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和烽火:革命老区的抗战史诗与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一、澧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黎明前的火种播种</p><p class="ql-block">(一)战略据点的建立:办事处的诞生</p><p class="ql-block">1940年的华北平原,笼罩在日军“治安强化运动”的阴霾之下。为突破日伪对南和的封锁,南和工委与县政府作出历史性决策——在澧河以西的岗上村设立“南和县抗日政府澧西办事处”。这一选址极具战略考量:岗上村地处南和、邢台、任县三县交界,既便于隐蔽开展工作,又可辐射周边二十余村庄。时任政府秘书的张润斋临危受命,担任办事处主任。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放下毛笔拿起手枪,带着陈维志、梁书页等六位同志,在一间土坯房里开启了艰苦的拓荒之路。</p><p class="ql-block">办事处成立初期,面临着双重困境:日伪频繁“扫荡”,群众对八路军持观望态度。张润斋等人白天躲进青纱帐,夜晚走村串户,用“拉家常”的方式宣传抗日。在东郑庄的一次群众会上,他指着远处燃烧的据点说道:“鬼子的炮楼再高,也遮不住老百姓心里的太阳。咱们一人一把土,能埋了东洋鬼;一人一根枪,能打穿封锁墙!”这番质朴的演讲,让许多村民第一次意识到:抗日不是军队的单打独斗,而是所有人的生死存亡之战。</p><p class="ql-block">(二)敌后工作的展开:从思想到行动的觉醒</p><p class="ql-block">办事处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策略,在澧西九村建立起基层抗日网络。他们首先培养积极分子,在南师村发展了第一位村级抗日联络员王大柱。王大柱以卖货郎为掩护,用拨浪鼓的不同节奏传递情报:“咚—咚”代表平安,“咚咚—咚”则警示日军来袭。这种充满智慧的联络方式,后来在整个澧西地区推广开来。</p><p class="ql-block">为瓦解日伪统治,办事处发起“传单攻势”。1940年7月的一个雨夜,工作人员分成三组,潜入城关据点附近。苏成美回忆:“我们把传单卷成纸筒,塞进伪军的岗楼门缝,还在炮楼墙上用锅底灰刷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标语。第二天清晨,据点里的伪军发现传单后,竟一整天没敢出城。”这种“攻心为上”的策略,逐渐动摇了日伪的心理防线。</p><p class="ql-block">二、匪患治理:复杂局势下的斗争智慧</p><p class="ql-block">(一)匪伪合流的困局:黑色势力的猖獗</p><p class="ql-block">澧西地区的土匪问题,堪称抗战时期华北敌后的典型缩影。以李根明为首的“黑风帮”,盘踞在骆驼牧村,其成员多为地痞流氓,却打着“灭共军”的旗号招摇过市。这些土匪与日伪达成“默契”:日军为其提供武器弹药,土匪则负责袭击八路军交通线。1940年5月,他们在白佛村绑架了三名抗日干部,勒索赎金时竟宣称:“这是替皇军除害。”</p><p class="ql-block">更棘手的是土匪的社会基础。部分村民因生计所迫,暗中为土匪提供粮食、情报,形成“匪民共生”的畸形生态。时任一区区委书记的张桂兰在日记中写道:“老百姓怕土匪甚于怕鬼子,因为土匪就藏在身边。”这种恐惧,使得初期的剿匪工作举步维艰。</p><p class="ql-block">(二)政治争取的尝试:从谈判到破裂</p><p class="ql-block">面对匪患,南和抗日政府决定先礼后兵。1940年8月,县长冯英亲自率领谈判小组,深入李根明的老巢。冯英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面对持枪而立的土匪,他坦然说道:“咱们都是南和人,祖宗三代都埋在这片土地上。现在鬼子占了咱们的田,抢了咱们的粮,你们却帮着外人欺负自家人,对得起列祖列宗吗?”这番话让在场的小土匪们低下了头,就连李根明也沉默良久。</p><p class="ql-block">然而,谈判最终破裂。日伪得知消息后,紧急向李根明送去二十箱子弹,并许以“皇协军少校”头衔。李根明态度骤变,在谈判席上拍桌叫嚣:“有本事就来打,老子等着!”这次失败的谈判让抗日政府认识到:对顽固匪帮,必须以武力为后盾,方能打开局面。</p><p class="ql-block">(三)剿匪战役的起伏:情报泄露的遗憾</p><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18日,冀南三地委批准了“澧西剿匪计划”。此次行动集结了南和、平乡、任县三县县大队,加上青纵二营,总兵力达580人,由军分区副司令员徐绍恩统一指挥。作战会议上,徐绍恩用木棍指着地图说:“我们的目标是‘抓头狼、断其爪’,先端掉李根明的老巢,再清剿零散匪帮。”</p><p class="ql-block">部队于凌晨两点完成对骆驼牧村的包围,却发现村内空无一人。侦察员抓获一名土匪哨兵,才得知情报早已通过“内线”泄露。原来,李根明收买了南师村的保长,此人连夜骑马报信,使得土匪提前逃窜。更严峻的是,日伪得知八路军动向,迅速纠集1200余人,从邢台、任县、南和三个方向合围。</p><p class="ql-block">在骆驼牧村外的高粱地里,县大队与日军展开遭遇战。机枪手赵铁柱为掩护战友撤退,独自坚守阵地二十分钟,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后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这场战斗持续了六个小时,八路军以伤亡87人的代价突围,但未能实现剿匪目标。战后总结会上,冯英痛心地说:“我们输在了‘人心’上——当群众还不敢信任我们时,任何计划都可能夭折。”</p><p class="ql-block">三、破袭战中的人民战争:全民抗战的壮丽画卷</p><p class="ql-block">(一)囚笼政策下的反制:交通线的生死较量</p><p class="ql-block">1940年,日军在华北推行“囚笼政策”,仅南和境内就修筑公路17条、碉堡23座,妄图将抗日根据地切割成“豆腐块”。为打破封锁,八路军总部发起百团大战,冀南军区承担了破击平汉铁路的重任。南和军民接到的任务是:破坏邢济公路南和段,切断日军从邢台到济南的运输线。</p><p class="ql-block">这项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危险重重。邢济公路是日军的“生命线”,沿途碉堡林立,每隔五百米就有一处岗哨。但南和抗日政府早已做好准备:早在春季,各区就成立了“破路委员会”,组织群众演练“分段破袭、快速撤离”的战术。县大队还特意从兵工厂调来“土地雷”——用陶罐装满炸药,埋在公路两侧,专炸日军的汽车轮胎。</p><p class="ql-block">(二)两千人破路大会战:一夜之间的奇迹</p><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打响。当晚十点,随着三声手榴弹爆炸的信号,南和境内的破路行动全面展开。范指导员率领县大队一中队,负责切断邢济公路的通信联络。他们用自制的断线钳,仅用十分钟就剪断了三公里长的电话线,随后将电线杆锯断,堆成阻碍日军通行的路障。</p><p class="ql-block">在善友桥至南和城郊的三十华里路段,两千余名群众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用铁锹挖断路基,第二梯队用牛车拉走碎石,第三梯队则在路边埋设地雷。河上村的老石匠王师傅,带着四个儿子组成“爆破组”,他们将祖传的火药手艺用于抗战,自制的“石雷”炸得日军汽车腾空而起。至黎明时分,整条公路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日军的装甲车队不得不绕道而行,原本三小时的车程,竟用了整整两天。</p><p class="ql-block">(三)持续破袭的韧性:从百团大战到日常斗争</p><p class="ql-block">百团大战第二阶段,南和军民的破袭重点转向电线网络。9月20日,第二区的破击小队采用“梯次作业”:魏泽民带领青壮年爬电线杆剪线,李克敏组织妇女儿童在下方接应,将剪下的电线缠绕成捆,由民兵运往后方兵工厂。这种“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场景,成为南和抗战的经典画面。</p><p class="ql-block">在郝桥据点附近,抗日青年连上演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高保成连长得知伪军青年班要到程庄“扫荡”,提前在必经之路的玉米地设伏。当二十余名伪军大摇大摆进入伏击圈时,高保成一声令下,手榴弹如雨点般落下。战斗仅持续十分钟,除一名伪军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灭。战士们从伪军尸体上搜出的文件显示,日军曾计划在郝桥建立“治安模范区”,这场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企图。</p><p class="ql-block">四、攻克南和县城:抗战史上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一)战役背景:配合边区的战略行动</p><p class="ql-block">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大规模“扫荡”,为牵制敌人兵力,129师决定发起邢沙永战役。冀南三军分区接到的任务是:攻打南和县城,摧毁日伪在南和的指挥中心。这座县城是日军在冀南的重要据点,城墙高8米、厚5米,城外环绕着3米深的护城河,易守难攻。</p><p class="ql-block">负责主攻的是新8旅23团,团长田厚义是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猛将。他在作战会议上强调:“我们不仅要拿下县城,还要打出八路军的威风,让老百姓看看,鬼子不是不可战胜的!”为确保胜利,部队提前进行了周密侦察:通过内线得知,伪军夜间换岗时戒备松懈,且口令每三天一换。</p><p class="ql-block">(二)夜袭县城:精密部署下的胜利</p><p class="ql-block">9月3日深夜,部队从鸡泽县柏职寺村出发,急行军40公里,于凌晨两点抵达南和小南关。担任突击任务的是三连,他们携带竹制浮桥,悄悄靠近护城河。一名战士回忆:“河水很凉,齐腰深,但没人敢出声,怕惊动了城墙上的哨兵。”过了河后,战士们用云梯爬上城墙,果然遇到换岗的伪军。侦察班长王虎用匕首抵住哨兵咽喉,低声喝道:“口令!”哨兵颤抖着说出“太平”二字,正是当天的口令。</p><p class="ql-block">利用这个口令,部队顺利拿下东、西两侧的碉堡,随后分成四个突击组攻入城内。在城隍庙附近,突击组与伪警备队遭遇,双方展开激烈巷战。田厚义亲自率队攻打监狱,战士们用炸药炸开铁门,救出了被关押的37名抗日人员,其中包括民主人士吴献臣。吴献臣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见到八路军的那一刻,我知道,天亮了。”</p><p class="ql-block">(三)战役影响:从军事胜利到政治震慑</p><p class="ql-block">这场战斗持续了四个小时,共击毙伪军52人,俘虏76人,缴获步枪123支、机枪3挺。更重要的是,它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县城解放的消息通过传单、口头传播,迅速传遍整个冀南。许多原本对八路军持怀疑态度的乡绅,主动找到抗日政府捐钱捐粮;伪军内部出现“逃亡潮”,仅一个月内,就有130余名伪军反正。</p><p class="ql-block">在敌伪内部,这场胜利引发了连锁反应。邢台日军指挥官在给华北方面军的报告中哀叹:“南和之失,非战之罪,乃民心之失也。”那些曾经鱼肉百姓的伪职人员,纷纷托关系向抗日政府“留后路”,有的甚至暗中为八路军提供情报。这种“攻心为上”的效果,远远超过了一场普通战役的军事价值。</p><p class="ql-block">五、历史回响: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p><p class="ql-block">南和军民的抗战历程,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从澧西办事处的星星之火,到攻克县城的燎原之势,背后是千万民众的血肉支撑。正如老党员李长林所说:“那时候,老百姓把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没有这样的人民,就没有抗战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如今,南和区已建立抗日战争纪念碑,岗上村的办事处旧址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都会有学生前来祭扫,聆听“李柱山炸碉堡”“张桂兰智斗伪军”等故事。这些曾经在烽火中闪耀的名字,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南和抗战的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永远蕴藏在人民之中。当民族危亡之际,无数平凡人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这,就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密码。这种精神,如同穿越时空的火炬,照亮着我们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全文约4500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