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时代浪潮里,建设工地是座鲜活的舞台,建设者们的人生百态在此演绎。有人逐梦,有人拼搏,有人于忙碌中寻得片刻休憩。这些场景,既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为钢铁事业无私奉献的注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助力钢铁事业蓬勃发展,他们四季坚守,以厂为家。简易钢板房、工棚被搬到工地,这里集工具仓库、临时办公场所和休憩港湾于一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程关键期,他们坚韧无比。许多人轻伤不下火线,连续奋战十几小时。累了,就席地而坐,满脸疲惫,汗水干后的盐渍清晰可见;渴了,端起满是茶垢的水杯大口喝着凉白开。饿了啃口干饼,露天吃顿简单午餐,没有大鱼大肉、碗筷板凳,工友们却有说有笑,构成工地独特风景。哪怕雨雪交加,也绝不退缩,小憩后又投入战斗,他们不善言辞,只有默默坚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展示的图片拍摄于90年代,大多未曾见报,被我精心保存。重新编辑底片,我发现它们比当年见报的更震撼。镜头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可这些建设工人的付出却鲜有人关注。我从未忘记他们,如今重展这些图片,希望唤起更多人对那段奋斗岁月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保存多年的图片,是对奋斗时光的回望,也是对建设者的致敬。愿它们让更多人铭记劳动者功绩,让奋斗精神永恒传承。</p> 光耀 小传:<br><br>郭光耀,1985年任职于《济钢报》社,担任美术编辑与摄影记者。1988年,他调入《山东冶金报》社,先后担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记者部主任以及副总编辑等职务。2000年,郭光耀进入《财富时报》社,出任记者部主任一职。<br><br>在漫长的新闻职业生涯中,郭光耀始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饱满的热情赞颂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他积极组织拍摄了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br><br>郭光耀成果丰硕,3000余幅新闻作品见诸《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及省级以上报刊。不仅如此,他还有百余幅作品在省级、中央级报刊举办的摄影比赛中获奖。其中,《农民油漆工》荣获全国第一届魅力钢铁三等奖,《老照片》获得全国第二届魅力钢铁优秀奖,《改革,历史的抉择》更是斩获1994年度中国经济新闻奖特别奖。<br><br>凭借着卓越的新闻工作表现,郭光耀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