神”,隐身大漠,谱写着世人瞩目的敦煌传奇。当青丝变为华发,“莫高窟人”默默奉献,终一生择一事,让沉积千年的莫高窟盛世重光,展示着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p> <p class="ql-block">苦境乐生</p><p class="ql-block">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小绿洲中,他们习惯了在漫长而寂静的岁月里与莫高窟相伴。由于物资匮乏,职工们工作之余还要自给自足:凿冰取水、耕地打场、开荒种菜······偶有节庆假日,大家也会聚在一起,拉二胡、唱戏、拔河、打篮球、滑冰等,丰富着大家单调的生活。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职工子女必须进城上学。星期六晚上接孩子们回莫高窟,先赶紧消灭衣服上的虱子,然后一家人才围坐在一起,享受短暂的相聚时光。难得的假日闲时,大家聚在一起,教各家孩子们写字画画,俨然是一个大家庭的样子。但是,饱有学识的学者和画家,他们的子女未能享有良好的教</p><p class="ql-block">育条件,这始终是“莫高窟人”心中的隐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樊锦诗与彭金章</span></p><p class="ql-block">未名湖畔的初遇,让樊锦诗与彭金章以考古为媒相知。分隔敦煌与武汉十九载,1986年他放弃事业奔赴大漠,从零开拓洞窟考古;她坚守使命保护瑰宝,以毕生热忱续写传奇。他们用半生分离换得暮年相守,将小爱融进敦煌事业的浩瀚星辰。</p> <p class="ql-block">从前车马慢</p><p class="ql-block">20世纪40年代的莫高窟几乎与世隔绝,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从莫高窟去一趟敦煌县城要用大轱辘牛车,往返至少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更多的时候是徒步进城。满目黄沙,无尽荒凉,徒步的人身上总要背一根棍子,可以吓退戈壁滩上出现的饿狼。这样的情况持续到60年代中后期。老一辈“莫高窟人”回忆,孩子上学、生病就医都因交通不便而留下过终生遗憾。</p> <p class="ql-block">追光的人</p><p class="ql-block">用电问题一直困扰着莫高窟人,以至于在昏暗的洞窟里临摹壁画时,需要用镜子反射阳光才能工作。1958年,为了解决莫高窟的照明,研究所的全体工作人员都投入到了自己动手修建水电站的工程中。当电站建成发电之时,灯泡发出了令人惊喜的光亮,瞬即又消失了。由于技术问题,这次电站的修建以失败告终。然而在那片刻的光明中,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p> <p class="ql-block">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樊锦诗,中共党员,1938年7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发管理新模式,有效的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念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传承与利用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等称号。</p><p class="ql-block">以下信息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樊锦诗画作</p> <p class="ql-block">以上信息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t1jw6k" target="_blank">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北京展览馆(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t5jiox" target="_blank">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北京展览馆(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