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回忆我的舅舅尹焕章先生二三事 ​文/唐明

唐明

<p class="ql-block">惟愿折柳祭祀,同吊前辈。</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遗照</p> <p class="ql-block">我舅舅的长期合作者、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先生遗照</p> <p class="ql-block">『随笔』回忆我的舅舅尹焕章先生二三事</p><p class="ql-block">​文/唐明</p><p class="ql-block">现代考古之父李济先生于1948年底押运故宫及中博院文物东渡台海,却未能带走女儿的骨骸匣子,而是托付给中博院(后南京博物院)保管部主任尹焕章代为照管。据尹焕章女儿邓嘉嵋怀念父亲的文章:“当时以为此去最多半年,不料从此两岸隔绝。父亲将木匣子秘藏在南博文物库房里,哪知到了1969年,被原中博院一位知情人(与李家很亲近)举报。于是造反派硬逼父亲交出木匣子,连同骨骸一起砸毁了。之后不久父亲便告别了人世。”</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话的实情是:尹焕章在学习班上吊自杀。关于中博学人悲剧,人们只知南博院长曾昭燏(李庄中博院总干事)1964年自杀于南京灵谷塔,却不知南博研究员尹焕章(战时在乐山安谷乡守护中博文物)同样死于非命。</p><p class="ql-block">尹焕章是著名的殷墟“考古十兄弟”之一,参加了殷墟第九至十五次发掘。这十人都是在李济、梁思永直接指导下成长的青年才俊:依次为李景聃、石璋如、李光宇、刘耀(尹达)、尹焕章、祁延霈、胡厚宣、王湘、高去寻、潘悫。战时他们在长沙“清溪阁”醉别后各谋去路,或奔延安,或去昆明,或回老家,不料在十年内乱中“考古十兄弟”竟成了反动组织。</p><p class="ql-block">​我的表姐邓嘉嵋的丈夫朱元曙,其祖父朱希祖曾任北大历史系主任和史语所研究员,在故宫午门指导过尹焕章、李光涛整理明清大内档案。而在50年后,朱希祖的孙子娶了尹焕章的女儿。两位后代可谓同命相怜,两人父亲双双死于十年动乱。朱元曙父亲朱偰(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1956年挺身而言保护南京古城墙,1957年被戴上“右帽”,于1968年自杀于南京图书馆门前。而祖父朱希祖有一个观点影响了孙子:“编写国史没有什么价值,有价值者为编写民史。”于是朱元曙撰写了《考古十兄弟传》,其岳父尹焕章的“罪名”有三:</p><p class="ql-block">罪名之一是“协助民国当局劫掠文物逃台”;罪名之二是“逃离革命圣地延安”(尹曾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数月,因原配拖累弃学回到中博);罪名之三是“参加‘考古十兄弟’反动组织”。1968年冬至1969年春 ,江苏省在南京农学院举办文化系统学习班,尹焕章难以接受无休止的批斗、检查、交代,于3月29日在学习班自缢身亡。而尹的老师李济托付其照管的“女儿骨”被砸毁,成为压垮尹焕章的“最后一根稻草”。</p><p class="ql-block">​战时“考古十兄弟”留在史语所且后来迁台的有四人:石璋如、高去寻、李光宇、潘悫。史语所留在大陆的梁思永、夏鼐成为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而前者未完成的殷墟西北冈发掘报告手稿则被带去台湾。</p><p class="ql-block">​早在昆明就决定让贤于梁思永的李济,结果反倒成了梁思永的学术“未亡人”。战时两人在李庄羊街相邻相伴相助相惜,李济的《殷墟陶器研究报告》完成时,第一个替他审查的就是卧病羊街8号的梁思永。作为迁台史语所第三任所长的李济,在梁思永病逝(1954)后重启他的遗作辑补工作,并重新调整结构大纲,让梁思永的弟子高去寻接续整理,完成先师的未竟事业。</p><p class="ql-block">或由于梁思成的光环掩映,或由于梁思永的英年早逝,后者的学术声名显得有些边缘化。而实际上在考古学界的定论中,梁思永先生短短一生为中国科学考古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梁思永是我国第一位接受西方考古学专门训练的学者,是中国第一个使用科学方法(如类型学、地层学)进行田野考古发掘的学者。1930年梁思永学成回国后,首次田野考古是调查发掘黑龙江昂昂溪史前遗址。1931年春,梁思永参加了殷墟第四次发掘(小屯与后冈),这次发掘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一次重要转折。梁思永首次从地层学上明确了仰韶文化(下层)、龙山文化(中层)、商代文化(上层)三层叠压关系。“后冈三叠层”的发现建立了田野考古学的典范,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梁思永对中国科学考古事业的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同年秋季,27岁的梁思永主持了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此系“龙山文化”最早发现地,由吴金鼎首次发掘)。由梁思永主笔的《城子崖考古发掘报告》于1934年由中研院史语所出版,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更是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技术规程。</p><p class="ql-block">​参加了李济主持的两次殷墟发掘之后,梁思永成为殷墟考古的领军人物。由梁思永领导的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的三次发掘(1934—1935,殷墟第10至12次),创中国考古史上的巅峰之作,为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地下资料。现台北史语所陈列的文物精品,大部分出自西北冈王陵区三次发掘,与国宝文物同时迁台的还有梁思永呕心沥血之“绝笔”。</p><p class="ql-block">​李济说:“梁思永先生,中国最杰出的考古学家,已经把他的全部生命奉献于这一事业了!”而张光直作为李济在台大的高足(也是高去寻的学生),1961年获得哈佛人类学博士后并未回台效力(后成为美国两院院士),导致已失去“两女一子”的李济再次失去接班人。而终其一生“将殷墟进行到底”的高去寻,实际上成为李济、梁思永的“衣钵传人”而流芳中国考古史。张光直说:“随着李济过世,一个巨人消失了。”</p><p class="ql-block">盖如我舅舅尹焕章先生所历。清末,内阁大库失修,库藏珍籍及明清档案面临被毁的危险。当时主管学部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张之洞提出,将大库的书籍设立学部图书馆保存,而大库的档案经内阁会议,乃以“旧档无用”奏请焚毁。时任学部参事的罗振玉到内阁接收图书时,见这些待焚的档案,都是极珍贵的史料,便请求张之洞把这些档案移归学部保管。得到同意后,遂将档案分别放置国子监孔庙敬一亭和学部大堂后楼。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在国子监设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负责保管这部分档案。</p><p class="ql-block">由于北洋政府财政困难,无力保管,1921年春,历史博物馆除留一部分外,将大部分档案分装八千麻袋,计15万斤,作价4千元卖给了北京的同懋增纸店。该店将档案大部分渍水捆扎成包,准备运到定兴、唐山两处造纸厂化浆造纸。在打包装运时,纸店的人也抽出不少,在北京的厂肆出售。罗振玉当时住在天津,偶尔到北京办事,在琉璃厂买到了洪承畴揭帖及朝鲜国王贡物表等档案,知道是内阁大库的藏品。当他听说这批档案正准备运去造纸的消息后,便同友人金梁一道找到纸店,以高价购得。关于罗振玉究竟花了多少钱买下档案,历来说法不一,多数认为是1万2千元。也有文章说是1万3千元,还有一说为2万2千元。</p><p class="ql-block">另据1929年9月《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务月报》所载《历史语言研究所概况事务报告》记录:“本所所购明清档案,半存北平,半存天津。其在平者,已于上月底运存于历史博物馆午门城上。其在津者,本月3日由编辑员徐中舒,率同书记尹焕章前往陆运,计装2千7百麻袋,40箱,43席包,于14日抵平,随15、16两日运存于午门楼上。于是此两部分档案,始得合庋一处(转引自《傅斯年全集》第六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故而,由此罗振玉经董作宾允许特指定我的舅舅尹焕章先生全权负责此明清大内档案整理工作,并以李光涛先生为互理、襄助。</p><p class="ql-block">我的舅舅​尹焕章先生(1909~1969),为河南南阳人,著名考古学家、江苏当代考古奠基人之一。曾就读河南大学,后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组,受到朱希祖、陈寅恪、陈垣、徐仲舒等前辈的指导。1930年由董作宾推荐到北京大学学习,1933年转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李济、梁思永、董作宾等指导下,七次参与安阳殷墟考古发掘。抗战开始,奉命冒死押运文物到汉口。1939年转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只身被派驻乐山看管文物。1946年又独自押运文物回南京。七年中与近千箱文物共命运,未损一件。</p><p class="ql-block">1950年中央博物院改为南京博物院,尹焕章为保管部主任。先后任治淮文物工作队副队长、华东文物工作队副队长、郑州文物工作队副队长、江苏文物工作队第一分队队长,长期从事野外考古工作,亲自调查过的古文化遗址占江苏总数的70%,多次主持重大考古发掘,并与曾昭燏共同提出了“湖熟文化”等考古学文化概念,撰写过大量重要论著,举办过多次考古训练班并辅导高校考古专业实习。</p><p class="ql-block">​这是我舅舅尹焕章的部分经历,其与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先生长期合作乃拥有大量重要著述。其主要功绩是——亲身与李光涛(其助手,后加入)一起整理了明清宫廷大内档案,参与殷墟发掘和保存大量南迁文物及现代江苏、南京周边考古主要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的舅舅尹焕章和长期合作者、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先生遗照</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在田间考古</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对发掘遗址村人讲解考古知识</p> <p class="ql-block">回忆尹焕章先生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手迹——考古笔记</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田间考古札记及笔录</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文集</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考古文案与实物</p> <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界——甲骨十兄弟</p> <p class="ql-block">著名殷墟众多甲骨出土卜辞与契刻文字</p> <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出土文物及甲骨</p> <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重要文物出土</p> <p class="ql-block">著名安阳殷墟,巨量卜辞、甲⻣出土实景现场</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女儿、我的表姐邓嘉媚女士</p> <p class="ql-block">我的表姐邓嘉媚女士签发的表彰书</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文集</p> <p class="ql-block">我的表姐邓嘉媚女士回忆其父尹焕章先生的文章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的表姐邓嘉媚女士回忆其父尹焕章先生的文章之二</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遗著</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所签便条及南京故宫博物院管理规章制度</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文集</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遗作</p> <p class="ql-block">尹焕章先生故居</p>

尹焕章

梁思永

考古

先生

李济

殷墟

档案

发掘

文物

史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