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师伍农

临亭射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乡师礼堂、科学馆、图书馆等校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创建了第一所以改造乡村教育为目的的试验性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同年底,时任江西省教育厅长陈礼江派督学龚寿山赴晓庄师范考查。龚寿山返赣后提出在南昌创办乡村师范设想,得到省政府批准。1928年3月,龚寿山被任命为省立乡师校长(1928年秋龚寿山因病去世,教务主任涂闻政继任校长),选定南昌县莲塘镇小兰村的一片高地乌龙冈为校址,着手创办江西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别称伍农乡师,1932年后更名江西省立南昌乡村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当年春季创建,秋季招生。由于草创匆迫,条件局限,仅招收了甲乙丙三类学生各一班,总计约百人,其中甲类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二年;乙类招收初中水平的小学教师,学制二年;丙类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四年。师生们上午上课,下午开荒辟路,开拓建校基地。“(1930)只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荒凉的伍农冈就矗立着口字形的单层校舍”;“(1935)已建成图书馆、科学馆,添建医院、工厂各一所”。学校占地107亩,分为农业区、师范区、小学区,其中农业区占整个学校面积的三分之二。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便初具规模,并以优异的办学质量名声大噪,与晓庄师范、栖霞师范(又一说为湘湖师范)并称为“三大乡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乡师首任校长龚寿山(左)、继任校长涂闻政(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办学宗旨非常明确:“依据乡村实际生活及地方需要,培养完善的乡村导师,以期改进乡村教育;领导乡村民众改造乡村社会,建设理想的新村,以为乡村自治之模范。”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世界的眼光、促进乡村教育的知能、改造社会的精神等。为了坚定师生为乡村教育献身的信念,学校特意把“乌龙岗”更名为“伍农岗”,藉此表示以农为伍,坚持为乡村教育服务的方向。学校也因此别称伍农乡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的入学考试很严。当时省立中学入学考试一般采取单试制,而省立乡师采取复试制。报考学生经过初试达到要求后,才能参加复试。通识考试题目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如1936年,国文初试的作文题是《夏天的生活》,复试的作文题是《闭户读书与遨游山水孰乐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乡师校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致力于为江西乡村教育服务,着力锻造为江西乡村教育服务的开拓者、实践者。涂闻政总结学校精神:“做中学,学中做”。在学生(未来的教师)品格培养方面,强调勤劳诚朴,不忘农民本色,具备勤劳身手,以期将来能作学生的师表,成为农村建设的楷模。在学力才能方面,强调“教、学、做、用合一”,学好教育专业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除了文化科学和教育专业课外,还特别设置了“农事及实习”和“工艺”课等,实践类课程占比达到1/3。新生一入学,每人都要购置一套农具(锄头、耙子和锹)以及一套工具(斧头、篾刀、凿子和锯子)。“农事及实习”课除进行课堂教学外,还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每人都得栽种一畦菜地,有些学生还分派了养鸡的任务;农忙时节,则集体参加插秧或割稻。“工艺”大都在工厂上课,学习木工、竹工、藤工、泥工、农具制造和修理等,实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学校在附近乡村设立了三所附属小学,以及两所特约小学,为师范生提供了充分的教育实习场所。同时设立了民众夜校,师范生利用晚上时间轮流到民众夜校教课,帮助农民识字;农民脱盲后,又帮助他们学习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学校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如演讲会、讨论会、技能竞赛、民谣采集、编演戏剧、制作教具标本、美术劳作展览、文艺晚会等等。1930年在全省第一届运动大会上,乡师学生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农具表演了自己创编的团体操,引起轰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乡师学生参加农业生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在管理上很有特色,采取教育行政管理与乡村模拟自治两者结合,一实一虚,双体交叉并行的管理模式。学校按照建设新农村的理论构想,将学校模拟为乡,设立乡公所,选举乡民自治委员会,成立乡民互助组织,拟定乡规民约,教师和学生在其中都充当一定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探索乡村教育之路,学校创办了《伍农》(后改名《乡铎》)《乡村教育半月刊》《阳谷》《乡师进修会会刊》《新伍农季刊》《农村歌谣》(初集、二集)《师生文学作品集》等刊物,引导师生讨论、辩论。师生积极撰写文章,发表对普及乡村小学教育意义和办法的主张。学校师生将乡村教育的设想积极投入实践,这些设想在许多地方取得了成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2年,美国某经济复兴委员会一考察团来华,在考察教育时,特来省立乡师。考察团认为,乡师办学方式方法确有新意,适合当时社会情况,应予巩固发展,并乐捐办学经费十万元。此款乡师仅得二万元,因为教育系统存在派系之争,大家对这笔捐款垂涎欲滴。教育厅长程时煃利用此款在九江、宜春、赣州、贵溪四地分设四所乡师。四校一开,江西乡师校名都各冠以地名, 原江西乡师也就改名为江西省立南昌乡师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乡师学生在工艺课上开展劳动实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师教师都出身于国内高等院校,很多人还有留学背景,学有专精,教富经验。最可贵的是大多都能献身教育以校为家,精研学术,爱护学生。如校长龚寿山、涂闻政,教务主任周邦道、段斌 ,训育主任裘德煌,总务主任卢润孚,教师中如教育学科张安国、钱颂平、刘以炎,国文刘云、崔骥、胡守仁,数学罗耿霞、李真,生物李珍彝、徐钧、马希贤,工艺美术顾敦诗、万人杰,农事陈昌嵩、喻锡璋,等等,都深受学生爱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事学教师都兼农场主任。由于学校侧重学农,农事学教师就很受重视,他们干得也较出色。如陈昌嵩,他是陶行知先生较为得意的学生,对于宣讲陶氏教育思想,贯彻晓庄办学精神不遗余力。他质朴、勤俭,不娴辞令,不尚空谈,农事经验丰富,实干精神好。每于农事实 习、现场教学积极认真,带头下水下地,课后还要继续干,有时达到废寝忘食地步,深得同学们的赞誉。喻锡璋,南京清陵大学毕业,他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抓农场工作,能运用科学管理知识,管理系统 抓得及时,他着重搞稻作、蔬菜栽培,狠抓病虫害的防治,他所引 用的外国菜种,外国农药都栽培防护得很好,对农场的发展,作出很 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乡师全体职教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自觉献身乡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学生黄贵祥著有《文盲字汇研究》一书,新中国成立后扫盲标准必备的1500个常用字就是他的研究成果,后调任南京晓庄师范校长;学生李毓昌,在物理学方面颇有建树,特别是对风洞理论研究有突出贡献。还有一批学生投身革命事业,为民族生存和解放而斗争,先后有十多位乡师学生参加新四军,其中大部分人牺牲在抗日战场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历经四次搬迁,历山区、濒水滨,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办学。值得敬佩的是,学校疏散时携带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虽经战乱颠簸,至抗战胜利竟无丝毫损毁遗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南昌。1947年9月,江西省立南昌乡村师范与江西省立劳作师范、江西省立社教师范及江西省立武宁师范(部分)合并为江西省立南昌师范,江西省立(南昌)乡村师范至此画上句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乡师学生口琴队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江西乡村师范教育或者说乡村教育实验走的是充满爱国情怀的改良主义道路,试图不触及社会制度这个极其根本的问题,绕开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以乡村教育为中心,达到改造凋败的农村社会的目的。这种改造或改良影响力是极为有限的,难以彻底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达到最初的设想。尽管如此,江西乡村师范教育运动在江西教育发展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江西教育发展过程中重视农村教育,并且实施了一系列教育实验的一次乡村建设运动,其历史价值难以磨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乡师学生开展体育活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