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是援越抗美六十周年,这是一段不应忘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杨得志将军,曾于1967年10月,率领中央慰问团赴越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慰问在前线支援越南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英勇作战的中国后勤部队官兵,亲笔写下了这段话:“在我军的斗争史上,还有一段震撼世界,却又鲜为人知的援越抗美的光辉的历程,这段不寻常的历程,无疑在史册上应有它的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祖国不该忘记当年隐姓埋名,秘密出国,英勇战斗,默默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32万中国后勤部队的军人们。</p> <p class="ql-block">领袖定下大计,大军闻风而动。</p> <p class="ql-block">到底有多少人了解,当年参加援越抗美的部队有哪些?下面就将目前得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这里面有没有自己的老部队?有没有亲人所在的部队?有没有我们认识的亲朋好友?</p> <p class="ql-block">这份名单难免有错误。就拿中国后勤部队指挥部来说,错误和遗漏就不少,按照惯例,排列顺序也有颠倒;大家可以对比一下,错了多少。首先,名称就不对,应该是”中国援越筑路工程指挥部“。以下为指挥部领导机关构成:指挥部主任:缺;副主任罗洪标(主持工作,代理主任);政委:孙正(1966年文革开始后调中央工作)、訾修林(1967年初接任政委)。指挥部副主任兼参谋长王传讯,指挥部副主任兼测设总队总队长王庚跃;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月生;司令部副参谋长闫秀文、崔萍,政治部副主任廖习仗;测设总队政委李三元,副总队长张夏,副政委薛毅远。</p> <p class="ql-block">这张示意图,标注了胡志明主席交给毛泽东的那张纸条上需要援建的主要公路分部。1990年出版的军旅作家王贤根的著作”抗美援越实录“一书中,记述了当年周恩来召见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和国防工程科研设计院第一副院长罗洪标的情景:陈士榘向总理介绍:“这是罗洪标”。总理说:“我认识。”陈士榘:”军委已决定,派罗洪标到援越部队工作。“”这很好!“总理很高兴。罗洪标曾负责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办公室附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他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总理很为赞赏。</p><p class="ql-block">陈士榘举荐罗洪标出任这次援越部队的主官,是经过充分考虑的。罗洪标抗美援朝在12军34师担任政委时,与师长尤太忠密切合作,表现突出。1952年金城反击作战后,奉调回国,担任新组建的军委工兵司令部干部部副部长;当时12军只有他和35师师长李德生升任副军职。因黄志勇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还未到任,又没有设置政治部,罗洪标在陈士榘司令员的直接领导下,承担起选拔人才组建军委工兵领导机关的重任并兼顾政治工作,成果丰硕。两年后调任器材部任部长,升任正军职。当时机关机构还不健全,只有司令部、政治部(也是后建)和器材部,没有后勤部;器材部实际承担了装备和后勤两项任务,他完成的也很出色。随着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科学研究和创新成了迫切需要加强的领域,罗洪标又被任命为工程兵科学研究部部长,并参与领导了两弹一星有关的国防工程项目的工作。他似乎就是天生开疆破土的,每到一个新的岗位,都能很快进入角色,这与他平时注重学习,不断充实强大自己分不开,他的亲和力,总是能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陈士榘司令员正是看重他勤奋好学,干一行爱一行,并能把自己本职工作出色完成的干劲和能力,才举荐了他。但对于罗洪标来说,这次的任务太沉重了,且是独挡一面,感到压力巨大。但是军人不就是要敢于担当吗?他义无反顾地重上战场。</p> <p class="ql-block">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特别是在装备方面,中美两国的差距太大了。在越南,美国的飞机都是最先进的60年代的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而援越部队的高炮,大多是二战时期的,最先进的高射机枪和小口径高炮,也是50年代的苏式装备。用落后的武器对付先进的战机,罗洪标就说了两句话:我们太难了!我们的战士太好了!</p> <p class="ql-block">防空作战,只是保证筑路任务顺利进行的一个条件,如何修筑两国协议规定的7条公路和6号公路的修缮,才是出国作战的主要任务,而面对的种种困难就摆在面前,也是对领导能力的真正考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8.6万部队加民工支队1.2万余人和测设总队千余人,近10万人的后勤保障必须万无一失。罗洪标亲自跑总后勤部、总参谋部,协调广州、昆明军区,确定各后勤分部的任务,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按照中央的要求,所有机械设备和施工需要的物资,全部自带,要有足够的车辆保障运输。经过不懈努力,东线的4支队近2万多人的后勤供应,由广州军区负责;指挥部统领的西线5、6支队和测设总队、民工支队、两个高炮大队共7万余人,由总后勤部设立分部后勤保障,辖3个口岸兵站、1个预备兵战、10多个供应站、7个食宿加油站、4所野战医院、一个汽车大队、10多座仓库。基本消除了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入越的筑路大军,除6支队的4个铁道兵大队和两个工程兵大队是真正参加过施工的部队外,4、5支队的各大队,有些是在入越前才由步兵团转任的,即使是工程兵大队,也都没有修过公路,甚至连基本的施工工具都是临时筹集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罗洪标在担任工程兵器材部长时已深谙此道,他派副参谋长崔萍联系总参协调总后并与国务院有关部门交涉,紧急调用工程机械设备和施工工具充实部队,同时要求交通部测设总队的技术人员分散到各部队教授公路建设的基本要领和施工方法,初步掌握基本技能,为部队全面展开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所有新建的公路,地理环境都十分复杂,大部分都在山区,交通条件非常差。施工部队要达到现场,经常要翻山越岭,徒步跋涉,连施工装备也要人抬肩扛。</p><p class="ql-block">修筑公路是项技术活,保质保量才算完成任务。罗洪标在指挥部组建时就提出,7条公路的勘察和设计,必须提前完成,除了调集工程兵设计人员外,请求国务院责令交通部支持组建测设总队,由指挥部直接指挥,并指派专人参与指挥部的领导工作。经上级研究批准,责令交通部西安公路设计院承担主要的勘察设计工作,由该院院长王庚跃出任工程指挥部副主任兼测设总队总队长,并抽调技术骨干组建4个钻探队、23个测量设计队等近千人,随军入越。指挥部又指派副参谋长崔萍带领工作组,提前入越与越方协调,实地考察,制定兵力部署和施工方案。部队入越后,各钻探队、测设队冒着美机轰炸的危险,在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克服种种难题,仅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拿出了首先开工的4条公路的设计方案,为部队顺利开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罗洪标把它作为完成这次任务的坚定信条,坚持科学态度,贯彻到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和指战员。</p> <p class="ql-block">随着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筑路部队从1965年9月开始,陆续进入越南,奔赴各自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考法山山口,海拔1589米,是11号公路必经之地。法国人占领这里时就想修一条公路,修了26年,才修通了一条勉强可以通马帮的山道。5支队在完成7号公路修建任务后,集中兵力于11号公路。26大队的指战员,在法国人败走的考法山上,仅用84个昼夜,就修通了一条25公里的盘山公路。为什么要昼夜施工?并非是战士们连轴转,而是为了躲避美机白天的轰炸,大部分时间部队要入夜后挑灯施工;白天也不闲着,安排一部分兵力一边做晚上施工的准备,同时修补前一天的遗漏,创造出了奇迹。罗洪标特别强调,各部队必须把保证足够的战斗力放在重要位置,尽量减少非战斗减员和伤亡。他说:”战士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指挥员,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战士,我们把他们带出来,就要时刻想着,怎么能尽最大的努力带他们回家!要对他们的父母家庭负责!“5支队的战斗力十分强劲,支队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支队长徐成功任职前是沈阳军区50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政委是39军副政委彭仲韬。在7号公路的建设中,他们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灵活机动安排施工,与敌机周旋,既减少了伤亡,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原本三年的修建期,他们1年半就完成了任务。越南交通部公路局的邓夏局长在公路验收移交时称:这条公路是“质量好,便民利民的友谊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公路的设计方案中,充分考虑到最大限度地保护越南居民的利益,修改了越方提出的公路走向,减少占用农田数千亩,减少拆迁居民房屋1500余间(套),保护了农田水利设施和经济林木。越南乡亲们赞誉:“中国同志为我们想的真周到,中越两国人民永远心连心!”</p><p class="ql-block">5支队在完成7、11号公路的建设和6号公路的维护任务后,于1968年回国休整,随后又接受新的任务,赴老挝担负修建公路并维护胡志明小道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1号公路和3号公路都要经过的夏眉山区,现在是越南的一个风景区,当年这里是原始山林。法国人把这里称作”修路禁区“。在这里修路,有的地段要劈掉半座山,有的要穿山而过,还要在深水激流中架设桥梁。部队施工时,还能看到当年法国人勘探时在山的两头修的土路,打的路桩。</p> <p class="ql-block">4支队在这里施工时,要爆破炸开路基土石方,然后用机械清除。以往爆破的办法都是采用穿孔法,用大锤打钢钎穿垂直孔,在陡峭的石壁上非常困难。指挥部建议部队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改革创新。17大队在不断摸索中创造了游钎穿孔法,既省力,进度又快,用4、5米的钢钎可以打出2、3米的深孔,水平装药,效果非常好。经验推广后,大大加快了整个工程进度。4支队承建的1号公路于1967年11月竣工!越方接收人员称:”法国人不敢修的路,中国人修成了。中国人真行,真伟大啊!“</p><p class="ql-block">4支队负责修筑的3号公路早于1967年4月就已竣工。随着1号公路通车,他们共修建完成公路402公里,桥梁120座,涵洞1385道,工程质量超过了计划标准。在两年的战斗中,4支队所属高炮大队,各大队所属的高机中队和各中队所属的高机分队,共击落美军战机100架,战绩辉煌;胜利完成了祖国交给他们的援越抗美任务,也是指挥部所属部队中第一支凯旋回国的部队。</p> <p class="ql-block">兵力最强的6支队,担负3条公路的修筑任务。我所在的33大队负责由老街至孟康的8号公路,全长51公里。由于这里沿中越国境线比较近,美军飞机袭扰不多,安全基本能保障。法国人1924年曾修过这条公路,由于缺乏维护,基本报废,完全要重新修建。指挥部对33大队的要求是:”8号公路是6支队入越后修建的第一条公路,要修成进度快、质量好、整齐美观的中越友谊之路。“33大队在施工中虽然遇到一些困难,如器材供应不及时,有时也会遭遇敌机袭扰等,但经过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于1966年12月竣工。越南党中央代表武光在接收仪式上说:”我看了8号公路,非常感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越南的援助是无私的。8号公路不仅质量好,进度快,而且路容美观大方。中国同志为建造此路所付出的劳动和代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p> <p class="ql-block">现在还能看到8号公路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黄连山被称为是印度支那半岛的屋脊,最高峰番西邦峰海拔3143米,号称东南亚第一峰。当年由6支队修筑的10号公路就要从半山腰穿过。如今这里风景优美,已是旅游圣地。</p> <p class="ql-block">现在还能看到当年修筑的公路。</p> <p class="ql-block">当年,6支队34大队战友,就是这样身背肩扛,把修路装备和生活用品运到施工现场和驻地。</p> <p class="ql-block">34大队在黄连山的施工遇到了很大困难,因为条件恶劣,病号增多,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工期已过四分之三,工程量只完成四分之一。能否按期完工,成了面临的巨大问题。指挥部和6支队的领导亲自下到部队查找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甚至坐镇指挥。已经完成8号公路修建任务的33大队已经转场到10号公路负责老街段至沙巴的修建。大队领导了解到34大队的困难后,主动请缨,派出两个分队(连)支援34大队。在领导的督促和动员下,34大队也掀起了突击施工的热潮。轻病号全部上阵,使已降至58%的出勤率,恢复到90%。支队和大队机关干部、后勤人员齐上阵,有的战士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不下火线,终于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了所有任务,工程竣工。越南交通部的接收大员邓夏说:”10号公路任务十分艰巨,因为那里的条件恶劣,想不到你们在那样的条件下光荣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工程质量这么好,我代表我国交通部,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6支队在完成8、10号公路的修建任务后,全军转到与10号公路链接的12号公路施工地段上。这条路从莱州经奠边府直到越老边境的西庄口岸,全长215公里,是指挥部承接的修建难度最大的一条公路。6支队的6个工程大队、1个民工总队,1个高炮大队,共计3万4千余人,在路线上一字排开,决战于此。其中,从奠边府到西庄段的34公里,是施工难度最大,敌机轰炸最集中的地段,因为它直接对接胡志明小道,是支援越南南方解放战争的大动脉,由34大队承担此路段的施工,紧邻我所在的33大队。到1968年5月21日,12号公路竣工交付使用。至此,6支队所承担的三条公路的修建任务全部完成。在不到三年的的时间里,6支队共完成434.8公里的修建,修筑桥梁65座、涵洞1426座,工程质量超过了原计划的6级公路标准,得到越方的高度赞誉!从1968年8月起,6支队所属各大队陆续回国,32大队和我所在的33大队奉命转场东线谅山,归属1支队指挥,继续留在越南,承担新的任务,直到1969年4月完成任务回国。</p> <p class="ql-block">美军确实是把交通线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因为我军轮战的高炮部队数量有限,基本上半年一换,说着15万人,那是指所有轮换过的人数总计,而每一期在越南北方战场上的高炮部队,开始基本是保持两个支队;最多时也不过3、4个支队,2、3万人,要保护那么多交通线,实在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配属工程部队的,是从各军区抽调的高炮大队(团)和高射机枪中队(营)。这么点儿力量,那么多施工现场,那么多施工部队,怎么可能保证安全?部队的战斗力得不到保障,直接威胁工程任务的顺利推进。美军飞机之所以肆无忌惮地在越南北方横行霸道,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防空能力太弱!1支队指挥部主任在公路上就遭遇空袭,沿途见不到防空部队,也没有报警系统,四个随行人员作战科长和司机牺牲,翻译和警卫员负伤,主任龙桂林也被一颗钢珠弹击中臀部,自己说伤不重,就是有些脑震荡,因此回国养伤,再未返回,就此结束了1年的越战经历。</p> <p class="ql-block">筑路工程指挥部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加强施工部队自己的防空力量。近10万人的队伍,只配属了两个高炮大队,分别由昆明军区和广州军区调配。轮战的高炮支队指不上,就自己上!罗洪标亲自向总部请示批准,在各大队组建高射机枪中队(营),各中队组建分队(连),人员自己解决,所需高射机枪由总部在全军抽调,并由总后勤部保证枪械的维修和弹药供应。</p><p class="ql-block">防空连队有了,高射机枪也有了,要形成战斗力,又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始时遇到的困难太多,工程兵和铁道兵战士要变成合格的高射机枪手,并不容易。如何能保护好自己又能消灭敌人?在很多战士思想上就很大顾虑。用50年代的高射机枪对付螺旋桨飞机还凑合,对付60年代美国先进的超音速战斗轰炸机?比登天还难。有的单位遭遇了多次袭击,一架飞机也没打下来,自己还伤亡不小,悲观情绪蔓延。指挥部认为,不解决干部战士的思想问题,难以打开局面,必须打掉一切消极情绪,鼓励指战员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把自己变成打飞机的行家里手!</p> <p class="ql-block">1966年下半年,工程指挥部召开了第一次防空工作会议。由指挥部副主任王传讯主持。王传讯1933年参加红军,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曾任13军副军长、昆明军区炮兵司令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军事干部,在指挥部分管作战。会议总结了入越半年多来防空和作战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进意见,提高了大家反空袭作战的信心。会议决定,将总结出来的施工中防空袭的成功经验在各部队推广,要求务必加强做好提前预警和部队疏散隐蔽方案,要求每一位战士都清楚如何应对敌机突然袭击所采取的措施,对防空部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昆明军区鲁副司令也到会作了重要指示,同时决定由昆明军区抽调专业军事干部和基层有对空作战经验的士兵到各施工部队的高机分队指导工作,传授经验。</p><p class="ql-block">会议在交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加强军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把我军长期以来传承的军事思想和技战术运用到实战中去。首先要做的知己知彼!要承认敌人的强大,也要看到我军的优势,包括16字诀的灵活运用,不怕失败,敢于创新,灵活机动地应对敌机的袭扰。通过半年多的实战总结,基本摸清了敌机的活动规律。通过建立空情报知网,培训标图员,建立标图台,并链接各中队的空情通讯设备,昼夜值班,随时通报敌机动向,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敌机活动规律,灵活调整施工时间,错时施工,敌变我变,随机应变。美军机型多达十几种,如战斗轰炸机就有F101、F104、F105、F-4B、F-4D、A-3B、B66等型号,中型轰炸机有B-47、B-58,重型轰炸机有B-57、B-52等,使用空对地导弹、巨鼠式火箭、20毫米机关炮,直接攻击地面目标;投掷菠萝弹、钢珠子母弹、凝固汽油弹等,杀伤我有生力量。轰炸时经常投掷500、700、1000磅不等的顺发炸弹或定时炸弹,弹距最小时达到5-10米的密度。定时炸弹最害人,而且投掷的数量大,给我方造成很大麻烦。各种型号的飞机和爆炸物,指战员们要熟悉并掌握处置办法。</p><p class="ql-block">这次会议以后,各支队的所有高机分队都动员起来,破除消极厌战情绪,通过学习好的经验和实战运用,总结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战法。如:“三打三不打”、”三多打,三少打“等;即:在有效射程内,打近不打远,打主攻不打佯攻,打低空不打高空;多打迎头少打追尾,多打威胁大的少打威胁小的,多打短点射少打长点射。这些经验推广后,效果不错,不断涌现出对空作战的英雄分队。5支队29大队直属高机分队和3中队高机分队,入越近一年,对空作战6次,一架飞机也没打下来,自己光挨炸了,对他们的信心打击很大。学习好的经验后,终于打下了一架RF101侦察机,那可是个狡猾的很不好打的机型。一次成功给了他们信心,连续作战数次,都未拉空,数战数捷。4支队某大队高机分队40次战斗毫无建树,自己还损失不小。学习了其他部队灵活机动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经验,作战29次,击落敌机23架。5支队三个高机分队错落有致埋伏在高地上,专打俯冲的敌机,作战45次,击落敌机45架。6支队我所在的33大队3中队高机分队,敢于刺刀见红,多挺机枪同时开火迎头痛击俯冲的敌机,敌机没来得及发射火箭弹,就被击中空中爆炸,受到表彰。驻地附近的越南群众对我军频频击落敌机赞不绝口。有位老华侨作诗一首献给我们:”雷公(F105别称)、鬼怪(F104别称)休逞凶,救危扶难有英雄,试看红军新一代,宝刀不老立新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视频中所报告的我军高炮部队的战绩,是不是很辉煌?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击落敌机597架,击伤479架。这个战绩与抗美援朝相比,毫不逊色,甚至略强。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共损失飞机1570余架,其中:中国志愿军空军击落300余架,高炮部队加全部参战步兵,合计击落近300架;苏联空军也击落了一部分,具体数字不详;其他一半左右的损失,是联合国军本身的事故造成的。不说越战时美国军机比朝鲜战争时先进了多少,就中国军人手里的高炮和高射机枪水平,两场战争倒是相差无几。</p><p class="ql-block">视频说的很清楚,这里的统计,只是高炮部队的歼敌数量,并没有包括工程部队所辖高炮大队和百余个高射机枪分队打下的敌机数量。公开报道的数量查到的是,在整个援越抗美期间,中国后勤部队一共击落美国飞机1707架,击伤1600多架;仅我们6支队所辖630高炮大队和其他6个工程大队的30余个高射机枪分队,就击落敌机104架,击伤115架。</p><p class="ql-block">是不是太夸张了?但这就是事实!美军为什么在1968年10月就完全停止了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这时南越的战争正在打得不可开交,难道美国人不知道停止对北方的轰炸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吗?只有一种解释,他们的战争成本太高了,已经承受不起如此巨大的战损!</p> <p class="ql-block">在越南的日子里,工程部队在气候多变环境恶略的情形下,在国内文化革命的影响下,克服物资供应短缺,信息不畅,蚊虫蚂蝗蛇鼠的袭扰和敌机的轰炸,这些方面就不多说了,说多了也无宜,总之是圆满完成了祖国交给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军旅作家王贤根在他的著作“援越抗美实录”一书中,第二十章的题目是“命运”,介绍了两个人的结局。一个是侵越美军司令官威斯特摩兰,一个是中国后勤部队筑路工程指挥部代主任罗洪标。美国总统约翰逊将被撤职回国的威斯特摩兰将军请到白宫做客,还为他和夫人准备一间卧室,款待有加,礼遇不可谓不高,搞得这位败军之将忐忑不安。</p><p class="ql-block">罗洪标呢?回国后,没有见到任何一位领导人,而是被几个军人带走了。书中写道:”当场宣布3条罪状:</p><p class="ql-block">1.罗洪标是贺龙安插在工程兵的黑干将。2.罗洪标反对林彪突出政治 。3.罗洪标搞大国沙文主义,竟敢拍胡志明主席的肩膀。隔离审查,等候处理。</p><p class="ql-block">晴天霹雳,五雷轰顶,罗洪标蒙了。他被这帮人莫名其妙地就架走了。他回忆起胡主席亲切接见部队代表时,确实与他拥抱过,他是代表团团长啊,当时两人情不自禁的在拥抱中互相拍了拍肩膀。这怎么是大国沙文主义呢?“”1969年9月4日早晨,太阳还没从东方东方露出来,在河南某农场劳动改造的罗洪标用当年扛红缨枪、扛机枪的肩膀,跳着一担猪粪向田里走去。广播里突然传出胡志明主席逝世的噩耗。罗洪标心里一惊,两桶猪粪“扑通“一声摔在地上,溅的全身粪水,他像根木桩般久久立着,两行热泪刷刷落下----”</p><p class="ql-block">十年,自1968年8月回国,从51岁的壮年熬到了61岁,荒废了整整十年,已经1978年8月了,文革都结束两年了,老罗还没有个结论。</p><p class="ql-block">此时,在上海养病的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偶然得知了这个情况,他向上级提出:调罗洪标到兰州军区去。答复是:可他还没结论呢?韩司令坚定地说:他就是我看中的人!你们不用,我用。1979年2月,罗洪标在兰州军区任上,收到了彻底平反的通知。</p> <p class="ql-block">1986年8月8日,罗洪标携夫人姚明、长子罗旭东看望病中的韩先楚副委员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