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二旗山历史文化综述(文本由王显民局长提供)

李昌杰

<p class="ql-block">一、关于二旗山</p><p class="ql-block">1、二旗山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据清代光绪县志记载此山称九奇山又名二旂山,又有资料介绍明皇室鲁王墓葬三王墓时,提到二岐山南麓,证明此处在明代曾叫二岐山。通过走访山下村庄老人,民间传说二旂山为龙脉,一直称其为二龙山。解放后,解放军战士在山上树起两杆红旗,一杆立在山的南头,即皇城村后山顶,另一杆立在山的中部即盛梁峪村东山的最高处,作为航空航线标志,每年夏季,解放军战士上山置换新旗,山上两杆红旗常年迎风飘扬,自此改称二旗山。</p><p class="ql-block">2、二旗山是泗水军事革命的摇篮</p><p class="ql-block">在泗水革命史上,二旗山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抗日战争时期,二旗山是八路军尼山支队独立营所在地。1941年,我党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中共鲁南区党委第一地方工作委员会”。杨士法任书记,周蓝田任公署专员。二旗山下的西峪村曾经是共产党曲、泗、邹地方政权的公安局、法院及戈山区机关所在地。抗日武装尼山支队独立营就主要活动在二旗山、尼山、戈山、尖山、踞龙山这片群山中。</p><p class="ql-block">3、二旗山是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二旗山位于泗水县城西南12公里处,海拔约500米,南北长4公里。其与长峰峪、桃花山、孙老爷洞、韭菜顶四座山峰共同组成泗南五峰,五座山峰代表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二旗山地处西南,五行属土,具有生化万物、受纳百事之地势。此地自古少有天灾、物产丰盈,养育了众多名人墨客。共产党立足此地,发展迅速、从无败绩;风水宝地之灵验、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4、明鲁王墓地</p><p class="ql-block">明朝朱元璋十子朱檀仅活十九岁,葬于邹城市东北12公里处九龙山南麓、称鲁荒王陵,对于朱檀的早逝明朝宗室非常忌讳,建议皇帝另选墓地,他们遍寻邹城、曲阜、泗水山区,最后选定二旗山之阳,二旗山南麓。作为明鲁王的墓地,就是今天看到的三王墓:鲁惠王、鲁端王、鲁恭王之墓。原有陵园、御桥,石碑坊一座。"文化大革命"中毁掉。1986年3月,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三王墓"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二、二旗山故事 </p><p class="ql-block"> 1、漏沙河很久很久以前,相传二旗山周边,包括西峪村、孙老洞、关公庙、尼山、夫子洞。每年要下七十二场雨,万物润泽,五谷丰登。不存在旱涝之年,四十五里沙河,起源于二旗山麓凉水泉,泉水在大山峡谷中奔腾不息。源源不断的河水滋养着这片土地,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财富。人们依山靠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无忧无虑的原始的农耕生活。相传这片风水宝地被铁拐李、张果老、孔子看中,他们都想占为己有。一天,铁拐李最先到了此地。他捡了个最高处,在二旗山顶上放了一本书,作为标志。意为他已经占有此地。过了几天,张果老也来到此地,他看了看二旗山顶上放的书,知道铁拐李已经到此。他笑了笑,从身上摸出一本书放在了铁拐李那本书的下面,意为他先到此,占有这片风水宝地。又过了几天,孔子也来到二旗山顶,瞅了瞅山顶上的两本书,二话不说,从身上拿出一本书,放在了两本书的下面。意为孔子最先到此地,这片风水宝地已经被孔子占为己有。铁拐李非常生气,明明是自己先放的书,先到此地,结果成了最后一个放书,最后一个到此地。铁拐李、张果老不服,找孔子理论。孔子笑着说:“我生在夫子洞,长在尼山,二旗山是我打柴的地方。这儿的山川、河流、土地、本该归我。你铁拐李、张果老、二旗山上放本书,就想占有这片风水宝地?岂有此理。铁拐李、张果老、生气走了。二旗山下,沙河两岸,山清水秀,莺歌燕舞,环境优美,犹如世外桃源。二旗山下的泉水像一条细长银蛇,蜿蜒曲折的流向尼山。孔子和山民们泛着小舟唱着山歌,在河水中捞鱼捕虾。这一天,铁拐李去泰山云游,路过尼山,看见孔子和他的伙伴们划着小舟在沙河水中游玩戏水。铁拐李心生嫉妒,一怒之下,挥舞铁铲,一铲下去,巨大的铁铲插入沙河水中。把清澈美丽的河流铲成了漏沙河。四十五华里的河水断流。河床变成了白茫茫白沙。这就是著名的漏沙河。沙河水断流,并没有破坏掉这儿的风水,凉水泉头从二旗山下,由营里村途经涝洼村,从地下流入现在的尼山孔子湖。</p><p class="ql-block">2、二旗山藏宝洞</p><p class="ql-block">二旗山上有宝贝,这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家喻户晓,你随便问一个山民,他们都会说出一箩筐二旗山藏宝的故事。有金银珠宝、有金豆子、金谷子、金勺子、金马、金骡子、金牛、金元宝-----山民们说的眼花缭乱,滔滔不绝,金光闪闪,好像金灿灿的黄金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收集有两个版本。版本一:二旗山南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两株千年古柏,古柏下方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山洞,山洞镶有石门,石门和大山成为一体。石门下面的石洞就是藏宝洞。有人发现过山洞,也有人看见了金子,都是可望而不可及。谁也没有拿到过金子。这一年,二旗山下,来了两位讨饭的母子,男孩叫赵小二。小二很是孝顺,背着母亲讨饭。落脚在山坳里,搭了个窝棚,母亲双目失明,赵小二年少,勤劳勇敢,靠上山打柴、挖中药材为生。有一天,赵小二去二旗山上挖药材,他挖了许多药材,有地黄、柴胡、杏叶参----他越挖越高兴,不知不觉中,天已大黑。顿觉腹中饥饿,慌忙下山,山陡路滑,一脚踩空,身体失控,滑下了山崖。瞬间,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过了多久,他才苏醒过来。原来他掉进了一个黑咕隆咚的山洞里。里面又黑又冷,洞壁又陡又滑。赵小二怎么也爬不出来,在这深山里,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自知必死无疑。可怜的老娘,双目失明,也必饿死。想到这儿,赵小二泪如泉涌,他哭着哭着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睡梦中他仿佛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迷迷糊糊地看到一个银须白发的老者,拄着拐杖,慈善地站在面前。捻着胡须说:“善哉,善哉,难得的孝子呀,山神不收你,这洞中有宝贝,立山庄村北菜园里百天老黄瓜,就是打开山洞门的钥匙。莫贪心,年轻人,回家孝顺老母去吧。”赵小二一个机灵醒来,自己睡在悬崖边上的古柏下。原来山神爷爷见他是个孝子,把他托出山洞,救了他的命。赵小二非常精明能干,他牢记山神爷爷告诉他的话。一边上山挖药材,一边悄悄地去立山庄村北菜园里,观察那根正在生长的黄瓜,一天天过去了,他期待着那根黄瓜长到一百天。等呀,等呀,终于等到了九十九天,他再也等不及了,他怕再等一天被别人摘了。于是乎,赵小二摘了这根九十九天的老黄瓜,趁着夜深人静,神不知鬼不觉地爬上二旗山。赵小二来到古柏下的山洞前,双膝跪倒,大声喊道:“黄瓜神,黄瓜神,黄瓜神来了开山门。”那山门纹丝不动。没有打开。他又大声喊道:“黄瓜神,黄瓜神,黄瓜神来了开山门。”那山门还是不开。赵小二急出一身冷汗,连磕四个响头,小声念叨:“山神爷爷显灵吧,山神爷爷显灵吧-----赵小二来也-----”这时,一阵狂风骤起,半空中一道金光闪过,只听到“喀嚓”一声巨响,山门大开,山门里面的山洞里金光闪闪。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赵小二眼都看花了,满眼里都是金子。他恨不能全部搬回家里去。他选择了一匹金骡子,让金骡子驮满了金元宝、金碗、金筷子、金勺子、金豆子、金谷子----赵小二牵着金骡子往外走,刚要出山门时,忽然听到老黄瓜“喀嚓----喀嚓----”的断裂声。撑着山门的老黄瓜断裂了。赵小二拽着金骡子缰绳紧走几步,他刚跨出山门,只听“咣噹”一声响,山门关闭了。金骡子还没有走出山门,就被关在了山门里面。赵小二牵着缰绳使劲拽,也没有把金骡子拽出来,只得到了半根金缰绳。赵小二抱着半根金缰绳,哭成了泪人。他后悔自己贪心,没有听白胡须爷爷的话。第二年,赵小二亲自在立山庄村北菜园里种下黄瓜,那黄瓜怎么摆弄也长不了一百天。长到四五十天,那黄瓜就枯萎干瘪了。二旗山藏宝的山门,再也没有打开过。赵小二凭着半根金缰绳,置办了土地,娶了媳妇,孝敬着老娘,过起了富足的小日子。</p><p class="ql-block">版本二:二旗山民间称为宝贝山,当地居民人人皆知:有山门,山门里全是金银财宝:金豆子、金勺子、金马、银牛、金骡子、金元宝等等。而打开山门的钥匙却是立山庄村北菜园里生长一百天的老黄瓜。故事传开后,一个南方人(民间称呼南蛮子,公认为精明),来到二旗山下隐蔽居住起来,了解观察,等待黄瓜的成熟,由于算错时间,黄瓜生长到99天时便偷摘了黄瓜,打开山门,并用黄瓜撑着山门:看到了堆积如山的金银宝贝,为了多多得到财宝,首先选择了一匹金骡子,让骡子驼满金银财宝,牵引缰绳就走,当走到门口,听到黄瓜断裂声音,南方人紧走两步跨出门外,咣铛一声山门关闭,南方人只是得到半个缰绳,南方人有些失望的带着半根缰绳回到南方,由于缰绳是金子所铸造,价格不菲,从此南方人成为富人,而山门再没有开启。</p><p class="ql-block">口述人:立山庄村民赵庆雷</p><p class="ql-block">3、九十九道沟,缺一留遗憾</p><p class="ql-block">二旗山原称二龙山,山头朝南,南北长四公里,尾部折向西北,象一条巨龙南北而卧,相传泰山奶奶,寻找下榻之地时,路过二龙山,天空盘旋很久,感叹甚是风水宝地,于是在山上落脚,仔细观察,选择休息生活的最佳位置,进一步规划时发现龙体只有九十九个褶皱,即民间传说的山有九十九道沟,缺一不满百,泰山奶奶非常失望,遗憾而去,最后选中泰山,山上留下的马蹄神印,当地百姓表示还能找到。</p><p class="ql-block"> 口述:圣梁峪村民薛殿雨</p><p class="ql-block">三、山下村庄</p><p class="ql-block">1、金峪社区的历史沿革二旗山西测的金峪社区是2016年将西峪村、中峪村、盛梁峪村(盛家峪、梁家峪)拆除合作建成的新农村小区。而此地群山环抱,泉水叮咚,风景优美。西峪最早于明朝洪武年间贾氏祖先迁此居住,始称贾家峪,后称西贾家峪、西峪。清朝乾隆年间彭氏祖先由曲阜南泉迁往红山北麓、贾家峪以东居住,始称彭家峪,民国期间改为中贾家峪,建国后简称中峪。盛梁峪始称盛家峪、梁家峪,清朝康熙年间盛、梁二氏始祖由腾县城东王村迁至二旗山西麓居住,以姓氏取名盛家峪、梁家峪,民国期间两村连成一片形成一个自然村,后划归贾家峪管辖改称东贾家峪,建国后更名盛梁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西峪村村址曾经是曲泗县公安局、法院,新立泗水县戈山区机关所在地。</p><p class="ql-block">2、皇城、营里、土洞村名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皇城、营里因鲁王陵而得名。据《明史。诸王世表》记载:“靖王嫡子,荒王嫡孙朱泰堪,成化三年封为鲁惠王,成化九年薨”,葬于泗水县城南二十五里二旗山之阳。悼王嫡子朱观,嘉靖七年封为鲁端王,,嘉靖二十八年薨,葬于鲁惠王墓西一百八十丈处。端王之子朱颐坦,嘉靖三十年封为鲁恭王万历二十二年薨,葬于端王墓西一百八十丈处。鲁王陵下山甬道直通“陵城”(当地人称皇城),甬道两侧立有石人、石兽、石香炉。万历二十九年重修陵园大门,大门上方题“鲁恭王陵”,门两侧立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为了保卫陵园和陵城,在城东、西两侧设立兵营。明朝末年,兵营人去楼空。清朝顺治至乾隆年间,宫、吴、颜、李、马等姓相继迁至陵城、东营、西营居住。“陵城”改称“皇城”,“东营”称“东营庄”,“西营”称“西营庄”。清代初,东营庄北一山洞里住进一陌生男子,常教人识字,一传十、十传百,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带好吃好喝的,有的带些穿的戴的,但带银子的一概不收。当地流传民谣曰:“想识字,到土洞,那里有位好先生,不收银两不收礼,给点吃喝就高兴”。康熙年间先生病故,学生们遵照先生遗嘱,将他埋葬在山洞旁。东营庄百姓为纪念这位先生,遂将村名改为“土洞”;西营庄随后改为“营里”。3、永兴庄的由来位于二旗山北部。明代末叶,魏氏祖迁此居住,地处山下洼地,以姓氏得名魏家窝。清朝中叶,魏氏迁徙他乡,彭、杜、孔等姓相继迁入,为防匪患,村周围用石块垒起2米多高的高墙,出入经过寨门,村更名围家窝村。民国初期,为求永远兴旺,更名永兴庄。“永兴”是封建社会帝王喜爱的年号,如东汉恒帝刘志、西晋惠帝司马衷等等使用。</p><p class="ql-block">4、大峪口清代初王、伊二氏祖迁此居住,由于地处二旗山东北麓大峪下方,故得名大峪口。陆续迁此居住的有鮑、孔、田、宋、张、陈、黄、姚、刘、颜、李、金、赵、从、步、秦、吴、木等。5、立山庄,位于二旗山西北麓,立山东山下,清道光年间,刘、崔、赵三氏始祖相继迁此居住,村以西山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四、二旗山现况 </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二旗山已经实现了通水、通电和森林覆盖。为弘扬长征精神、传承艰苦拼搏优良传统、营造红色文化氛围,还仿照毛泽东故居建设了毛主席祠堂、百年党史馆;按照长征经历的主要节点建设了“印象长征路”;毛泽东诗词碑林也在规划建设中。上述项目建设完成后,二旗山将成为全国唯一的仿真型爱国爱党教育基地、毛泽东诗词学习交流基地、青少年励志教育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