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了网上“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的一个个小视频,不免心动,网上订了票,10点一开馆就到了北京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参观的人好多,进门排队,租自动讲解机排队,进了展厅更是人头攒动,人们渴望走近敦煌,了解敦煌。</p> <p class="ql-block">“如是莫高”是由敦煌研究院与北展集团联合主办的,展览复制了十个朝代的九个莫高洞窟,展出了近300件复制壁画,雕塑以及文物。</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西端,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也催生了敦煌莫高窟这样反映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融荟萃的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遗址,集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生动展现了公元四至十四世纪千余年间社会生活的画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作为敦煌石窟的守护者,敦煌研究院80年来始终以"保护、研究、弘扬"为使命,让千年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北京展览馆与敦煌的渊源,始于1954年。这座新中国首座大型综合性展馆,从诞生之初便镌刻着敦煌的基因﹣﹣其部分建筑装饰的设计采用了敦煌纹样,让敦煌艺术元素首次以现代语言走进首都。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携手,通过展览向公众呈现敦煌文化保护与研究成果,协同践行博物馆为民理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希望通过展览,能够让诗与远方从美好的憧憬成为可以惬意享受的体验,也希望通过这些文化遗存,能够帮助我们探寻、窥见中华民族数千年持续不断而又灿烂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感受中华文化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特征和精神内核,一起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阐释体系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愿我们沿着文明来时路,同向而行,携手并进,共创中华文明新辉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敦煌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图</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61窟 五代(907-960年)</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的文殊信仰萌发于南北朝,至唐代大盛,其后文殊信仰东传至朝鲜和日本,西南传播至中国西藏、尼洎尔、印度和斯里兰卡,五台山也成为中国及邻近国家和地区文殊信仰的源头。</p><p class="ql-block">五台山被指为文殊菩萨道场之初,并无五台山图。唐代初年,高僧会颐奉皇命在五台山巡礼,画出五台山小帐,才有五台山图出现。莫高窟现存最早的五台山图绘制于中唐,最初大多为屏风画,其后不断改变绘画形式,并结合名口繁多的五台山圣迹故事,发展出内容丰富,类似经变的五台山图。</p><p class="ql-block">61窟的五台山图,面积45.9平方米,是莫高窟同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幅作品。采用鸟瞰式的透视法,以中台为中心,向四周展开描绘,将五台山及其周围八百里以内的山川景色、寺庵兰若、城池房宇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58窟(复制)</p><p class="ql-block">中唐(786-848年)</p><p class="ql-block">此窟建于中唐,是吐蕃时期的代表窟。形制为长方形盝顶形的涅槃窟,西壁设涅槃佛坛,释迦牟尼佛像即卧其上。这尊涅槃像为石胎泥塑,身长15.6米。为莫高窟第一大卧佛。这尊涅槃像,双目半闭,唇含笑意,深刻地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p><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之一在于将彩塑与壁画和谐统一,完整体现主题。第158窟的释迦牟尼的涅槃像题材,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增加了涅槃的感染力。在洞窟西壁,画了两排举哀者像,上排19身菩萨像,下排画17身罗汉像,同时还画了14身天龙八部护神像等,在涅槃像头部上方,画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奔丧和十大弟子举哀图,同时在佛床涅槃坛下,画天王力士举哀、须跋陀罗先佛入灭以及外道谤佛等内容。这些呼之欲出的逼真形象使涅槃情景引人入胜,感人肺腑,艺术地烘托出涅槃这一主题。</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20窟(复制)</p><p class="ql-block">初唐(618-704年)</p><p class="ql-block">此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窟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龛塑像,在窟东壁,有一处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墨书题记,为壁画提供了确凿的断代依据。此窟南壁为通壁巨幅“阿弥陀经变”,它是唐代最盛行的经变,壁画依据《阿弥陀经》所述画成,极力渲染阿弥陀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繁荣富丽景象。北壁的“药师经变”,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和八接引菩萨为主体,两旁十二药叉大将为护卫,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在灯楼灯轮的照耀下,灯火辉煌,鼓乐齐鸣,乐声回荡,舞姿婆娑,烘托了东方药师净土,这是敦煌壁画中最美妙的乐舞图之一。东壁的两侧壁绘“维摩诘经变”,南侧维摩诘手握麈尾,抚膝而坐帐内,目光炯炯,神思飞扬,为传神佳作,帐下是听法的各国王子,面貌服饰各异。北侧文殊菩萨,举止庄重,神态自如,随同文殊前往听法的帝王群臣,与传世初唐阎立本的名作《历代帝王图卷》相比毫无逊色。</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25窟(复制)</p><p class="ql-block">中唐(786-848年)</p><p class="ql-block">此窟为吐蕃统治敦煌时代的代表性洞窟,北壁画弥勒经变,下方画儴[ráng]佉[qū]王并诸大臣、王子竞相出家,两侧画女人五百岁行嫁和老者自诣墓室。其中彩绘的墓室,着花钿的女子,以及身穿左衽吐蕃装给来宾作礼的场景,这都是我们了解吐蕃时代敦煌社会风俗史的形象资料。南壁画阿弥陀净土变,场面宏大。东壁画卢舍那与八大菩萨曼荼罗,中央卢舍那佛头戴宝冠,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狮子座上。左侧画虚空藏、地藏、弥勒、文殊四菩萨,各持剑、宝珠、莲花等宝器,遗憾的是画面右侧已经残毁。窟室西壁两侧画文殊变和普贤变,文殊手持如意,普贤以手作印,骑乘在狮象背上。二菩萨的侍众各有三人,持宝幢随菩萨徐徐前行。从整体上讲,第25窟壁面的构图严整,人物布局疏密有致,色彩厚重而和谐,是包括莫高窟壁画在内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85窟(复制)</p><p class="ql-block">西魏(535-556年)</p><p class="ql-block">此窟为覆斗顶方形禅窟。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早期莫高窟唯一有确凿纪年的洞窟,对于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此窟西壁开三龛,中央大龛内塑善跏坐佛像,两侧小龛内塑禅僧像,龛外壁画诸天、菩萨、外道等像。南北壁各凿四禅室,北壁上绘七佛说法图和供养人像及发愿文。南壁上绘“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和释迦多宝佛说法图。在洞窟窟顶四披上画天空诸神,佛教题材和民族传统神话交互杂呈。披画有化生童子、飞天、雷神、朱雀、乘鸾仙人等。南北披上画有飞天、雨师、辟电、羽人、飞廉、乌获、开明等神异。东披中央绘二力士承举莲花摩尼宝珠,两旁是伏羲女娲,皆人面蛇身,手持矩规,胸前圆轮中分别画三足乌和蟾蜍,象征日月。窟顶中心为华盖式藻井,四周饰以垂幔,上挂玉佩、流苏、羽葆,悬达四披,整个窟顶壁画,天神飞舞,天花飘旋,满壁风动。</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57窟(复制)</p><p class="ql-block">初唐(618-704年)</p><p class="ql-block">此窟是敦煌初唐时期的经典洞窟,以“美人窟”著称,其艺术成就标志着佛教艺术本土化的成熟。窟内南壁《阿弥陀佛说法图》中的胁侍菩萨堪称敦煌壁画巅峰之作:菩萨头戴三珠宝冠,身披半透明白纱,璎珞以沥粉堆金工艺贴饰金箔,肌肤经细腻晕染呈现少女般柔润质感,体态呈“S”形曲线,面容端庄中透出世俗美感,被学者视为印度笈多风格与中国宫廷审美的完美融合。洞窟形制为方形覆斗顶,西壁佛龛保留隋代双层圆券结构,主尊释迦牟尼佛衣纹写实流畅,两侧弟子迦叶、阿难及菩萨像比例精准,服饰融合印度络腋与中原丝帛元素,展现隋唐过渡期的多元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17窟(复制)</p><p class="ql-block">盛唐(705-786年)</p><p class="ql-block">此窟是莫高窟盛唐艺术的代表窟。窟室为覆斗藻井顶,西壁开龛塑像皆残,背光两侧各画四弟子二菩萨,龛外绘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凝神伫立,服饰华丽。南壁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画面西侧是佛陀波利史迹画,讲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神奇故事,中央、下方、东侧是佛说法图和根据经文绘制的各种信仰该经的情节。西侧整幅山水画浑然天成,类似李思训所画青绿山水的意境。此窟开凿时间大致与李思训同时或稍晚,在李思训真迹失传、唐代青绿山水画罕见的今天,这幅青绿山水画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了。北壁是《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以阿弥陀净土为中心,绘西方三圣及听法菩萨群像,周围是宏伟的大型建筑群,殿前是歌舞娱乐场面,舞者手执长带在莲花上急速旋转,是唐代健舞中的拓枝舞。东壁通壁画“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表现观世音菩萨救诸苦难和三十二职身说法等救度世人的情景,描绘生动,是盛画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t5jiox" target="_blank">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北京展览馆(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t7ei9k" target="_blank">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北京展览馆(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