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聚(大杨写)

李慧画家淡泊而清静

<p class="ql-block">一、回忆知青生活一九七五年夏、秋湖南省轻工局、化工局及两局各直属单位的部分子女,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告别父母、亲人、朋友,怀揣梦想,来到农村,来到湖南省宁乡县道林区善山岭公社知青林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知青点位于宁乡县、长沙县、湘潭县交界之处,地处善山岭公社的乌石大队,毗邻长沙县莲花桥镇戴家冲和湘潭县的九江公社,背靠大山,一条县级公路从知青点门前通过。六月二十六日十五位知青打前站来到善山岭,他们是张益农、杨志云、周大争、彭京生、杨柯、赵林、常跃农、张懋祖、彭肃、罗克力、李共建、任长龙、唐晓健、曹昕、莫鄂玲。打前站知青的任务,是在一块荒坡上建造自己的家园——知青点。七月、八月是长沙地区夏季最热的时候,白天,我们顶着烈日每天来回两趟从公社走到工地,收工后再从工地走回公社驻地(来回两趟二十四里路)。在工地上同社员一道挖土、修路、挑砖、合灰沙、装运木材等,汗水不停地往下流,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手磨破了,肩红肿了,从没有谁叫过苦叫过累。晚上,男知青两人一组通宵在工地值夜更,守护建筑材料。夜晚的工地,静悄悄,漆黑漆黑,时不时山上传来不知名动物突然的叫声和一阵阵狗吠声,我们坐在高高的砖堆或木架上,时刻注意工地周围的情况,只有萤火虫在一闪一闪为我们壮胆,夜晚的值守不但要克服恐惧的心理,还有更可恨的蚊子叮咬,尽管扎紧了袖口和裤腿口,身上洒满了驱蚊剂,蚊子还是在耳边嗡嗡叫,一旦驱蚊剂药效失去,就围着我们咬,非常难受和烦躁,一晚上总要被咬好多坨坨,又痒又痛难受极了。一九七五年八月三十日,一群憧憬美好未来的新战友在父母亲、领导、亲人、朋友陪同下浩浩荡荡的走进善山岭知青点,一栋栋新砌的红砖房,敞亮干净的宿舍与打前站的战友一道欢迎新战友的到来。眼前的一切对新战友来说是那么陌生、好奇,从此我们这群年轻人离开了喧嚣熟悉的城市,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知青点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起点,知青生活是我们今后新生活的开始。知青点共有八十二位知青(男40、女42),为了管理和教育我们这群城里来的知识青年,两个局先后安排了带队干部,有任队长、冷队长、章队长、范队长、易队长、张队长、陈队长(女);公社安排的带队社员有仇书记、李书记、曾会计、彭嗲、刘干嗲、周师傅、黄师傅、小王姐、(还有几位不记得姓名)。知青点共有平房五栋,包括寝室、食堂、澡堂、猪圈、牛圈、仓库、小工厂等。女知青住上面的一栋平房,男知青住下面的一栋平房,带队干部及小部分知青住在礼堂的这一栋,带队社员住西边那一栋。四个人住一间房,寝室里每人一张1.2米宽的架子床、一个木桶、一张凳子,四人共一张书桌。寝室安排如下;男寝室:第一间房:张益农 胡木轩 李 武 杨 军;第二间房:杨志云 毕一安 黄伟刚 郑 凯;第三间房:周大争 彭京生 李小芳 胡应农;第四间房:梁勇建 常跃农 王功桥 王长跃;第五间房:杨 柯 杨珊珊 王国辉 王兰天;第六间房:赵 林 傅忠衡 张铁强 向 洋;第七间房:张懋祖 吴明乐 刘选明 彭 肃;第八间房:罗克力 唐亚平 许 鸣 李 敏;第九间房:李共建 彭京宁 黄伟民 唐友安;</p> <p class="ql-block">女寝室:第一间房:曹 昕 黄 斌 甘科磊 钟元新第二间房:任长能 章 伟 卢乐安 雷沙英;第三间房:莫鄂玲 何化伯 邓署泉 陈清艳;第四间房:唐晓建 胡志宏 向淑英 吴惠民;第五间房:张 星 乔伟利 段萍华 黄 鸣;第六间房:陈 兵 吴介作 杨元斌 杨 华;第七间房:许秀丽 杨红世 褚雅莉 栗 仙;第八间房:陈丹莉 贺静如 邹梅珍 齐 放;第九间房:刘映波 张伊儿 李 慧 周小青;靠礼堂的一栋第一间房:王守芳 何建跃 杨世红 王郴华;第二间房:邹 琼 游义辉 ;第三间房:崔 卉 吴玲玲 成 跃 艾沁香;带队干部住房里有一部手摇电话,这是知青点唯一一部现代化通信工具。我们劳动分生产一组(刘干嗲带队),生产二组(彭嗲带队),大部分男知青在生产一、二组劳动。蔬菜组(周师傅带队)先后有杨柯、张懋祖、崔卉、许秀丽、吴玲玲、胡应农、梁勇建、傅忠衡。食堂组(黄师傅带队)彭京宁、黄鸣、艾沁香、何化伯。养猪组先后有齐放、段平华、李慧、吴介作、甘科磊、成跃。其余女知青为一个组(小王姐带队)。第一年我们是户口下生产队,人留在知青点劳动,平时出工记工分,农忙、双抢时回自己生产队劳动,公社将我们的工分分到生产队里参入队上分配。那时各个生产队条件不同,收入悬殊很大,好的好,差的差,年底时每个知青下队用扁担,土车子将自己的口粮运回知青点后再分配。知青点为扩建猪圈、牛圈、仓库,我们就上山去挑石头回来做建房用材料,规定男知青一天定额是1200斤,女知青一天定额是800斤,早完成就可早收工。当时我们漫山遍野的找石头,附近山上的石头找尽后,就跑到较远的山上去找,几十百把斤重的石头挑在肩,大家有说有笑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为了早些完成当天的劳动任务,有的知青还偷偷把社员家山里坟墓上的石头都挑了回来。知青点刚开始没有电,晚上每间房只有一盏煤油灯,灯光昏暗,还冒黑烟。省轻工局领导给了我们大力支援,送来了变压器和其它电气设备,我们知青在公社的电工师傅带领下,自己架设电杆、电线,从乌石大队接来380伏的高压电,知青点从此用上了电。我们建起了小工厂、打米厂、压面厂,打井水用上了潜水泵,再不需要人工打井水了。小工厂是由知青点的大部分女知青和几个男知青组成,生产打气筒皮碗,分白班晚班轮流上班,礼堂(车间)里嘭嘭锤打牛皮声,机器轰隆声此起彼伏;打米厂由向洋负责;压面厂先后由彭京宁、王首芳负责。知青点购买了水牛,由王郴华负责喂养。还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这台手扶拖拉机适合用于北方旱土,与南方的手扶拖拉机不同,多了一个小轮子,由梁勇建负责驾驶,行驶在公路上常常引来社员群众的围观。蔬菜组负责供应知青点的蔬菜,任务重,每天挑着一担担粪水在菜园里穿梭,泼水、挖土、种菜,他们种出来的蔬菜非常好,不管是青叶菜还是瓜果菜都胜过周边社员自己种地蔬菜,得到当地社员群众的称赞。保证了知青点蔬菜的自给自足。饲养组的姑娘们从来没有喂过猪,在带队社员指导下,边干边学,不怕臭不怕脏,每天剁猪菜、煮猪潲,清扫猪圈,大大小小饲养了二十多头猪,最大的一头有六百多斤重,引来许多社员群众参观学习。她们的辛勤付出保证了我们能经常吃到肉。第二年公社决定我们知青户口不下队,归知青林场管理,由乌石、尹家垅两个大队共拨五十亩水田给知青点,我们的口粮由我们知青自己种。春耕、双抢农忙时知青都到田里劳动,农闲时我们上山开荒种红薯、种花生、种打仔西瓜,在双武等大队植树造林。我们知青点还组建了篮球队、宣传队,给知青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篮球队队员有唐亚平、杨柯、王国辉、常跃农、彭京宁、杨珊珊、王守芳等。在知青点后面山上我们自己动手修建了蓝球场,大家利用劳动后的休息时间,在上面玩得不亦乐乎,有时也同周边知青点的知青、善山岭中学的老师进行篮球比赛,还与湖南化工研究所举行过友谊比赛,即活跃了我们的生活又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宣传队队员有崔卉、许秀丽、吴玲玲、段萍华、毕一安、杨柯、杨志云、赵林、李晓芳、彭京生等,我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参加公社文艺演出,特别是毕一安的小提琴、二胡,杨柯、段萍华的独唱,深受广大社员和知青的喜爱。一九七七年底和一九七八年我们分两批次招工招生进了工厂和技校(第一批主要招工单位;常德纺机、湘潭纺织印染厂、省湘绣厂、湘绣大楼、岳阳化工总厂、沅江纸厂、化工地质队;第二批主要招工单位;长沙化工机械厂技校、湘东化机技校,洞庭氮肥厂、常德纺机技校等),其中有张懋祖、向洋、吴介作、崔卉、杨柯、毕一安、吴明乐通过高考,荣幸成为全国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从此我们告别了农村,告别了朝夕相处生活了三年左右的知青点,走向人生的下一站。</p> <p class="ql-block">二、第一次聚会 离开农村,离开知青点已十年了,公社变化大吗?知青点怎么样了?怀着对知青生活的留念,一九八五年八月三十日我们第一次来相聚,相聚善山岭,相聚在知青点,公社为我们举行了一个欢迎会,会上公社干部和知青代表发言,大家围坐在一起,欢聚一堂,气氛热烈、亲切。知青点基本还是原模样,但已成为公社皮鞋厂,我们走进去感觉到比我们在时破旧很多,大家在知青点到处走一走、摸一摸,到自己寝室里看一看。这是食堂、小工厂,这是我们的稻田,这是我们的菜土,看!那是我们游泳的水塘。我们还爬到知青点对面的山上,俯瞰知青点,心里有那么一些思念、惆怅、还有……,这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又有些陌生。三、第二次聚会一九九五年是我们下放农村二十周年纪念,我们没有去善山岭公社,四十七位知青第二次相聚在长沙(湖南省消防总队)。相隔十年再次相聚大家格外高兴,相互问候,谈过去、谈现在、谈发展、谈生活、谈工作。说不完的话,述不完的知青情。四、三十年相聚 二00五年是我们下放30周年纪念,虽然离开知青生活有近三十年,但心里面有割不断对知青生活的怀念。八月底四十六位知青再次相聚回到知青点,回来看看昔日我们劳动、生活过的地方。 今日的知青点已面目全非,破烂不堪,看到这情景我们感到心里难过、惋惜,很不是滋味。在原来的公社我们诚心邀请还健在的带队社员同我们相聚,三十年未见面,紧紧握着他们的手,心里好激动,久久不愿松开。他们——朴实善良的普通农民,离开自己的家,来到知青点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教我们做农活,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用他们的行动,无言的语言,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我们在一起开了一个简单的联谊会,知青林场的仇书记和知情代表杨柯分别在会上讲了话,会后在原公社的大门处合影留念,共进午餐。 晚上我们离开善山岭来到百果园,在这优美恬静的坏境里,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度过纪念我们下放农村三十年相聚的美好时刻。</p> <p class="ql-block">五、四十年相聚 二0一五年是我们下放农村四十周年,为纪念这难忘的日子,六月二十七日50位知青相聚在龙溪湖度假村。我们再次相聚,大家兴高采烈,有的打牌,有的唱歌,有的畅谈人生。四十年前我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四十年后乡音无改鬓毛衰,相互见面,握手问候,心中感慨万千。 八月三十日再次相聚在烈士公园。暮年将至,夕阳西下,笑看人间万事兴。结 尾 语知青点周边变化很大,长娄高速建在知青点后面山上,岳临高速从尹家垅大队的田垄中高高穿过,隔壁报恩寺生产队是两条高速匝道入口,知青点正处在两条高速公路的交汇处。今日的知青点基本不存在了,被推平铺上了水泥地,仅仅只剩下打米厂,变压器和我们亲手树立的电线杆。物是人非,虽然我们的知青点不存在了,但我们曾经耕作过的水田,我们的菜土,我们曾经游泳的水潭,我们亲手栽下的树木都还在,都在翘首以盼,盼知青友友们回去看望它们!难忘的知青生活,恰似多彩多姿的画卷,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五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已从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到如今白发上鬓,儿孙满堂的耳顺之年。在经过无数大风大浪,尝过了多少生活、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虽然人生在变、时间在变而我们知青的情怀、友情没变。当岁月渐远,尘埃落定,怀旧便成了我们这代人的一种情结,望各位知青战友保重身体,期待再次相聚。 杨志云 2025年4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