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小橙花”宣讲活动参照以往的模式进行了片区赛,学校四年级二班朱一萍同学顺利晋级决赛,可是在准备决赛的过程多出了一些焦虑。</p><p class="ql-block"> 焦虑一:稿子质量怎样提升?</p><p class="ql-block"> 其实胡一萍的稿子总体质量还是挺好的,但是决赛的比拼肯定要比片区赛激烈,因此再次修改稿子就成为了必然。指导老师跟学生修改了多次,心里仍然没有底。那段时间,指导老师将稿子发给我,并不停在微信和QQ提醒我,无论如何都要动手修改一下,由于这种压迫感和自我历练的意识,我自寻时间,认真思考并且按照我的理解进行了修改,一篇《逆风少年的逐“光”之路》读书演讲稿就这样定型了。文章从“源于误解的孤独”“对于反抗的觉醒”“基于友情的力量”“属于成长的收获”四个方面将哪吒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把感悟、理解用生活化需要进行表达,用自身的故事进行全景展现。或许是认同的原因,修改之后大家的焦虑有所缓解。</p><p class="ql-block"> 焦虑二:表现形式如何吸睛?</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小橙花宣讲多了一项要求,那就是必须要有老师或者是家人一起上台进行读书宣讲(分享),再三斟酌最后确定了老师和学生同台的方式。于是再次进行了稿子的修订,主要是要增加老师分享的部分(也是将老师读书的理解生活化和具象化),这样一来,学生分享的部分就要“浓缩”,因为总的时间必须为一致的。确定好之后,我们就设定了老师在班上进行师生共读为背景的读书宣讲,上台的宣讲和常态的宣讲相比少了一些“繁文缛节”。具体的排练中,更加注重“演讲”或者说是“演说”的味道,至于其他,最多就是重视了背景的制作。然而,有老师多次用不同的方式提醒我,现在的各种比赛,人家很多学校花样繁多,又是唱又是跳,或许还有情景剧表演呢,现在的评委都喜欢这个,我们要不要作一些调整?即便是比赛的现场,参赛的老师都在微信上给我说,好多学校都用了各种表现形式,交流的过程能感受到她们心里没底。到达现场后,我鼓励她们:“要清楚这是一种演说活动,最为重要的是要关心演说的问题,至于其他不是这么重要。如果说他们更注重形式,那我们就用演说的深度来真服评委,写好稿子,表现演说,体现我们的深度思考和不一样。没事儿,加油!会成功的。”但愿我的这个说法能够缓解赛场上的焦虑。</p><p class="ql-block"> 作为普通老师参加这样的活动,有这样的焦虑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这种焦虑的背后折射出对自己专业素养的不自信,现实中有多少老师有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呢?不是说一定要去发表,而是作为自我逼迫成长的方式来提升自己。同时,过多关注形式,更多是缺少对读书内容的深度理解,在演说的时候就不容易引发共鸣,不容易产生感染力。因此,基于以上的焦虑,建议真实读书,真是思考,真实写作,这样我们就没有这些焦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