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同老子、孔子相比,孟子就一小学生!</p><p class="ql-block">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p><p class="ql-block"> 瞧瞧!还不是子思,而是子思的门人,这都啥辈分了!😊</p><p class="ql-block"> 但这并不妨碍其“亚圣”“孔孟之道”的千古美誉。</p><p class="ql-block"> 而“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流芳千古,更“坐实”了其“小学生”的身份,而老子、孔子并未听说有如此背景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小学生可不简单啊!</p><p class="ql-block">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p> <p class="ql-block"> 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树立了标杆,其“浩然之气”“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影响似乎大于先师孔子。特别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孟子与孔子一样,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 </p><p class="ql-block"> 但结果,还是与孔子一样,春秋战国,金戈铁马,他们的政治主张总不被待见。</p><p class="ql-block"> 为何?</p><p class="ql-block"> 也许,千年之后的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道出缘由:“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唉!百无一用是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