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会“立规矩”的妈妈,孩子真的不用管

华杉

<h3>会“立规矩”的妈妈,孩子真的不用管<br><br><br>爱孩子是本能,立规矩是责任,有智慧地爱孩子,才是长久的爱。——鹿妈 <br><br>孩子学习总分心、坐不住、效率低?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根源在于孩子专注力续航不够!<br><br>女儿今年12岁,上小学六年级。她从小性格活泼,爱玩爱闹,学习方面倒也不是完全不上心,但总显得“散漫”。以前我还不怎么担心,毕竟小学阶段课业不算重,老师也说:“让孩子尽情玩,快乐成长。”可这眼看要升初中了,身边不少家长都在琢磨给孩子报补习班、提高成绩,我也跟着焦虑起来。<br>为了让女儿快速“自觉起来”。在家里,我经常像个“提醒闹钟”一样:写作业、预习课文、练琴、收拾房间……事无巨细,一遍遍地催促她。“该把书包整理一下了。”<br>“作业做完了吗?”<br>“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粗心……”<br>甚至有时看到她一摸手机,我就忍不住吼她:“你又在玩?还不去学习!”<br>一开始女儿嘴上应着“哦、好”,但行动依旧拖拉。<br>次数多了,女儿索性跟我对着干,我越催,她越敷衍。后来,她干脆跟我玩“闭门谢客”,我一敲门,她就不耐烦地说:“别烦我,行不行?”气得我几次想摔门,可一想到总要把她教育好,只能忍了又忍。谁知越焦急,母女冲突越尖锐。<br>记得有一次周末,我看到女儿在房间里捯饬着一堆乱七八糟的装备:黄黄绿绿的假发、夸张的指甲、乱七八糟的衣服……整个房间被她弄得乱糟糟,问她作业写得怎么样了,她一句“知道了,待会写”,就完了。<br>一直以来,女儿都喜欢看动漫,还经常穿一些奇奇怪怪的动漫衣服,和同学出去逛街。对此,我心里其实一直不能接受,认为她不务正业,影响学习。我瞬间火冒三丈,破口而出:“你能不能有点自觉?考试都快到了!你还在这整这些没用的!”<br>她听后也不甘示弱,朝我翻了个白眼:“我知道要复习,用不着你天天念,你啥也不懂!”说完“砰”地一声关上房门,留下我在客厅里气得直发抖。<br>还有上次开家长会,我感觉脸都被她丢尽了!书写差有她、上课讲话有她、在教室跑来跑去还有她。几乎所有老师指出的问题,她全占了,我真的要崩溃了!<br>我苦口婆心劝,她不领情;我讲大道理,她比我都懂;我责骂,她情绪更抵触;有时我干脆想“放手不管了”,结果她又玩得忘乎所以……<br>作为一个曾经十分优秀且从小到大,上学都没怎么被老师批评过的人,我十分不解:为什么女儿就没遗传到我的一点点优点呢?那段时间,我真的陷入了“管又管不动,不管又担心”的死循环,心里乱成一团麻。<br>后来,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当我读到“与其事无巨细地管孩子,不如先做好立规矩”的观点,突然就被击中了——我真的给女儿立好规矩了吗?<br>回想一下,我跟女儿的相处模式: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命令、催促、指责和妥协”。<br>学龄前,我觉得女儿年龄还小,哭闹、任性都是正常的,想着等长大了就好了。可没想到,因为缺乏规矩的约束,女儿逐渐变得非常自我、养成了各种坏习惯,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就很难改掉了。<br>上小学后,每天放学,我都是习惯性地让女儿一进门就先写作业、再吃饭、最后洗澡。但女儿有时会在学校写了一半作业,回家其实想先歇口气;或者她也想先玩玩,放松好了再学习。然而,我从来不给她这个“权利”,只要她不按我指定的顺序,我就会冲进房间瞪着她:“怎么还不动笔?你都浪费了多少时间?”还有一次,她写着写着,想先去洗手间洗把脸。才刚从座位上站起来,我就恼了:“你又要干嘛?坐下赶紧写完啊!”辅导女儿功课时,看着她各种小动作,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扣扣那儿,根本没办法集中精力,就连最简单的算术题都会出错。我每次都忍不住对她大声吼叫,气得满脸通红。<br>现在想来,一开始,我就没给女儿立好规矩。明白了这一点,我立马开始给女儿“立规矩”,这一招看着简单,实际做下来,真的非常有用!<br>1. 先放下“事必躬亲”的执念,再制定少而精的规矩,让孩子学会先完成,再完美!<br>回想过去,我常常抓着女儿一点小事就碎碎念,生怕她出差错:一会儿提醒她赶快穿衣服,要迟到了;一会儿又提醒她出门前要带好水壶;做作业时,只要她写字速度稍微慢了点,我就迫不及待插嘴……表面上是关心,实际上是我自己对于结果的焦虑。我害怕她完不成任务,或者看着她动作慢就忍不住催促。久而久之,女儿变得依赖我的提醒,反而失去了自主安排的机会。<br>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先适度放手,让孩子明确哪些事情必须自己负责,哪些属于父母的辅助范围。先从几条基础的“铁规矩”入手,并让她知道这三条是家庭底线:<br>每天 7:00 必须起床,按时到校早读;<br>晚上 9点 前要完成作业或复习,10点前必须关灯睡觉,其余时间自由支配;<br>周末需要承担一项家务,比如拖地、洗碗或清洗整理自己的衣物。<br>然后,在这三条“红线”之外,我把其他细节尽量“放手”。无论是先吃饭、先洗澡还是先喝水,只要她能保证 9 点之前 把功课收尾,就算她把作业分几段来写,我也不再跳脚。<br>这样做虽然看起来“宽松”,其实给了孩子自主安排的小空间,也保留了我需要的关键底线。最开始几天,我担心她会趁机“拖延”,但还真没有。<br>我发现,她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先做最难、最不喜欢的科目,然后中途休息几分钟,接着再做剩下的功课。时间一久,女儿反倒理出了更合适她的学习节奏。偶尔她有点儿磨蹭,我也尽量克制住“跑过去催促”的冲动,只是到点提醒一次:“现在是 8:30,你还剩半小时。”她自己就加快速度了。等到她全部收尾后,看着时间还宽裕,女儿往往会研究她喜欢的动漫,制作一些cos需要的服装和道具。而我也不再反对,而是和她一起忙碌。<br>我发现,当我开始试着理解她、尊重她的喜好时,女儿眼神立马放光,一下子有了活力,神采奕奕地跟我讲了很多。我们约定好,只要她安心备战升学考试,等考完,我就出钱请她和同学一起去参加漫展。<br><br>2. 带着温度和尊重,和孩子一起共同制定和执行约定;<br>以前,都是我一方面对女儿宣布,你该干什么了,你必须什么时间完成……却从来没有告诉她这么做的原因,所以女儿只是被动地服从我的指令,根本没有参与感和成就感,自然不会自觉地去遵守。<br>现在,我和女儿商量,一起做了个“家庭日程表”。我们用一张漂亮的卡纸,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和关键事项都列了出来,让女儿一起动手写、画,她会觉得这是自己参与制定的“约定”,就更愿意遵守。<br>同时,我们也讨论了各项规则背后的道理,比如:为什么要固定睡眠时间?<br>—— “充足的睡眠能让你更健康,也更有精神去迎接新一天。<br>”为什么要先完成作业再玩?<br>——“把责任先做好,就能轻松享受游戏的快乐。”<br>这样,当孩子理解到规则是为了她自己的益处,而不是单纯满足父母的命令时,执行起来就更顺畅了。另外,我和女儿一起遵守规则,她在学习时,我就在一旁看书或者处理工作;她早睡,我也不会熬夜。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相处得特别融洽。<br><br>3. 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不要害怕孩子打破规则,事后冷静复盘、引导孩子逐渐做到,才是终极目标!<br>过程中,要允许孩子犯错,让她承担不遵守规矩的自然后果,然后跟孩子一起复盘:一起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什么影响了自己?我们是否需要调整一下规则,让我们可以更容易做到?<br>我女儿每次写完作业,不喜欢收拾书包,我提醒了很多次效果不大。然后有一天,她作业本就忘记带了,老师和我反馈,让我送去。我跟老师说,她没带,请老师好好批评她,如果今天非要不可,请她自己回来拿!晚上回到家,女儿非常生气,怪我为什么不给她送去!我就态度和善又坚定的跟她说:我知道你今天因为没带作业本,心里很着急,也很生气。爸爸妈妈理解你,你现在肯定特别不舒服。但是,你想一想,你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出门前检查一下自己的书包,看看东西有没有带齐?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要负责。如果今天爸爸/妈妈给你送了作业本,那你下次可能还会忘记带。因为你觉得反正爸爸妈妈会给你送,对不对?以后我们可以自己列一个清单,把要带的东西都写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妈妈也会提醒你,相信你肯定能学会自己负责的!<br>从那以后,再也不用我提醒,女儿的书包整理的可好了!有时候,女儿要求先玩,再写作业。我说:“没问题,就按你的安排做吧!”可是有一次,我发现她玩游戏忘记写作业了。我也没生气,觉得这个正好是重新建立规则的机会!我跟女儿说:“不写作业是小事,违背承诺,就不是小事了!你就说怎么办吧!”她说:“那就以后先写作业,再玩呗!”<br>偶尔打破规则没关系的,重要的是,我们用更好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孩子建立新的规则,让他们心服口服。<br>规则建立后,我发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不再需要时时刻刻盯着女儿了。她知道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也清楚拖延的后果。慢慢地,她的作业不再需要我催促,练琴也能主动完成,连早起都变得轻松了。<br>让我最感慨的一次是,有天晚上我忙着处理工作,忘了她写作业的事。等我想起来时,发现她已经完成了所有作业,还主动检查了一遍。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当孩子学会遵守约定,有了自控能力,自我安排能力,家长就真的不用再操心去管了。<br>实际上,不用“管”,不是让我们彻底撒手不管,而是让我们的“管”更精准、更科学。立好规矩之后,给孩子一个可以试错、可以自我评估的空间,既保证孩子能按照基本原则行事,又给她成长的余地。相比盲目“催催催”,这样反而能让孩子在相对宽松又有底线的环境里,慢慢锻炼出自律和责任心。<br>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引导。立下合理的规矩,让孩子在规则中成长,自律就会成为他们的习惯,而家长也能从“操心”变成“放心”,真正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快乐。<br>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与人生越来越幸福!<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