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宋元时期中原汉人在南方的家——土楼

琴韵(姜)

<p class="ql-block">4月中旬,驾车自西安经湖北江西,进入福建龙岩市永定区,永定有两处著名的土楼风景旅游区,一为土楼王区,二为土楼王子区,前一景区有规模最大最壮观的承启楼,后者为村庄中的土楼群,内容丰富,更接地气。我们傍晚赶到永定后,就住在土楼王子景区门口外的民宿,步行50米就进入景区。</p><p class="ql-block">土楼是客家人的发明创造,客家人是汉民族中因历史迁徙形成的独特群体,“客”字 既体现客家人的户籍身份,也隐喻其从 “暂住”到“定居”的文化适应过程。其语言、建筑等文化元素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原遗风。</p><p class="ql-block">福建永定土楼就是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2008年,永定土楼作为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正式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评选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永定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在明末、清代及民国时期逐渐成熟。永定客家先民由于北方战乱南迁,为防御外敌、凝聚内力,选择聚族而居,建造了居住防御一体的“堡”“寨”,后逐渐演变成土楼。</p><p class="ql-block"> 明成化十四年永定设县后,经济实力增强,烟草种植带来财富,土楼建筑进入鼎盛时期,富人将“口字形”土楼扩建为“五凤楼”,后又根据需求结合风水“八卦”改造出圆楼。</p><p class="ql-block"> 土楼分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三大种类。五凤楼是高贵庄重的礼制建筑,平面形式多为“三堂两横”;方楼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纵轴对称,以厅堂为院落中心组织房间;圆楼则以一个圆心出发,一层层向外展开,防御功能突出。 </p><p class="ql-block"> 土楼整体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采用多层式结构,一般为3至5层,层与层之间通过楼梯等相连。土楼内部空间设计合理,一层通常是会客厅兼餐厅、厨房及饲养牲畜,二层用作存粮和杂物间,三层以上是居住区域。</p><p class="ql-block"> 建构土楼主要使用当地黏粒含量高且含一定比例砂子的黄土,在土墙中加入树枝、竹叶等作为龙骨,增强土墙牢固性。对于一些低矮附属用房,墙体常使用河卵石筑成,卵石之间用调好的砂浆灌缝。</p><p class="ql-block"> 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中宗法制度在居住文化上的体现,上百人上千人以血脉为单位群体共居一楼,维持并加强了家族凝聚力。</p><p class="ql-block">客家人崇文重教、敦亲睦族等理念在土楼建筑结构中体现明显,土楼中的楹联就是儒家思想精髓的诠释,楼内还设有私塾学堂,教化育人。</p><p class="ql-block">土楼的设计贯穿着精深的“八卦学说”,先民把《易经》中的八卦理念与地形、水势、风向等巧妙结合,建造出按八卦布局、以阴阳为本的土楼。</p> <p class="ql-block">到达当晚去看土楼王子景区夜景。</p> <p class="ql-block">土楼内居住者的摊位。</p> <p class="ql-block">类似蓝莓的可食用不知名水果。</p> <p class="ql-block">最大土楼:土楼王——承启楼。</p> <p class="ql-block">被称为“圆楼之王〞的承启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镇高北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直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才最终建成。这座土楼由四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组成,外环四层,每层有72间房;二环两层,每层有40间房;三环单层,有32间房;中心是祖堂,全楼共有402间房‌。承启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都诉说着土楼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一侧。</p> <p class="ql-block">游学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从上方看土楼。</p> <p class="ql-block">土楼内楼梯为木梯。</p> <p class="ql-block">土楼内可养家畜家禽。</p> <p class="ql-block">土楼内水井。</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侧门。</p> <p class="ql-block">在承启楼请摄影师拍摄的壮观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