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评:莫让“电子产品失控”消解少年强国力量

毛鹏举

<p class="ql-block">  “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对于无数家长而言,假期最揪心的不是孩子作息紊乱或饮食无度,而是电子设备成为失控的“时间黑洞”——缺乏自律的孩子在无人监管时,极易陷入虚拟世界的漩涡。这看似是家庭内部的教育难题,实则折射出关乎民族未来的深层命题:在数字浪潮席卷的时代,如何守护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让他们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p><p class="ql-block"> 电子屏幕正以“温柔陷阱”的方式,悄然侵蚀着少年的健康根基。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超2小时,近视发生率将提升30%;长期保持低头姿势,不仅会导致脊柱侧弯等体态问题,更会影响心肺功能发育。某省会城市三甲医院数据显示,近三年因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颈椎疾病的青少年患者数量激增45%。</p><p class="ql-block"> 沉溺电子设备,损害的不仅是少年的身体,更令人忧虑的是精神世界的荒漠化。虚拟社交取代真实互动,让孩子逐渐丧失共情能力与沟通技巧;碎片化信息冲击深度思考,使逻辑思维与专注力难以形成;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元素与不良价值观,正潜移默化地逐渐扭曲着尚未成熟的认知体系。当孩子沉迷于虚拟成就带来的即时快感,现实中的责任担当与奋斗精神便会悄然消解,这与“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期许背道而驰。 </p><p class="ql-block"> 少年之姿,当映照民族未来之光。梁启超百年前振臂高呼“少年强则国强”,至今仍振聋发聩。当代少年生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更应成为时代浪潮的弄潮儿。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105周年时寄语青年,要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从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1岁的青春力量,到航天报国的“嫦娥”“天问”青年突击队,新时代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奋斗的意义。这些鲜活的榜样告诉我们:少年的蓬勃朝气、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正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动力。若任由电子设备消磨少年意志,无异于削弱国家未来的竞争力。</p><p class="ql-block"> 破解电子设备沉迷难题,需要家庭、社会、行业的协同发力,构筑守护少年的立体防线。家庭是第一道防线,家长应摒弃“简单禁止”的粗暴方式,转而通过高质量陪伴建立情感联结。不妨与孩子共同制定假期计划:晨跑锻炼时分享成长困惑,亲子阅读后开展思想碰撞,郊外踏青时感受自然魅力。这些充满温度的互动,远比生硬的说教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社会各界同样责无旁贷。教育部门可联合社区开展“五一”相关活动,组织少年参与非遗传承、农田劳作、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劳动价值;网络平台需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措施,通过技术手段限制非学习类APP使用时长,净化内容生态;文化机构应推出更多适合青少年的优质作品,用正向价值引领数字消费。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坐标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关乎国家未来。</p><p class="ql-block"> 这个“五一”,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家长用爱与智慧为孩子点亮现实世界的光芒,社会以责任与担当筑牢成长的屏障。唯有如此,才能让少年摆脱电子设备的桎梏,成长为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力的时代新人,让“少年强则国强”的铿锵誓言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