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沐智,AI生花

姿艺🙈

<h3> 4月29日下午,洛阳市2025年“市培计划”“人工智能(智慧教育)专项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在牡丹大酒店十五楼会议室继续进行。原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教育中心课程主管董晓勇老师以《生成式AI在教育教学的应用实操》为题,为全体参训学员带来了一场有高度有深度的专题报告。<br></h3> <h3>  董老师整体介绍了AI对话、AI绘图、AI视频方面的应用,重点讲解了提示词应用技巧,即提示四原则:清晰且具体、内容和指令分离、少样本模式和链式思考,并结合大量场景,带领参训老师们学习生成。<br></h3> <p class="ql-block">  在讲座中,董老师还逐一讲解了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技巧:从问答、总结、翻译、提取、推断、写作、模拟教师等方面,梳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Deepseek、豆包等,在教学设计、资源制作、文案撰写等方面的应用;并启动任务驱动,细致分享了文生图、图生图的锦囊妙计。</p><p class="ql-block">  讲座尾声,培训班学习委员张小毅老师代表全体学员进行总结发言,她引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衷地感谢了四位专家干货满满的分享和讲解,深刻认识到生成式AI为教育带来的变革力量,这些工具不仅能提升教学效率,更能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也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号召老师们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学习生成式AI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p> <h3>张小毅老师发言</h3> <h3>  相聚是美丽的,交流是短暂的,结业仪式上,首先回顾了老师们三天培训的精彩瞬间,其次来自洛阳市第八高级中学的张刘邦副校长用三个关键词:“感谢、收获、反思”,生动分享了自己的培训感悟,并期望所有老师记于心、践于行。用“科教强国掀旋风,思维碰撞智慧生。AI赋能助力中,吾辈携手向前冲。”高度凝练了三天的所学所思。<br>  接下来,优秀学员颁奖,最后姚风云主任做总结发言。</h3> <h3>结业典礼</h3> <h3>代表发言</h3> <h3>颁发证书</h3> <h3>领导总结讲话</h3> <h3>  未来,我们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更专业的素养、更创新的实践,为学生成长构建智能、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新生态。</h3> <h3>学员学习心得</h3> <h3>洛阳六高 崔林波 <br>  此次培训颠覆了我对人工智能与教育关系的认知:AI并非教师的替代者,而是重塑教学模式的&quot;影子教师&quot;。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需同时承担知识传授、进度调控等多元角色,而AI通过接管标准化工作(如智能备课、作业批改、学情诊断),让教师得以聚焦创造性教学与情感互动。 <br>  实践环节中,运用DeepSeek生成数学互动游戏代码的案例最具启发性——将抽象运算转化为趣味闯关任务后,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这印证了&quot;技术+教育&quot;融合的价值:既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更让因材施教从理念具象化为可操作的路径。 <br>  培训启示教育者需实现双重转变:从&quot;知识权威&quot;转型为&quot;学习引导者&quot;,从&quot;舞台圣人&quot;蜕变为&quot;成长向导&quot;。当AI承担基础教学任务后,教师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素养,用人文温度平衡技术理性。值得注意的是,AI赋能须警惕&quot;技术至上&quot;误区,需始终以育人初心为锚点。 <br>  面向未来,我将深化智能工具应用以优化课堂效能,同步强化数据伦理意识,在个性化教学中守护隐私边界。这场教育变革既是&quot;课堂革命&quot;的契机,更需教育者以智慧驾驭技术,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照亮学生成长的&quot;数字灯塔&quot;。 </h3> <h3><br>洛阳市第三高级中学 郭阳阳<br>          2025年4月29日下午,通过董晓勇老师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工具学习》培训课程,我对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有了系统性的认知与深入思考。培训中,董晓勇老师以实操为导向,细致解析了AI在大语言模型,提示工程,对话交互、图像生成及视频创作中的功能,并通过Deepseek、豆包等工具的现场演练,让我直观感受到生成式AI在教学设计、资源整合及文案撰写中的高效赋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等工具的案例分析,启发了我在教学场景中灵活运用AI辅助备课与个性化资源开发的可能性。<br>         任务驱动学习聚焦学科教学痛点,通过梳理典型教学场景并匹配适配工具,结合小组协作与专家指导,进一步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能力。最后培训的尾声进行了项目总结与结业仪式。<br>         此次培训不仅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更明确了将AI工具融入日常教学的路径。未来,我将积极探索智能化手段优化课堂效率与学生互动方式,切实推动教学品质的提升。</h3> <h3><br>洛阳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张轲轲<br> 三天的人工智能培训,让我们对人工智能有了全新的认识,收获满满。<br> 一、初识人工智能<br> 2025年,人工智能一定是热点话题,真正了解还要感谢本次培训,几位老师都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出发,向我们详细讲解了人工智能的产生、发展、模式等。通过这次培训,我知道了人工智能离我们并不远,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拥抱人工智能,助理教育发展。<br> 二、再用人工智能<br>  作为一项技术,应用一定是必备的。相比于传统的应用软件,人工智能工具具备很多优点:简单易操作,快速易生成,强大易接受。几位老师带着我们大家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体验了各种人工智能工具,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人工智能对教学的有益作用。<br>  三、期待人工智能<br>  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有缺陷,有安全的、伦理的等问题,我们期待着人工智能更加安全,更加科学,更加智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的有益应用。<br>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拥抱者必然受益,拒绝者必然受损,让我们大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h3> <h3><br>洛阳市第十四高级中学 王岩岩<br>  参与本次人工智能专项能力提升培训,我收获颇丰,它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启了全新的视野。 <br>  培训初始,专家深入阐释人工智能的原理,并展示诸多在教学、教研等领域的应用实例。这不仅让我清晰洞察人工智能的前沿发展,更对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有了深刻领悟。尤其是数字化赋能课程改革路径的分享,为我后续的教学创新点亮了引航之灯。智能化教研创新环节,专家介绍的基于数字时代的教研新模式,极具启发性。通过对实践案例从背景、探索、实施到效果的全方位剖析,我切实掌握了将 AI 融入教研活动的方法,也找到了解决教学痛点的新途径。“AI + 教学”部分堪称精华。专家展示的创新案例,借助教学设计学习、课堂实录观摩等方式,将 AI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清晰呈现。<br>  分组研磨时,与同行们的交流探讨,进一步优化了我对智能工具的应用方案。实操环节更是令人难忘。专家带领我们学习生成式 AI 在教学设计、资源制作等教学环节的应用,讲解提示词应用技巧,亲自上手操作 Deepseek、豆包等工具,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br>  此次培训极大提升了我的 AI 应用能力,也让我深刻认识到 AI 与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在未来教学中,我将积极运用所学,让 AI 成为助力学生成长、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强大引擎,培育出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h3> <h3><br>洛阳市第十高级中学 周艳芳<br>  三天紧锣密鼓的高输入培训即将结束,这不仅是一场头脑风暴,更让我的身心都经历了一次深度洗礼。此前一味沉浸在老式教学模式中的我,终于真切感受到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 <br>  虽说之前就对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有所耳闻,却一直苦于不知如何将其融入工作。而这次培训不仅解开了这个困惑,更让我接触到腾讯智影、扣子Caze、即梦,秘塔、Kimi等实用程序,系统学习了生成音频、视频、图像的技巧,掌握了数字人制作、提示词设置等技能,还学会用DeepSeek编写物理化学小实验、单词背诵、数学函数图像等小程序——那些从未想过的创新用法,在这里都得到了生动展现。 <br>  三天里,同仁们的集思广益、教授们的专业引领,让我深刻意识到:要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得先成为那样的人。要求学生钻研,自己必须先深耕细作;想要学生富有创意,自己得先做个有想法的引路人。<br>  AI并非万能,但善用则利远大于弊。那些敢于站在时代风口的人,都是勇于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的勇士——我们既要大胆创新,也要在探索中把握平衡,让技术真正为教育赋能。</h3> <h3><br>洛阳市第十二高级中学 陈凯波<br> 经过三天的培训,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这代教师正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AI技术不是来抢饭的&quot;狼&quot;,而是可以并肩作战的&quot;队友&quot;——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br>  AI,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过去熬夜到凌晨准备教案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AI能在几分钟内生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案。但真正的好老师都明白,这些方案必须经过&quot;人工质检&quot;——加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调整成适合本班学生的版本。就像大厨不会完全依赖预制菜,总要加入自己的秘制调料。<br>  课堂互动环节的智能化最让人惊喜。随机点名系统不仅避免了&quot;总点那几个&quot;的尴尬,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智能调整提问难度。但我们要始终坚持在系统推荐的基础上做人工调整——因为AI看不到那个昨天家里吵架的学生眼里的红血丝,也读不懂那个平时活跃今天却异常安静的孩子的心事。<br>  最可贵的是,AI帮我们腾出了更多时间来做&quot;人&quot;的工作。以前批改作业要耗费大量时间,现在智能系统可以完成基础批改,让我们能把精力放在个性化的辅导上。这让我想起教育家陶行知的话:&quot;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quot;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用心的谈话。<br>  这场教育变革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我们不必恐慌,也不能抗拒。保持开放的心态,守住教育的初心,让技术为育人服务——这才是当代教师应有的智慧。说到底,教育永是&quot;人&quot;的事业,AI只是让我们能更好地成为&quot;人师&quot;的新工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