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会

暮色劲松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灯笼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年过完春节后从正月初十开始人们准备庆祝元宵节。家乡的元宵节很热闹。上村放烟花、扭秧歌,下村跑旱船、挑芯子,我们村敲威风锣鼓、打花棍。最常见、最多的还是村村打灯笼、挂红灯。</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集镇农历每月逢四、七、十日遇集,家乡人将赶集叫“上会”。正月初七的会上,就开始卖灯笼了。到琳琅满目的灯笼会上,各种灯笼五彩缤纷,有大小宫灯、床子灯、火旦灯、莲花灯、绸子灯、铃铃灯、元宝灯……,这些灯都是用带蜡芯子的烛照明的。还有许多“洋灯”,就是从西安城郊进来的彩塑作成的各种可爱的动物灯、美丽的人物灯、金灿灿的造型灯让人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 这天买灯的人大多是舅家、干爸家的人,他们还要买一捆麻花、蜡烛等礼物。从初八开始,就给自己未满十二岁的外甥(女)、干儿女送灯。也有娘家人选购大宫灯或床子灯送给自己新出嫁的女儿,家乡人把这叫做“过灯”。</p><p class="ql-block"> 前年是我的本命年,我回乡下体验了一次老家的元宵节。我们还未进村,就听到震天的锣鼓声。走进村子一看,一架直径约一点五米的大红鼓被四个人抬着,一个人敲着。钹子像草帽那么大,共四套,一面像洗脸盆大的铜锣,边走边敲,后面跟着花棍队边走边舞,游街串巷,喜迎丰年。</p><p class="ql-block"> 天快黑时,我先给父母、叔叔等人的坟上去送灯。我用比十六开大的红纸糊成一个圆筒,拿上几根筷子一样粗的竹棍。到坟前先将烛子把插进土里点着,然后在烛子的四边插上竹棍,把红纸筒套在竹棍上,这是最简单的坟灯。也有人在集会上买纸灯笼送到坟上。我小时候父亲说过,自己做的灯送到坟上比买的灯送到坟上更有意义。我秉承了父亲的遗愿,自己动手做灯笼送上坟,点燃蜡烛,看着飘摆的灯焰,寄托着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让他们也在天之灵感受到人间的繁华盛世。</p><p class="ql-block"> 天黑了,小朋友们打着自己心爱的花灯笼,在门前的场院里玩耍,口里念着儿歌:“打灯、卖灯,十五黑了赛灯。”“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同时家家门前亮起形态各异的红灯,门前的红灯和对联在焰火的辉映下,时隐时现,变换着色调,虽比不上城里的霓虹灯那么光彩夺目,也算得上五彩纷呈。</p><p class="ql-block"> 让我最开眼界的还是放天灯。天灯也叫孔明灯、祈福灯。天灯比编织袋大点,人们给天灯上写了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等祈愿的话识,将底部的固体燃料点着,两个人将天灯地盘压在地上,等热空气将天灯鼓起来,感觉到有向上的浮力时,两人将它平稳地托起来,放手后,天灯就直着飘上天空。升高后又遇到微风,天灯又向西南继续上升,同其它人放的天灯汇集在空中,星星点点,将人们的无限希望和祈求带上天庭。<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孩子们玩的走动的灯,农户挂的固定的灯,远处昏暗的坟灯,天上飞的祈福灯,汇成巨大的灯笼盛会。家乡元宵夜晚的景色,美不胜收,家乡的灯笼会让我流连忘返!</b></p> <p class="ql-block">  集镇上灯市一角</p> <p class="ql-block"> 送灯必备的礼品之一,当地人称为“麻糖”</p> <p class="ql-block">  老了易怀旧,闲了常思友。回忆几年前在故乡元宵节的夜晚美景,遗憾当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