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炎帝神农氏是我们大部分南方人的始祖,当年炎帝生活和活动的区域主要在湘东和湘南地区。据史料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tú)而解之”。古代汉字中,“荼”通“茶”字。神农氏在茶陵县境内发现了茶叶,他在这里最先教茶陵人采茶、种茶、喝茶,所以,人们又称茶陵是茶叶最古老的故乡。茶圣陆羽在《茶经》道:“(茶陵)云阳山即茶山,因陵谷多生茶茗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古人就取了“茶陵”县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茶陵云阳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炎帝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炎帝陵</span></p> <p class="ql-block"> 先有茶陵县,后有炎陵县,而炎陵县是从茶陵县析置的。</p><p class="ql-block"> 宋代时,茶陵县原本归长沙府管,后来改成归衡州府管了。在公元1211年,茶陵县里边的瑶民起来造反,朝廷就派兵去打压。为了更好管理,就在这同一年,把茶陵县的常平、霞阳、康乐这三个乡分出来,设立了酃县。“茶乡之尾”的“炎帝陵”就坐落在酃县了。</p> <p class="ql-block"> 酃县在1994年改名为炎陵县。为啥改名呢?</p><p class="ql-block"> 民国33年(1944) 4月,因轩辕帝黄帝陵所在,遂将汉为翟道县,后秦设置的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1994年4月,因炎帝陵寝所在,遂将南宋嘉定四年(1211),设置的酃县,改为炎陵县。这深得中华民族子孙的拥戴。</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炎陵县以前叫酃县呢?说起来,真有一番来历。</p><p class="ql-block"> 酃县,为楚南重镇、中国最古老的郡县之一,是钟武侯国、湘东王国、湘州、湘东郡行政中心。酃县是汉高祖五年设置的,在春秋战国那会儿,衡阳酃湖这块是楚国的庞邑,也叫宠邑。它的治所就在现今衡阳市珠晖区和平乡。西汉时为钟武侯国都城,东汉末年至隋朝为湘东郡治,辖今衡阳市区、衡南县、衡东县、攸县、安仁县、茶陵县、炎陵县、株洲县南部、永兴县东北部一带。</p><p class="ql-block"> 酃县的名字,是因为衡阳市的酃湖而来。耒水进入湘江前,由于两水的涨落和顶推,在这儿形成了一个大湖还有好多小湖。</p><p class="ql-block"> 根据文献记录,酃湖最大时“周匝四十三里”,最小时也是“周回三里”。到了清代,酃湖仍与耒水相通,“可溉田百顷”。古人专门造出“酃(líng)”这个字,“酃”字由“雨”、多个“口”以及“邑”组成,在甲骨文中,“霝”字描绘的是大雨或大冰雹的景象,而“邑”字则象征着人们聚居的地方。将“霝”与“邑”结合,便形成了“酃”字,寓意着雷电交加的自然景象与人类聚居地的紧密联系。所以此地就叫“酃县”。</p><p class="ql-block"> 酃县,公元前202年设立。三国时期,以湘江为界,东属吴国,西归蜀国。蜀国在衡阳市湘江西岸蒸水入湘处 (今草桥旁)置临蒸县,吴国酃县依旧,并于酃县设湘东郡,取湘水以东之意。晋代统一三国,于公元395年把酃县并入临蒸县,湘东郡也随之西迁临蒸县。酃县存世600年。到了隋代,统一废郡改州,湘东郡与衡阳郡合并,改称衡州,县称衡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国时期为湘东郡治吴下辖五县、西晋下辖七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汉时期为长沙国十三县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从茶陵县分三个乡建县的时候,由于这地方当时归衡阳管,官府就把汉代的“酃县”名给新设的县用了,好让这古地名能接着传下去。</p><p class="ql-block"> 按理说,酃县这县名在衡阳市境内都废弃八百多年了(公元395年—1211年),要是想重新恢复,那也该在原来的地方啊,咋就把这名字给了炎陵县(酃县)呢?</p><p class="ql-block"> 《说文》曰:“宠 ,尊居也,从门龙声。”从字形结构和《说文》的解释看,“宠”、“庞”和“酃”,都是神灵之域,被称为雷电之神的居地,亦即龙的居地。而结合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生平来看,炎帝是因龙感应而生,故又称神龙氏,实则是龙图腾的化身。正因为此,他活动过的这一地区被称为“宠”、“庞”和“酃”是很有道理的。炎帝神农氏的崩葬之地“茶乡之尾”,与汉代之“酃县”同为炎帝神农氏重要活动地区,在南宋建县时故借用被称为“龙的居地”的古“酃县”之名。</p> <p class="ql-block"> 《水经注》云:“(耒水)又北过酃县东,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湖边尚有酃县故治,西北去临承县十五里”。</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衡阳县志》亦载:“汉高祖五年置长沙国,下领十三县,酃县为其一,其县治设于此”。这些记述都勾画出了酃县故城历史及周边环境。</p><p class="ql-block"> 1952年省文物工作普查队在酃湖之旁(今珠晖区和平乡湖东村),发现酃湖县故城址。城址东面为老茶亭,南为胡家台,西靠排渍站,北频耒水,面积20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酃县故城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故城遗址保护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遗址上的瓦陶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遗址上的瓦片</span></p> <p class="ql-block"> 酃县是汉高祖五年设置的,酃县故城城址沿用到东晋太元二十年,之后迁到湘江西岸的临烝县,此后城址功能减弱。</p><p class="ql-block"> 古代酃县水患严重,“酃湖好大丘,十年九不收”。考古专家推测,酃县故城的衰落,除了行政区划调整,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耒水与酃湖洪水的内外夹击,逼走了这座繁华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时代更迭,沧海桑田,如今,在酃县故城遗址边,衡阳市建起了酃湖公园。如今酃湖公园的水域面积仍有832亩。放眼整个衡阳市,依然是水域面积最大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衡阳酃湖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衡阳酃湖公园简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