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离开壶口瀑布,汽车在黄土粱上盘盘绕绕、辗转向北,于入夜时分抵达延安。在我的心目中,延安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延安是革命圣地,无论是学生时代读过的教科书,还是成年后接触到的各类文艺作品,延安都是经常被提及的地方;陌生,是因为延安离我生活的蜀中毕竟隔着迢遥山水,距离阻碍了我的脚步,使我从未有幸踏上过这片土地。如今,在走过重重山水之后,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来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后,我们漫步延安街头。夜色笼罩下的延安静谧安祥,看不见窑洞,也看不见土坯房,能看见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霓虹闪烁的灯光,以及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车流、延河畔熙熙攘攘的游客。这样的景象与我想象的相去甚远,却并不令人意外,毕竞历史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当年的沸腾与喧嚣早已沉淀下来,当年的烽火和硝烟也已消散净尽。然而,时光可以流逝,记忆却不会遗忘。八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率领工农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延安,与其说是一座城市,不如说是一座丰碑,它记录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铭刻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走在延安街头,听延河水潺潺流淌,看宝塔山巍巍矗立,我的耳畔仍回响着高亢嘹亮的歌声,我的心里仍翻滚着汹涌澎湃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翌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我们便去攀登宝塔山。在延安,宝塔山不仅是延安的地理标志,更是延安精神的象征,凡来延安的游客,无不到此登高望远,追古抚今。宝塔山位于延安市城区东面,古称嘉岭山,海拔1130多米,高居群山之中,因山上建有宝塔,故又名宝塔山。来到宝塔山山顶广场,这里已经有了不少游客。宝塔矗立于广场一角,高高的塔身沫浴在清晨的阳光里,显得十分醒目。据记载,这座古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虽历经千年风雨,看上去依然端端正正、身姿挺拔。广场周围建有不少雕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面鲜红的党旗,它犹如一团红红的火焰,让每一个经过它身边的人,都能感受到燃烧的激情,都能体会到奋进的力量。登上广场西边的观景平台,可以俯瞰整个延安市区。只见远处山峦起伏、近处延河蜿蜒,山水之间,一座既充满现代气韵,又身披历史风尘的城市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曾经却是中国革命的心脏,它的强劲搏动使一个沉睡的巨人站立起来,从此屹立于世界的东方。</p> <p class="ql-block"> 游罢宝塔山,我们驱车去往几公里外的杨家岭革命旧址。在延安,有许多令人景仰的地方,杨家岭便是其中之一。这个小小的村落,看上去那么普通、那么平常,却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入驻,从而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我在一条条土路上行走,在一栋栋土屋前穿梭,重温八十多年前的光辉岁月。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陕北扎下根后,很快便扭转了革命形势,中国革命由此进入到崭新阶段。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杨家岭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里作出了每一个部署、发出的每一道指令,都关涉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文艺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为革命文艺指明了方向;在这里,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党的建设,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在这里,作出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部暑,一场以“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总方针的大生产运动由此轰轰烈烈地开展,南泥湾的歌声至今仍回荡在人们的耳畔。</p><p class="ql-block"> 由杨家岭再往北行,便来到延安枣园革命旧址。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树林,有枣树、有槐树、有银杏树,尤以枣树居多。这种树木丛生、绿色掩映的院落,在陕北并不多见。据介绍,枣园曾经是当地一户财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成为社会部的驻地。穿过树林,在黄土坡下,一排排窑洞呈现眼前。也许因为在电影、电视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所以尽管是第一次到来,我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枣园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一度时期党中央的许多领导同志都居住在这里,是延安核心中的核心。沿着土路往前走,能看见一个个单独的院落,门上方挂着红色牌子,它们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领导同志的旧居。望着一个个窑洞,我仿佛看到了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革命前辈们的日常起居和精神风貌。他们身居陋室,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甘愿吃苦,乐于清贫。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才得以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在延安,不仅能处处感受到强大的红色基因,还能时时领略到多彩的地方文化。我们在杨家岭游览时,正赶上几名头缠白毛巾、身穿羊肚袄的陕北汉子在那儿练习安塞腰鼓。他们皮肤黝黑、精神矍铄,在急如雨点的鼓声中,踢腿挥臂、翻转腾挪,把腰间的鼓敲得冬冬直响,把手中的绸舞得天旋地转,看得让人热血沸腾。安塞腰鼓是延安市地区特有的地方舞蹈,由踢、打、跨、跃、转等三十余个动作组合,粗犷豪迈、气势磅礴,尤其是在黄土地上表演,天高地阔,尘土飞扬,更是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在枣园的一处窑洞前,我欣赏到了美丽的窗花,那红红的、圆圆的窗花,每一副都包含着一个“福”字,每一副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陕北窗花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这与陕北人特定的居住条件有关。历史上,陕北人大都居住在窑洞里,那高大宽阔的窗户,只有用红红的窗花装饰,才能表达心中的愿望,才能寄托美好的希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