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 松 冈

晓刚

直到看见路边的那个招牌,我才知道,“短松冈”并不是我所认为的那样,是一处只存在于苏轼头脑中的乱坟岗,而是一处现实的所在。<br><br><div>从眉山回成都,导航把我引上了一条以前没有走过的宽阔大道。车速起来了,《五百英里》的曲调从音箱里流淌出来,我跟着轻声吟唱,扶着方向盘的双手不自觉地打着节拍……</div> 左侧路边出现了一条岔道,并不很宽敞,随意瞥了一眼,一块立着的招牌上赫然写着三个字——短松冈。刹那间,我闲适惬意的心态被这三个字消灭的干干净净,脑子快速转动起来:苏轼是眉州人,距离眉州城不远的地方有个“短松冈”,难道这个“短松冈”就是《江城子》里的短松冈,王弗的墓真的就在这里? <p class="ql-block">搜索的结果证实了我的猜想。对于那些存在于诗词典籍中的现实去处,我向来是极感兴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短松冈,我是一定要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摔伤了左脚,我是拄着拐杖走上的短松冈。</p> 去往短松冈的路上,道路两侧随处可见农民的果园,果树上没有结果,我也并不认识,想来是柑橘一类的水果。弯弯绕绕走了很远,经过了几个村庄,地势慢慢高起来,路边仍然是一片一片的果园,不见一棵松树。<br><br><div>看到松树的时候,目的地也就到了。白墙围起来一个占地面积不小的园子,目测有五六十亩的样子。一座中式大门上写着——苏洵家族墓地。</div> 进入园子,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园子里花木很多,松树、香樟树都很高大,开满紫色花朵的丁香树也都长到了十几米高,远不是我印象里灌木的样子,进门就闻到的浓浓的香气应该就是这丁香花的味道。<br><br><div>正门处,远远可见高高台阶上的大门门楣上是“景行行止”四个字,门柱上的对联是大篆书写的:诗如山文如海古今何人匹,气似虹节如玉中外谁个同。</div> 再上一处台阶,是苏洵和程夫人的合葬墓。墓碑上写着“宋赠太子太师苏老泉之墓”。苏洵墓后方左侧是王弗的墓,墓碑上写着“宋赠通义郡君苏轼夫人王弗之墓”。右侧是苏轼衣冠冢,墓碑碑文“宋端明殿学士赠太师谥文忠苏公轼之墓”。再后方是苏辙衣冠冢,墓碑碑文“宋端明殿学士门下侍郎谥文定苏公辙之墓”。 <p class="ql-block">王弗墓前,有人献花。南京的“东坡先生铁粉”姚先生用餐巾纸抄写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全文,另一位“小友莹莹”则抄写了这首词的下阙。</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墓园中,一股莫名的情感生发起来,眼眶禁不住有些湿润。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本来就不为什么,也许是脚伤的疼痛引发了情感的涌动,瞬间感动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后人怀念苏轼,多以其惊为天人的文辞天赋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为说辞。我念苏轼,更以其“情”最为感动。他的文字处处显现着浓郁的情感——对亡妻、对兄弟、对百姓、对天地、对人生……人说苏轼学博才高,极具灵心慧眼,但自古以来才高而有慧眼者不在少数,但苏轼却只有一个,这之间的差距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善良情感。司马光说,才高而德薄者是为小人。纵观古今,这样的人确实难以计数。</p> 当年在学堂里,我对“沉郁顿挫”的杜甫和“词开豪放一派”的苏轼最为崇敬。他们的人生经历都很坎坷,然而他们都在困顿之中秉持着善良和乐观的天性。我以为,这才是最为让人钦佩的。<br><br>文章憎命达,诗人不幸诗家幸。这自古的魔咒何时能够打破?人们能够在自由的空气里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 返程的路上,默念着还残存在脑海里的苏轼的诗词……<br><br>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