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中华文明史

中黄茶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今读“我就是我”文,改我文明史观。分享同志们,也许有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一、《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不是3700年,也不是5000年,而是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点</b><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tzbaHTxmbzWh3eVUWdgDQ"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b>网页链接</b></a><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看原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二、《12000年前的“甑皮岩文化”是中国众多史前文化的开端》点</b><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dL50h5rkbfnbQd5fiWPRg"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b>网页链接</b></a><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看原文</b></p> <p class="ql-block">在距今2万年的玉蟾岩遗址、仙人洞遗址、吊桶环遗址发现陶器、稻壳、‌稻植硅体‌以后的一万年时间里,文化发展缓慢,古人的生活方式没有本质改变。</p><p class="ql-block">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距今2万年到1万年之间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有5个:其中比上述三个遗址晚一些的有甑皮岩遗址距今12000年-7000年、上山遗址距今11000年-8500年。这五个遗址刚好囊括了从2万年前-1万年前这个时间段,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这五个遗址的不同年代层所出土的遗存来探究,这一万年时间古人生活状态的变化。前面三个遗址我已在往期公众号文章《自食其力的万年探索-上》中做了详尽阐述,它们象征着“万年自食其力”探索的开端。远古人类游猎采集的生活全靠自然的赐予,所谓自食其力,是从他们制作陶器、种植农作物、驯化动物开始体现的。经过了玉蟾岩遗址、仙人洞遗址、吊桶环遗址的开端,我们来看看距今12000年-7000年的甑皮岩遗址,能找到多少进步的证据。</p> 01甑皮岩遗址概述 <p class="ql-block">1965年,广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在桂林地区组织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桂林南郊的独山,因山体外貌形似蒸锅之盖,故称“甑皮岩”‌。</p> <p class="ql-block">考古实证:12000年前的“甑皮岩文化”是中国众多史前文化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愿我是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愿我是我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04月26日 10:03</p><p class="ql-block"> 四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00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文为我的《中华文化史》第二章内容节选,《中华文化史》不放过每一个重要阶段,从历史的全局视野来讲述中华文化的多元起源、各自发展、相互征伐、走向融合、自我变革、趋于稳固……在距今2万年的玉蟾岩遗址、仙人洞遗址、吊桶环遗址发现陶器、稻壳、‌稻植硅体‌以后的一万年时间里,文化发展缓慢,古人的生活方式没有本质改变。</p><p class="ql-block">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距今2万年到1万年之间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有5个:其中比上述三个遗址晚一些的有甑皮岩遗址距今12000年-7000年、上山遗址距今11000年-8500年。这五个遗址刚好囊括了从2万年前-1万年前这个时间段,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这五个遗址的不同年代层所出土的遗存来探究,这一万年时间古人生活状态的变化。前面三个遗址我已在往期公众号文章《自食其力的万年探索-上》中做了详尽阐述,它们象征着“万年自食其力”探索的开端。远古人类游猎采集的生活全靠自然的赐予,所谓自食其力,是从他们制作陶器、种植农作物、驯化动物开始体现的。经过了玉蟾岩遗址、仙人洞遗址、吊桶环遗址的开端,我们来看看距今12000年-7000年的甑皮岩遗址,能找到多少进步的证据。01—</p><p class="ql-block"> 甑皮岩遗址概述 </p><p class="ql-block">1965年,广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在桂林地区组织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桂林南郊的独山,因山体外貌形似蒸锅之盖,故称“甑皮岩”‌。该遗址经过1973年、2001年两次发掘,确定了该遗址的地层年代为距今12000年-7000年。关于遗址出土遗存,我们需要讲六个点。第一 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角)器、蚌器、陶器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其中骨/角器包括骨/角锥、骨铲、骨鱼镖、骨针;蚌器为穿孔蚌刀。其中距今12000年的早期土层中,出土的石器为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标志。这一时期出土的陶器为粗糙的夹砂陶为主,手工捏制,胎体厚重,器身无纹理,火候低,烧制方式为露天堆烧,与仙人洞遗址出土的2万年前陶器相比几乎没有进步。</p> <p class="ql-block">距今9000年的中期底层种,出土了磨制石器如石锛、石斧,是新石器时代标志。出土的陶器有少量泥制陶,烧制温度提高,可能开始采用坑穴烧制。陶器依然为手工捏制,但修整更加精致,器身增加了绳纹,器壁变薄。距今8000年的晚期土层中,出土的陶器泥质陶比例大量上升,出现细沙陶,硬度增加,火候能达900度以上,烧制更加稳定,推断为陶窑烧制。制作过程不再是手捏制,而开始使用慢轮旋转修整。出现的器型更加丰富,刻画纹饰增加,还出现了红色彩绘。</p><p class="ql-block">纹饰有绳纹、刻划纹、戳印纹、水波纹等,器型富于变化,有罐、釜、盆、支脚等器类。部分纹饰受到8千年湖南高庙文化的影响出现兽纹,这表明甑皮岩人与来自五岭之北地区的史前人类是有交流的。</p> <p class="ql-block">此外,甑皮岩遗址出土的众多陶片中还发现了一种特别的陶片,它是才有了双料混炼的“高科技”陶片。这块陶片质地坚硬,呈黄色,对成分做化学分析后,发现了碳酸钙的成分,还有生物组织,而这在其他的任何陶器中都未曾发现。</p> <p class="ql-block">据推断,古人将河蚌敲碎混在泥土中,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水泥中加入碎石制混凝土,比单纯的水泥有更高的硬度。这种制作方式称之为“双料混炼技术”算是一种陶器制胚用材的巨大进步。经碳14测年确定该陶片距今12000年,为世界上最早的双料制陶法。</p><p class="ql-block">伴随着陶器出土的大量螺蛳壳表明,甑皮岩人或已吃上了用陶器煮熟的螺肉。第二 遗址发掘出土了碳化的芋头残块和人类龋齿人类龋齿表明有长期大量食用高淀粉食物,结合出土的芋头残块,考古学家推断出甑皮岩人当时应该已经掌握了芋头种植技术,成为东亚大陆上最早掌握块茎类植物栽培技术的人群之一。第三 遗址出土的碳化桂花种子,经碳14检测,距今已有一万年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桂花种子,有相关学者推断这说明甑皮岩人已经懂得利用桂花来制作熏香了。</p><p class="ql-block">图为甑皮岩碳化桂花种子</p> <p class="ql-block">第四 甑皮岩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其中有大熊猫被当成食物吃掉后留下的骨骼……第五 在甑皮岩遗址中所发现的20多具人类遗骸,为研究华南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材料。体质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甑皮岩人属于蒙古人种南方亚种,同时甑皮岩人头骨上也表现出若干“赤道人种”倾向。体质人类学研究的聚类分析也表明,在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的形成过程中,甑皮岩人的基因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华南人和部分东南亚人与当地古人类人群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即他们是在当地古人类居民的直接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融合中形成的,甑皮岩组古人类居民对他们体质特征的形成贡献了很重要的基因元素。因此可以说,甑皮岩人是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的古老祖先之一。第六 甑皮岩遗址中发现早期墓葬文化中的典型类型“屈肢葬”。</p><p class="ql-block">图为甑皮岩遗址墓葬情况</p> <p class="ql-block">对于这种墓葬形制的原因,目前有四种解释:</p><p class="ql-block">1.卷曲死者姿态模仿胎儿,是一种回归大地重生的象征。</p><p class="ql-block">2.捆绑可能为了防止死者灵魂游荡。</p><p class="ql-block">3.因为洞穴遗址常见这种墓葬形制,所以有可能与有限的空间利用有关。</p><p class="ql-block">4.死者可能为战俘或者非正常死亡。</p> <p class="ql-block">甑皮岩遗址地层堆积较厚,地层关系清楚,出土陶器484件,陶器演变轨迹清晰,陶器的制作工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为认识陶器起源及发展提供了相当完整的素材。</p> 02甑皮岩遗址评价 <p class="ql-block">考古实证:12000年前的“甑皮岩文化”是中国众多史前文化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愿我是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愿我是我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04月26日 10:03</p><p class="ql-block"> 四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00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文为我的《中华文化史》第二章内容节选,《中华文化史》不放过每一个重要阶段,从历史的全局视野来讲述中华文化的多元起源、各自发展、相互征伐、走向融合、自我变革、趋于稳固……在距今2万年的玉蟾岩遗址、仙人洞遗址、吊桶环遗址发现陶器、稻壳、‌稻植硅体‌以后的一万年时间里,文化发展缓慢,古人的生活方式没有本质改变。</p><p class="ql-block">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距今2万年到1万年之间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有5个:其中比上述三个遗址晚一些的有甑皮岩遗址距今12000年-7000年、上山遗址距今11000年-8500年。这五个遗址刚好囊括了从2万年前-1万年前这个时间段,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这五个遗址的不同年代层所出土的遗存来探究,这一万年时间古人生活状态的变化。前面三个遗址我已在往期公众号文章《自食其力的万年探索-上》中做了详尽阐述,它们象征着“万年自食其力”探索的开端。远古人类游猎采集的生活全靠自然的赐予,所谓自食其力,是从他们制作陶器、种植农作物、驯化动物开始体现的。经过了玉蟾岩遗址、仙人洞遗址、吊桶环遗址的开端,我们来看看距今12000年-7000年的甑皮岩遗址,能找到多少进步的证据。01—</p><p class="ql-block"> 甑皮岩遗址概述 </p><p class="ql-block">1965年,广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在桂林地区组织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桂林南郊的独山,因山体外貌形似蒸锅之盖,故称“甑皮岩”‌。该遗址经过1973年、2001年两次发掘,确定了该遗址的地层年代为距今12000年-7000年。关于遗址出土遗存,我们需要讲六个点。第一 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角)器、蚌器、陶器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其中骨/角器包括骨/角锥、骨铲、骨鱼镖、骨针;蚌器为穿孔蚌刀。其中距今12000年的早期土层中,出土的石器为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标志。这一时期出土的陶器为粗糙的夹砂陶为主,手工捏制,胎体厚重,器身无纹理,火候低,烧制方式为露天堆烧,与仙人洞遗址出土的2万年前陶器相比几乎没有进步。距今9000年的中期底层种,出土了磨制石器如石锛、石斧,是新石器时代标志。出土的陶器有少量泥制陶,烧制温度提高,可能开始采用坑穴烧制。陶器依然为手工捏制,但修整更加精致,器身增加了绳纹,器壁变薄。距今8000年的晚期土层中,出土的陶器泥质陶比例大量上升,出现细沙陶,硬度增加,火候能达900度以上,烧制更加稳定,推断为陶窑烧制。制作过程不再是手捏制,而开始使用慢轮旋转修整。出现的器型更加丰富,刻画纹饰增加,还出现了红色彩绘。</p><p class="ql-block">纹饰有绳纹、刻划纹、戳印纹、水波纹等,器型富于变化,有罐、釜、盆、支脚等器类。部分纹饰受到8千年湖南高庙文化的影响出现兽纹,这表明甑皮岩人与来自五岭之北地区的史前人类是有交流的。此外,甑皮岩遗址出土的众多陶片中还发现了一种特别的陶片,它是才有了双料混炼的“高科技”陶片。这块陶片质地坚硬,呈黄色,对成分做化学分析后,发现了碳酸钙的成分,还有生物组织,而这在其他的任何陶器中都未曾发现。据推断,古人将河蚌敲碎混在泥土中,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水泥中加入碎石制混凝土,比单纯的水泥有更高的硬度。这种制作方式称之为“双料混炼技术”算是一种陶器制胚用材的巨大进步。经碳14测年确定该陶片距今12000年,为世界上最早的双料制陶法。</p><p class="ql-block">伴随着陶器出土的大量螺蛳壳表明,甑皮岩人或已吃上了用陶器煮熟的螺肉。第二 遗址发掘出土了碳化的芋头残块和人类龋齿人类龋齿表明有长期大量食用高淀粉食物,结合出土的芋头残块,考古学家推断出甑皮岩人当时应该已经掌握了芋头种植技术,成为东亚大陆上最早掌握块茎类植物栽培技术的人群之一。第三 遗址出土的碳化桂花种子,经碳14检测,距今已有一万年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桂花种子,有相关学者推断这说明甑皮岩人已经懂得利用桂花来制作熏香了。图为甑皮岩碳化桂花种子</p><p class="ql-block">第四 甑皮岩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其中有大熊猫被当成食物吃掉后留下的骨骼……第五 在甑皮岩遗址中所发现的20多具人类遗骸,为研究华南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材料。体质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甑皮岩人属于蒙古人种南方亚种,同时甑皮岩人头骨上也表现出若干“赤道人种”倾向。体质人类学研究的聚类分析也表明,在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的形成过程中,甑皮岩人的基因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华南人和部分东南亚人与当地古人类人群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即他们是在当地古人类居民的直接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融合中形成的,甑皮岩组古人类居民对他们体质特征的形成贡献了很重要的基因元素。因此可以说,甑皮岩人是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的古老祖先之一。第六 甑皮岩遗址中发现早期墓葬文化中的典型类型“屈肢葬”。图为甑皮岩遗址墓葬情况</p><p class="ql-block">对于这种墓葬形制的原因,目前有四种解释:1,卷曲死者姿态模仿胎儿,是一种回归大地重生的象征。2,捆绑可能为了防止死者灵魂游荡。3,因为洞穴遗址常见这种墓葬形制,所以有可能与有限的空间利用有关。4,死者可能为战俘或者非正常死亡。甑皮岩遗址地层堆积较厚,地层关系清楚,出土陶器484件,陶器演变轨迹清晰,陶器的制作工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为认识陶器起源及发展提供了相当完整的素材。</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 甑皮岩遗址评价 </p><p class="ql-block">从甑皮岩遗址出土的1万年前的陶器与石器,与仙人洞遗址、玉蟾岩遗址出土的2万年前的陶器与石器比较来看,并没有本质上的进步。仙人洞遗址、玉蟾岩遗址为独立文化形态遗址,没有发现它们对周边范围的人群产生文化影响。甑皮岩遗址文化特征对周边有辐射影响,目前发现符合甑皮岩文化特征的遗址还包括庙岩遗址、大岩遗址、晓锦遗址、丹桂遗址。因此它们被统一被命名为“甑皮岩文化”。“甑皮岩文化”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能被命名为文化,相比于仙人洞遗址、玉蟾岩遗址,也算是一种巨大进步。因为这意味着一种文化趋同效应,同一种文化影响的人群更多,这样会更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变化、演进。因此我们可以说:12000年前的“甑皮岩文化”是中国众多史前文化的开端。从出土的其他方面遗存来看,甑皮岩人的生活方式与玉蟾岩人也没有大的改变,他们都处于从游猎采集向定居农业过渡的初级阶段,并且同样使用洞穴这种天然岩体作为聚居地,还没有学会靠人力建设房屋,彻底脱离对自然赐予的依赖。因此从2万年前的仙人洞、玉蟾岩遗址到1万年前的甑皮岩遗址,远古先民花了1万年时间做自食其力的艰难探索,结果是收效甚微。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曙光?为什么会这么慢?</p><p class="ql-block">图为甑皮岩磨制石器</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为250万年前至1万年前,全球原始人普遍使用打制石器。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期为2万年前到1万年前,局部出现磨制骨角器(比如甑皮岩遗址),但石器仍然以打制为主。新石器革命出现在1万年前,农业兴起后,磨制石器迅速普及。</p><p class="ql-block">图为打制石器</p> <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从打制石器进步到磨制石器那么难?居然用了250万年时间,连过渡期都用了1万年。这是为什么?为什么12000年前掌握了陶器制作的甑皮岩人,居然用的还是打制石器?他们能磨出骨针,为啥不会磨制石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期内容我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分析。</p><p class="ql-block">能读到这里的朋友,我得给您磕一个,真的好有耐心,你是绝对是万里挑一之人。本文是我《中华文化史》第二章内容的一部分,我看你骨骼精奇,非常适合看我写的《中华文化史》全部内容,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进入主页关注,带你了解中国两万年的文化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中华文化史》第一章 我们从何而来(上)点</b><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5UNpLP78rmxMpUlzN4X8A"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b>网页链接</b></a><b style="font-size:22px;">看原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四、《中华文化史》第一章 我们从何而来(下)》点</b><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sdR4vtbpXuxI-bNyznQ8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b>网页链接</b></a><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看原文</b></p> <p class="ql-block">山顶洞人骨针(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五、《中华文化史》第二章 自食其力的万年探索(上)点</b><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EM1PJIHDivwG4TCw21AGw"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b>网页链接</b></a><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看原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六、《中华文化史》第二章 自食其力的万年探索(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还未发布,期盼拜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七、《考古证实:两万年中华文化史,从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开启》点</b><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EM1PJIHDivwG4TCw21AGw"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color:rgb(176, 79, 187);"><b>网页链接</b></a><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看原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八、《中国2万年前就出现了陶器,为何此后1万年发展停滞?》点</b><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XFJobDh_BVA91uBFtFWSg"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b>网页链接</b></a><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看原文</b></p><p class="ql-block">图为典型的打制石器(出自四川省眉山市坛罐山遗址距今约20万年)</p> <p class="ql-block">图为典型的打制石器(出自四川省眉山市坛罐山遗址距今约20万年)</p> <p class="ql-block">图为典型的磨制石器(出自上山遗址距今11000年)</p> <p class="ql-block">图为新石器时代典型的磨制石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