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课程背景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与体验,探索秦岭生态的自然奥秘,探究中华道教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文明智慧,</span>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初一年级全体师生于4月28日踏着春日的暖阳,前往楼观台景区与秦岭国家植物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旅行。</p> 研学前准备 <p class="ql-block"> 学校和年级组提前确定方案,确保研学进程安全、有序地开展。清晨,各班高举班牌,情绪高涨。在教官的指导下,准备出发。此时此刻兴奋的他们,或是为即将出发的研学之旅而激动,或怀揣着对春日美好风光的无限憧憬。</p> 樊勇校长做研学旅行前的安全教育 出发啦 开营仪式: 传承文化根脉 <p class="ql-block"> 楼观台是道教文化的发祥之地,素有“天下第一福地”和“仙都”之称,研学旅行开营仪式在周至楼观台景区举行。同学们集体朗诵《道德经》,展现了楼观台作为老子《道德经》诞生地的文化特色。</p> 学习《道德经》 全体学生朗诵《道德经》 探寻楼观台:感悟文化的厚重 游学宗圣宫遗址 <p class="ql-block"> 作为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楼观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宗 圣宫是道教最早的宫观,古称楼观、草楼观。史传周朝函谷关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此名楼观。在楼观台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宗圣宫遗址,探秘古石碑、走过古柏、石牛、牌坊,看过老子手植千年银杏树。这里翠竹环拥,树木蓊郁,历史厚重,同学们在种种遗迹中领略道文化的博大精深,探寻传统文化的奥秘。从传说、历史中获得启发,了解了楼观台的历史渊源、文化地位以及道教思想的核心内涵。</p> 探究古法造纸术活动 <p class="ql-block">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还体验了传统文化活动——体验古法造纸术活动。孩子们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人的超凡智慧。</p> 学习古法造纸术 主动探究古法造纸术 探究书法拓片临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专业老师讲解了石碑拓片的概念、构造、种类及其发展演变等相关文化知识,并且现场演示了制作过程。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拓片制作"环节,让同学们兴奋不已。上纸,刷纸,拓墨,揭取拓片,一系列步骤有条不紊,亲身感受最早的复印技术。学习这项传统技艺,对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引导了同学们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span></p> 学习拓片制作过程 自主探究制作拓片 学习成果展示 探秘秦岭国家植物园:感受自然的馈赠 <p class="ql-block"> 秦岭国家植物园以其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闻名。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深入园区,近距离观察了多种珍稀植物。从高大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从品种繁多的花卉到奇特的草本植物,每一处都充满了自然的奥秘。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植物的生长习性、生态价值以及保护意义,同学们认真聆听,展现出浓厚的求知欲。</p> 用镜头记录📝美好时光 <p class="ql-block"> </p> 总结与收获:在实践中成长 学生心声 <p class="ql-block"> 难忘的研学时光虽然结束了,但是,思考与改变正当时~ 返回途中,同学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收获与感悟。有的同学表示:“这次研学让我对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的同学感慨道:“楼观台的文化体验让我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为我们的文化传承感到自豪。”此次楼观台与秦岭国家植物园的研学之旅,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壮美。文化与自然的交融,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之窗。楼观台问道,秦岭探秘,文化与自然的交响曲在此刻奏响。愿这场研学之旅的余韵,伴随同学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p> 研学旅行课程课堂笔记📝 研学旅行课程作业 <p class="ql-block">(一)自主探究关于道教文化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二)上网学习关于秦岭山脉⛰️的知识</p><p class="ql-block">(三)自己制作关于本次研学旅行的短视频</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摄影:全体班主任 杨朕老师</p><p class="ql-block">编辑:袁红娟</p><p class="ql-block">审核:何爱珍 樊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