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清华园

竹影婆娑

<p class="ql-block">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p><p class="ql-block"> 来北京了,总要看一看清华吧!</p><p class="ql-block"> 四月芳菲,春意盎然,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我终于来到了心驰神往的清华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便没有在这里就读,也非常值得特意来此一趟。进门后骑上共享单车,沿着清华学子最爱骑行穿梭的校园路,吹着水木清华的春风,婉如年少期许的梦境,在绿意浓浓的校园里徜徉……</span></p> <p class="ql-block">  <b>清华大学西门</b></p> <p class="ql-block">  <b>清华精神地标二校门</b></p><p class="ql-block"> 1909年诞生,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是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因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的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它一直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定格珍贵合影,让经典建筑见证我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b>  清华主楼</b></p><p class="ql-block"><b> </b>这座12层的主楼灵感来自莫斯科大学,广场上的国旗与主楼交相辉映。1966年5月落成,建筑总面积近8万平方米,是由清华大学有关专业的师生结合毕业设计而自行设计的校园杰作之一。由“西主楼”、“东主楼”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并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浑然一体,是清华校园中规模最宏大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经管学院</b></p> <p class="ql-block">  <b>明理楼</b></p> <p class="ql-block">  <b>技术科学楼</b></p> <p class="ql-block">  <b>建筑馆</b></p> <p class="ql-block">  <b>雕塑 《星光旅行者》</b></p> <p class="ql-block">  <b>土木馆</b></p> <p class="ql-block">  <b>人文社科图书馆</b></p> <p class="ql-block">  <b>人文楼</b></p> <p class="ql-block">  <b>音乐厅</b></p> <p class="ql-block">  <b>新清华学堂</b></p> <p class="ql-block">  <b>校史馆</b></p><p class="ql-block"> 校史寻踪,门启华章。近距离观赏钱学森手稿、杨振宁学籍卡等珍贵历史资料,穿梭于时光长廊,触摸清华厚重的学术底蕴与人文传承。</p> <p class="ql-block">  <b>大礼堂</b></p><p class="ql-block"> 清华“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与老图书馆、西体育馆和科学馆,并称"四大建筑"。</p> <p class="ql-block">  <b>日晷</b></p><p class="ql-block"> 位于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行胜于言”从此成为了清华的校风。</p> <p class="ql-block">  <b>清华学堂</b></p><p class="ql-block"> 这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总面积4650平方米。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在这里荟集,形成了清华大学“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办学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是一座罗马式与希腊式相结合的古典建筑,科林斯风格的石柱,柱顶的涡形装饰带着古希腊晚期的情调,东罗马拜占庭风格的圆形屋顶,拓弘的拱形门窗有着罗马的辉煌与大气。它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之性格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庄严的大礼堂前一定要拍照留念,留存美好瞬间。</p> <p class="ql-block"><b>  图书馆(老馆)</b></p><p class="ql-block"><b> </b>这里是知识的圣殿,1912年建馆。藏有562万册典籍。</p> <p class="ql-block">  <b>逸夫馆</b></p> <p class="ql-block">  <b>荷塘雅韵 文墨留香</b></p><p class="ql-block"> 漫步朱自清笔下的水木清华与荷塘月色,清风拂过荷叶,泛起层层涟漪。有如聆听《荷塘月色》经典片段,在文学与自然的交织中,感悟清华独有的诗意与浪漫。</p> <p class="ql-block"><b>  自清亭</b></p><p class="ql-block"><b> </b>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朱自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曾任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字秀丽著称于世。如“荷塘月色”一文,以清华园景物为描写对象,已成为传世美文,为一代代中学生之国学范文。1948年,他因拒领美国救济粮在贫病中逝世,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将此亭命名为“自清亭”。</p> <p class="ql-block"><b>  水木清华</b></p><p class="ql-block"><b> </b>是清华园里最幽静之处,是学生晨读和休息的好去处。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两旁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p><p class="ql-block"> 水木清华也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p> <p class="ql-block"><b>  闻亭</b></p><p class="ql-block"><b> </b>它是一座古式六角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p><p class="ql-block"> 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有相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在昆明被暗杀。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将该处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自清亭与闻亭的诗意对话,也是清华最美的风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b>  闻一多雕像</b></p><p class="ql-block"><b> </b>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修建了闻一多雕像,使“闻亭”景观益显庄严美观。</p> <p class="ql-block"><b>  科学馆</b></p><p class="ql-block"><b> </b>建于1919年,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暗红砖墙,灰色坡顶,黄铜大门,青瓦钢窗,门额上镌有铁铸的汉文“科学”和英文拼写。从1926年物理系的建系,到1999年新理学大楼建成,科学馆一直被作为物理系馆。当时清华的理工科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尤其是物理系可谓盛极一时。90年代曾作过统计,从此楼中曾经走出过7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80年代以后清华重建了理学院,现在新的理学院大楼占地27000平方米,位于清华气象台东北。</p> <p class="ql-block">  114年历史长河,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了近代历史风云,走进来你会发现除了美景,还有沉淀下来的历史人文、学子们的青春洋溢、浓浓的学习氛围都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p><p class="ql-block"> “没有读万卷书,那就行万里路”。百年名校的震撼真的要亲眼见!</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日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