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时光长河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身着戎装,肩扛使命,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祖国大地,他们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一师淄博籍退役的战友们。</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9日,在春风温柔的轻抚下,37位老战友与军嫂们齐聚淄川,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之旅。他们承租大巴,踏上南下的征程,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山河,用回忆续写往昔的峥嵘岁月。战友们用岁月的镜头记录下全程的珍贵画面,让每一个瞬间都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淄川的土地上,大巴车缓缓启动,承载着众人的期待与热情。李振利团长站在车厢前排,目光坚定,声音洪亮地发表讲话,为这次旅行拉开了振奋人心的序幕。他的话语,如同激昂的战歌,唤醒了战友们心底深处那份对军旅生涯的炽热情感,也点燃了此次红色之旅的激情火焰。此时,段秀弟战友的镜头及时捕捉到这一幕:阳光透过车窗,在团长坚毅的面庞上镀上一层金边,老战友们挺直的脊背与眼中跃动的光芒,都被定格在小小的手机屏幕里,成为旅程伊始最动人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孙传波副团长与负责后勤保障的周树平、张兆新老战友,默默肩负起责任,为旅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一路欢歌,一路豪情。军歌嘹亮,那熟悉的旋律在车厢内回荡,仿佛将大家带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周树平战友的诗歌朗诵,饱含深情,一字一句都诉说着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祖国的热爱;陶先玉战友的歌声,激昂有力,让大家沉浸在温暖而美好的回忆之中。段秀弟的镜头适时转动,记录下战友们合唱时铿锵的表情、朗诵时湿润的眼眶,还有陶先玉战友抬手挥袖间仿佛带起的旋律涟漪,每一个生动的细节都在镜头里绽放着属于铁道兵的豪情。</p><p class="ql-block"> 抵达南京,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都,战友们怀着崇敬与肃穆,走进了中山陵园。陵园内,古木参天,庄严肃穆,空气中弥漫着宁静与庄严的气息。他们沿着台阶缓缓而上,心中满是对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敬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仿佛是历史的光辉在闪耀。段秀弟战友驻足停留,将镜头对准战友们拾级而上的背影——军绿色的身影与苍劲的古柏相映,斑驳的光影在肩章上跳跃,那一瞬间,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庄重在画面中交织成诗。</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秦淮河畔古韵悠然。灯火阑珊,游船如织,两岸的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古朴典雅。战友们漫步在河畔,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也带来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他们谈论着过去的故事,感慨着时代的变迁,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此时,段秀弟战友的镜头悄悄拉近:某位军嫂轻轻挽住战友的手臂,指着河面上摇曳的灯笼露出笑意;几位老战友并排而坐,皱纹里都盛着暖黄的灯光,他们的身影被镜头定格成河畔最温馨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告别南京,大巴车向着杭州西湖疾驰而去。途中,在高速路太湖服务区,一场意外的相遇让老战友们激动不已。他们偶遇了山西朔州同一师一个连的战友,虽来自不同地方,但相同的军旅经历让他们瞬间拉近了距离。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地交谈着,分享着各自的生活与回忆。短暂的相聚,却充满了浓浓的战友情谊,段秀弟战友迅速举起手机,将两拨战友紧紧相握的双手、开怀大笑的脸庞,以及背后“太湖服务区”的标牌一同框进画面,让这份跨越地域的战友情永远定格在太湖之畔。</p><p class="ql-block"> 来到杭州西湖,仿佛踏入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湖水碧绿,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战友们乘船荡漾在湖面上,微风拂面,花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段秀弟战友的镜头随着游船的晃动轻轻摇曳,拍下湖水倒映的蓝天白云、战友们被湖风拂起的白发,以及某位军嫂指尖轻点水面激起的涟漪,每一帧都氤氲着西湖的灵秀与战友们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离开杭州,他们踏上了前往福建厦门鼓浪屿的漫长旅程。行程880多公里,历经12个小时,当夜幕降临时,终于抵达厦门。登上鼓浪屿岛,站在《日光岩》的坐标下,海风呼啸,吹走了旅途的疲惫。俯瞰整个岛屿,灯火辉煌,充满了浪漫与诗意。段秀弟战友迎着海风,将镜头向上扬起,拍下战友们手扶“日光岩”石碑的身影——背后是漫天星斗与城市霓虹,眼前是战友们被风吹得微微眯起的眼睛里闪烁的星光,画面里尽是历经跋涉后的畅快与对美景的惊叹。</p><p class="ql-block"> 告别鼓浪屿,他们向着心中的圣地——湖南韶山进发。途径江西井冈山,这座革命的摇篮,让战友们停下脚步,驻足缅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奋斗,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段秀弟战友的镜头扫过井冈山斑驳的砖墙、生锈的枪炮展品,最后定格在战友们仰头凝视革命先烈雕像时,帽檐下那抹湿润的目光,无声的画面里流淌着跨越时空的致敬。</p><p class="ql-block"> 终于,到达了湖南韶山伟人铜像广场。战友们身着整齐的军装,列队肃立,神情庄重而肃穆。李振利团长亲自调整花篮缎带的平整度,随后以洪亮的口令指挥大家“向右看齐”向伟人铜像“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当《献花曲》响起,他缓步走到铜像前郑重整理缎带,转身时眼眶微湿。段秀弟战友屏住呼吸,用镜头记录下这最神圣的时刻:军装上的铜扣在阳光下锃亮,花篮的缎带被风吹得微微扬起,战友们鞠躬时,白发与肩章在胸前投下细碎的阴影,而他们眼中闪烁的泪光,更是让画面充满了令人动容的力量。这一幕,不仅是对伟人的深切缅怀,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p><p class="ql-block"> 瞻仰毛泽东故居时,战友们的脚步变得格外轻柔,仿佛生怕惊扰了那段沉睡的历史。故居内的每一件陈设,都仿佛在诉说着伟人的生活点滴,让大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段秀弟战友的镜头掠过土墙上的煤油灯、木桌上的粗瓷碗,最终停在一位老战友轻轻抚摸窗台的手上——那布满老茧的掌心与斑驳的木质窗台相触,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无声却震撼。</p><p class="ql-block"> 韶山红色之旅的愿望实现后,他们又来到了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这里奇峰异石,峡谷幽深,溪流潺潺,宛如仙境。张家界风景区武凌源标志性建筑物前,战友们集体合影留念,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段秀弟战友退到人群后方,将镜头拉高,拍下战友们身后直插云霄的石柱峰林,以及他们胸前“铁道兵”徽章在阳光下的反光,人与景的交融间,是铁道兵与祖国山河的双向奔赴。</p><p class="ql-block"> 结束张家界的游玩后,战友们踏上了返程之路。途径河南洛阳,在洛阳古城和龙门石窟,战友们领略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洛阳古城的城墙斑驳,见证了岁月的沧桑;龙门石窟的佛像雕刻精美,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段秀弟战友在龙门石窟的洞窟前,捕捉到一位老战友仰头凝视卢舍那大佛的画面——大佛的慈悲目光与老战友历经岁月的面容相互映照,跨越千年的文明与数年的军旅生涯,在镜头里完成了一场深沉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8天的红色之旅,行程往返六千多公里,段秀弟战友的手机里存满了数百张照片。从淄川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返程时淄博夜晚的万家灯火;从中山陵的苍松翠柏,到鼓浪屿的潮起潮落;从韶山铜像广场的庄严敬礼,到张家界的云海翻涌,每一张照片都是时光的切片,串起了战友们的一路感慨与感动。而这场旅程的圆满背后,是李振利团长对每个景点路线、流程的反复推敲,是邱贻忠、孙运华夫妻起草保险合同、协调后勤的保障,是王溪通战友默默参与策划的周全考量——他们用无声的付出,为这场红色之旅筑牢安全与温情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这些古稀之年的铁道兵,曾经志在四方,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为祖国的铁路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如今,他们虽已白发苍苍,但那份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的情谊,依然如初。而段秀弟战友镜头里的每一个画面,都在诉说着这样的故事:当铁道兵的足迹踏上祖国的山河,当青春的热血早已融入钢轨的脉络,他们眼中的光芒,依旧是当年那个“志在四方”的青年。</p><p class="ql-block"> 这次旅游,战友们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看到了自己当年付出的成果。祖国的繁荣昌盛,山河的壮丽秀美,都离不开战友们曾经的努力与奉献。战友们、军嫂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满足。而段秀弟战友的镜头,就像一台时光机,将这些笑容、这些情感、这些属于铁道兵的荣光,永远珍藏在影像的长河中,让后人得以透过画面,看见那一代人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愿铁道兵的精神如不老青松,永远扎根在祖国的山河之间,历经风雨而愈发葱郁挺拔;愿老战友们的情谊似陈年美酒,在时光的酝酿中愈加醇厚绵长,岁岁年年都能共赏人间烟火;愿这趟红色之旅的记忆化作漫天星辰,永远照亮战友们前行的道路,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闪耀着曾经的荣光。愿战友们在未来的岁月里,身体健康,笑靥常绽,继续用军人的豪情拥抱每一个朝阳与黄昏,让生命的每一页都写满幸福与安康。</p><p class="ql-block">七律•铁道兵红色之旅感赋(通韵)</p><p class="ql-block">春风诗韵聚阳关,铁旅新征志亦坚。</p><p class="ql-block">忆往欢歌穿岁月,瞻今敬意满山川。</p><p class="ql-block">井冈烽火心中爱,韶岳英魂梦里牵。</p><p class="ql-block">愿化松姿同翠柏,荣光永伴映长天。</p><p class="ql-block"> 撰稿:赵新民</p><p class="ql-block"> 2025.4.29</p> <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 赵新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