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广州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与"改革开放的前沿″、"最大的省会城市"、"面向全球的广交会″等经济强市的标签分不开。当然于我而言还有1997年秋天二沙岛上潮湿闷热的空气,北京路上临街老旧的骑楼……因为那一年去香港出差,途经广州,曾短暂停留。而这次说走就走的岭南行,广州仍是中转,我的目的地是小城佛山。但既然来了当然要去省城走一走。</p> <p class="ql-block">几乎不论季节,位于南中国的广州,气候总是闷热潮湿,空气好像能拧出水来。只有一天的时间但我们安排得还挺满:白天去陈家祠、沙面岛、永兴坊;晚上欣赏夜色中的北京路、大佛寺和广州塔。</p> <p class="ql-block">先去被誉为岭南建筑杰出代表的陈家祠。从这张导览图看,陈家祠整体建筑严格遵循中轴对称,并按照“三进三路九堂两厢”的布局,三路建筑相互平行,三进院落层层递进,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对称平衡、秩序井然的审美。</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近陈家祠,虽然大门正在维修,但其宽大宏伟的气场仍令人震撼。大门非常宽阔,其实就是整个祠堂的宽度,我的镜头充其量只能拍到三分一。</p><p class="ql-block">门前屹立着一对石狮,东边的雄狮脚踩石球,西边的雌狮怀抱小狮。岭南传统中,石狮为“瑞兽”,可镇宅辟邪,守护宗族祠堂安宁。</p> <p class="ql-block">正门两侧矗立着一对石鼓,是目前广东已发现的最大的石鼓,彰显着陈氏家族当年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1888年,历时五年建成。二十世纪初改为陈氏学堂,所以又称陈氏书院。它既非官办也非个人私家宗祠,而是清代广东省内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p> <p class="ql-block">拉近镜头你会感叹这座大门本身就是座艺术之门,装饰之繁复,细节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因此它成为岭南传统建筑的“教科书”,至今仍是研究岭南建筑的核心范本。</p> <p class="ql-block">再聚焦,感觉这面墙上有千军万马。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被概括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雕二塑一铸一画”,</span>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二塑即灰塑、陶塑;一铸指铁铸;一画是彩绘壁画。而整个大门就能展现其中的大部分工艺。</p> <p class="ql-block">大门两边外墙上这样的大型砖雕一共有六幅,题材丰富,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图案等。这一幅就是取材于《水浒传》中的《梁山聚义》,描绘了英雄好汉江湖汇聚的宏大场面,人物有几十人之多。而背景立体、雕工精细、层次分明,人物刻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从大门上陶塑的细节可以看到"光绪辛卯年",应该是陈家祠建成的年份。</p> <p class="ql-block">"陈氏书院″匾额正上方彩塑的题材是《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 。画面中人物表情都很清晰,刘备的求贤若渴,诸葛亮的儒雅风范都历历在目,是陈家祠彩塑艺术中历史故事题材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踏入首进院,先见到异常高大的两扇大木门,每扇5米多高、4米多宽,是广东地区现存最大的清代木门。大门上的整幅彩绘门神,红脸的是秦琼,黑脸的是尉迟恭。</p> <p class="ql-block">首进院落宽敞大气,建筑有独特的硬山顶、镬耳墙、蚝壳墙等,与北方和江南的清代建筑都有较大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甚至同潮汕、客家等岭南其他地域的清代建筑也不尽相同,凸显广府文化的独特性。院子前有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庭院幽雅。</p> <p class="ql-block">院子两侧回廊上的雕塑都不一样,有着不同的题材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身后是西边连廊。</p> <p class="ql-block">这边是东侧连廊。这些陶塑、灰塑的脊饰,题材也多为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较为典型的有“龙王八仙朝玉帝”和“王茂生进酒”等。</p> <p class="ql-block">前面提到院内建筑多采用硬山顶,屋脊为翘角,这种设计不仅可防火,还能减弱大风对屋面的吹袭。部分屋顶形成多条垂脊,在视觉上营造出层层叠映的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而这些瓦脊、院廊、屋顶都成了各种雕塑艺术作品的载体。其中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题材丰富,色彩鲜艳,百年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陶塑则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之上,如聚贤堂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那么陶塑和灰塑的区别在哪儿?我所了解到的是陶塑要高温烧制,而灰塑不需要烧制,但是灰塑也有特殊工艺和材料防掉色和开裂。</p> <p class="ql-block">随便截取一个角落的雕塑都活灵活现,在上面可见山见水,见花见草,见人见物,见历史也见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首进院东厅一角,我身后石坊露台上的栏杆是石雕工艺的典型。融合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技法,以花鸟、果品为题材,嵌入双面铁铸通花栏板,极富装饰效果。我头顶上的小红狮子,手边的石狮都是不同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内嵌的铁铸通花栏板。这幅是“麒麟玉书凤凰图″,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为石栏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刚才我头顶那只活灵活现的动感的小狮子放大了长这样,它出现在好多雕塑的群像里。因为狮子是岭南民俗艺术的核心元素,承载历史记忆与地域认同。一方面源于对猛兽的崇拜成为镇宅、守护的象征,同时“狮”与“事”谐音,寓意事事顺遂。</p> <p class="ql-block">在我手边卖萌的小石狮,也给它个特写镜头!</p> <p class="ql-block">这是首进院东厅北面墀头上的砖雕小天使,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与西方卷毛、赤身的小天使不同,它们头上扎着中国小丫髻 ,身着小肚兜,模样则融合了西方小天使和中国年画娃娃的特征。因十九世纪末,基督教传入广州,对岭南社会文化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穿过,就进入位于中进院的聚贤堂。</p> <p class="ql-block">聚贤堂是陈家祠主体建筑的中心,是建筑群中最大、最深的。它气宇轩昂,庭院宽敞,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梁架雕镂精细华丽。</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十世纪初德国建筑师镜头里的聚贤堂,与现在基本致。</p> <p class="ql-block">祠堂建成之初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改作宗祠,在陈氏家族中,这里是举行春秋祭祀、议事聚会的重要场所,对维系宗族关系、加强宗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除了宽敞,聚贤堂高度达近20余米。高敞的空间凸显陈氏宗族的财力与权势,象征家族兴旺、地位尊崇。</p> <p class="ql-block">作为祠堂核心建筑,它的高度远超周边配房,符合传统礼制中“中为尊、高为贵”的等级秩序,以高大的体量使内部空间开阔庄重,营造出肃穆、神圣的氛围,契合祭祀等仪式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最高,其他建筑也不低。从实用性上,岭南湿热多雨,建筑高大可增加通风采光,利于防潮、散热。从风水上,高挑的建筑被认为可“聚气”“避邪”。</p> <p class="ql-block">进入聚贤堂内就等于走进了木雕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除了各种门窗还有梁架、屏风……雕镂精细,玲珑剔透,皆为木刻精品。</p> <p class="ql-block">雕刻内容有从商周到宋代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如韩信点兵、岳飞大战金兵等。</p> <p class="ql-block">此外,梁枋、斗拱、雀替等建筑构件上也雕刻有大量精美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这个门上的木雕用盘根错节的竹子和喜鹊等写就了两个"福"字,而且正反对应,寓意"反正是福",看来前人比我们更懂谐音梗。</p> <p class="ql-block">在聚贤堂,木雕不仅是建筑装饰,还是室内的摆设。 这个金漆木雕神龛,以樟木制作,雕刻精美,展现高超木雕技艺和独特艺术风格 。</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郭子仪祝寿”,右边是“王母娘娘庆寿”寄寓阖家团圆、和睦安康。</p> <p class="ql-block">雕刻后外表涂亮金漆或贴金箔,看上去更金碧辉煌,这也是“金漆木雕”名字由来。</p> <p class="ql-block">这里现在也是广东民间工艺馆,成为展示岭南工艺,如广绣、广彩、象牙雕刻的平台,向公众和世界传播岭南艺术,馆藏2万余件文物中,国家级非遗工艺门类齐全,成为岭南文化的“展示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枫溪·春色瓷雕大花篮,由当代人设计制作 。之所以強调"枫溪",因其自宋代起便是陶瓷生产中心。此花篮造型精美,色彩丰富,生动呈现繁花盛放之景,展现了枫溪瓷雕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木雕花轿,运用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轿上雕刻图案,工艺繁复 。</p> <p class="ql-block">这是镂雕虾蟹笼。以虾蟹为题材,通过精湛的镂空技艺,将笼内外虾蟹张螯伸爪、姿态各异的形态生动呈现。</p> <p class="ql-block">穿过聚贤堂就是后进院了。</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院落的整体安排后庭院进深较前庭院小,这种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布局有利于通风,适应岭南炎热气候。</p> <p class="ql-block">建筑材料上大量采用岭南特有的青砖、石板、蚝壳等。青砖质地细腻、颜色古朴;石板坚固耐用,用于铺设地面和台阶;蚝壳用于装饰墙面,具有防潮、隔热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突然明白了岭南的建筑主体为何多为暗色的青砖和高大黑色的木门,而色彩艳丽的装饰都在房顶、屋脊上。</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安排让低处目之所及,以冷色调为主,让人从视觉上感到凉爽。而高处则以艳丽的色彩来调和,这种对立统一的中式美学理念让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高大通透的空间利于空气流通,再配合前疏后密的布局,形成了“穿堂风”,也增强通风散热效果。</p> <p class="ql-block">所以即使外面潮湿炎热,此刻坐在这里靠着石栏,望向院内的青砖黛木也会神情气爽。 </p> <p class="ql-block">这是后进院祖堂的神龛,二十世纪初与现状今夕对比看得出保护和修缮的效果很好。</p> <p class="ql-block">说到修缮保护,现在我们能看到如此完整还原百年前的建筑,不仅是古人的智慧通过工艺、材料等方面的巧妙安排,还有现在高科技的参与,比如通过高精度扫描,为建筑装饰的修缮保护提供翔实资料。从而更精准的保护古建,让它们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在修缮时聘请能工巧匠,且完工后落款留名,在保护的同时传承传统修缮工艺。</p> <p class="ql-block">"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此刻我正步入青云巷。</p> <p class="ql-block">青云巷在陈家祠并不仅指一条巷子,而是指建筑之间的小巷。每座建筑之间以长廊相连,再以小巷相隔。</p> <p class="ql-block">整个陈家祠有四条青云巷,寓意“平步青云”,每条巷子尽头都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巷子两侧高大的院墙上蝙蝠寓意福气、福运;中国结象征幸福、平安。愿我们一路走来无论平凡之路还是青云之路都能平安顺遂。</p> <p class="ql-block">结语:参观陈家祠,穿越时空与岭南文化深情相拥。“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在雕梁画栋间,以细腻、精巧、生动、艳丽的笔触,让人惊叹工匠的鬼斧神工。每一处纹饰都承载着祈福纳祥的愿景,每一座建筑都诉说着家族兴盛的历史。当然我们也首次了解到岭南的宗族文化:重视祖先崇拜,强化家族认同感。希望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宗族文化能够成为家国之间的桥梁,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道格先生</p><p class="ql-block">原创文字:索菲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