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城旧史(五):不甘躺平的郭尧纪至死不渝一生求官 郭尧纪故事

云泉

<br> 蔡予新(原创)<br><br> 两宋以来,兰溪郭氏有药院、灵湖等派衍分枝,家族茂盛,人才辈出。<br><br><br> 明代兰溪郭氏出仕为官者甚多,有人高官厚禄,前呼后拥衣锦还乡。也有人为谋得小官卑职而奔波忙碌苦熬一生。如果将屈原名句改动一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官”,恰是他们毕生写照。本文结合相关谱牒、方志及出土文献资料,讲述贵州都匀军民府经历郭尧纪的宦途故事。 <br><br><br> 据《兰溪郭氏宗谱》迁居兰溪行传的资料显示,南宋末年,两浙东路榷货务(国营专卖机构)担任提辖(管理职位)的郭炎(1255--1340)离职后,由东阳长衢迁居兰溪。郭炎,行曾三,字谨初,号斗南,他祖先是唐代赫赫有名的汾阳王郭子仪。郭炎娶兰溪城内隆礼坊吴㮚的女儿吴氏(1258--1328)为妻,吴氏的亲哥哥是礼部郎中吴师道。郭炎成为吴师道的妹夫,又是吴沉(1342--1396)的姑父。有了这层光彩夺目的姻亲人脉加持,郭炎在兰溪如鱼得水,安居乐业,生了五个儿子:郭壆、郭至、郭堂、郭坊、郭均。<br><br><br> 附带说明二个事项:一、元代有二个皇帝使用过“至元”年号,有二个“至元庚辰”年份,一个是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庚辰(1280),还有一个是元顺帝(后)至元六年庚辰(1340),经过考量,本文把郭炎的卒年选择为(后)至元六年庚辰(1340)。二、《兰溪郭氏宗谱》记载郭炎“配吴氏,本市隆礼坊吴㮚公女、礼部公亲妹。”按,郭谱中“礼部公”这个人物,本文遵循兰溪历史文献叙述惯例,指向元代礼部郎中吴师道(1283--1344),而清《光绪兰溪县志》载吴师道父亲吴辛,字伯祥。另,郭炎妻吴氏比吴师道的年龄大25岁,显然吴氏不是吴师道的亲妹妹,或许是姐姐。<br><br><br> 郭炎是本文主人公郭尧纪的十世祖,郭尧纪(1517--1550),字思唐,号问渠,他父亲郭钦,号蒲泉,他叔父是江右(江西)名宦,郭家住兰溪城内中和坊。据说,郭尧纪的太祖父郭朴庵在江左(南京周围地区)一带颇有名声。郭纯(1370--1444),原名文通,赐名纯,号朴庵,永嘉人。任营缮所丞,洪熙元年(1425)升阁门使,明初著名画家。<br><br> 郭尧纪从小就聪明非凡,七岁就写出《颜子守簟瓢颂》,被老师评为优秀作文,揽收同学们羡慕的眼神。唐天官唐龙(1477--1546)看到他的习作,连连惊叹:这小孩子真是一块好材料!青春年少的郭尧纪考中秀才,成为县学里的尖子生。<br><br><br> 成年后的郭尧纪更是文采飞扬,写文章立顿可就,佳作频出。司空顾东桥对他很器重,每次读到他写的词赋作品,禁不住赞叹:这小伙子就是当今的元白(注:指唐代诗人元稹与白居易)啊!顾东桥(1476--1545),名鳞,字华玉,号东桥,江宁(今南京)人。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br><br> 不久,郭尧纪被推荐进入国子监(最高学府)读书深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常受到大司成(国子监祭酒,即校长)的表扬。<br><br><br> 太师夏言是当朝文坛领袖,他起草文件(奏疏)也会请郭尧纪推敲润色。夏言(1482--1548),字公谨,江西贵溪人 。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擢为首辅。嘉靖二十七年(1548),夏言遭严嵩诬陷,被弃市处死。隆庆年间(1567--1572)平反,追谥"文愍"。夏言有《桂洲集》等著作传世。<br><br><br> 经过夏言这番操作,郭尧纪在都城名声鹊起,许多官员纷纷请他代笔撰写文件底稿。<br><br> 郭尧纪年少就旅居都城,为谋得一官一职长年奔走。有一年除夕,郭尧纪孤零零窝住在都城的宿舍,非常思念家乡和亲人,提笔写下一首詠除夕诗,句中有:“夜移子亥分新岁,俗异妻孥说故乡。”父亲郭钦知悉后,异常心疼,感到愧疚不安。<br><br> 第三十三个生日刚刚过去不久,郭尧纪盼星星盼月亮终于从吏部谋得一个职位,被派往贵州都匀军民府,担任府经历职务。<br><br> 贵州都匀军民府位于现在的贵州省都匀市。元代设立羁縻性质的都云军民府(地方高度自治的行政单位)。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设都匀卫军民指挥使司,隶属于四川布政使司(四川省)。永乐七年(1408),都匀卫军民指挥使司改隶贵州布政使司(贵州省),弘治六年(1493)改设都匀军民府。都匀军民府经历是知府的属官,主要掌管上下文移、出纳文书等事务,为正八品官。<br><br><br> 贵州都匀在当时属于“老少边穷地区”,交通极不方便,被时人视为畏途。无论从北京(或南京)出发还是从老家兰溪动身,同样是山高路险,前途莫测,但郭尧纪还是星夜兼程地赶往任职地报到。非常惋惜的是,由于旅途劳顿,身体遭瘴气侵袭,郭尧纪还没赶到都匀,就病倒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十月初四日巳时,郭尧纪在旅途中去世,年仅三十四岁。<br><br> 郭尧纪娶石门倪氏为妻,倪氏生了一对儿女后离世。郭尧纪的兄弟五人中,郭尧绶、郭尧申二人早逝。他还有一位弟弟郭尧绶(1532--1550),字思章,娶龙游处士祝灵源的女儿为妻,很可惜的是,郭尧绶卒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七月十二日戌时,年仅十八岁。天不假年,兄弟俩在同一年离世,郭家上下悲伤万分,忍痛把郭尧纪、郭尧绶合葬在城东南塘山,并请永康程文德撰文并书写一篇圹志(墓志)记述郭尧纪兄弟俩的生平事迹。<br><br> 程文德(1497--1559),永康人,他18岁求学于章懋(枫山)门下,28岁拜王阳明为师,明嘉靖八年(1529)榜眼。<br><br> 嘉靖三十三年(1554)甲寅秋九月的一天,程文德以“赐进士及第、资善大夫、正治上卿、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知经筵、国史副总裁”的职衔为郭尧纪撰写《明贵州都匀军民府经历问渠郭公圹志》。圹志中记载郭尧纪著作有《金陵游艺录》,创作于少年时代,他中年所撰作品都逸散不传。查清《光绪兰溪县志》卷六仕籍,“明,郭尧纪,字思陈(注:圹志记载是“字思唐”),都匀经历,能诗,著有《游艺录》。”县志中“卷七集部,《游艺集》,郭尧纪撰。”《金陵游艺录》与《游艺录》应该是同一部著作,圹志记录中多“金陵”二字,可说明这部著作是郭尧纪在金陵(南京)就读南京国子监时创作,而县志的记录就缺少这项信息。<br><br> 程文德极为叹息郭尧纪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异常痛惜郭尧纪英年早逝。他深情地写道:啊!在古代文人中,没人比“郊岛”(注:唐代诗人孟郊、贾岛的合称)更穷困潦倒了。但“郊岛”还登第考中进士,且他们的作品依靠贾岛的影响力流传于世。郭公(注:郭尧纪)家中良田成片,资产富饶,锦衣玉食。可郭公一直得不到上司的赏识,才干被淹没,鸿鹄之志不能实现,一生奔走求官问职,最后悲惨地死在上任的旅途中,真是天大的冤枉啊!(呜呼!古称穷厄者,无如郊岛,郊岛尤登第而其文赖岛并以传,公之家田连阡陌而公独淹淹,困于羁旅,客死道路,冤哉!)<br><br> 程文德撰文并书写的志文被工匠镌刻入石,伴随郭尧纪埋入九泉,正如陶渊明所吟唱的一首挽歌: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br><br>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循环往复,前事记忆被后人毫无悬念地磨去痕迹。写到这里,我也悽悽然,与程文德“感同身受” 同频共振 。<br><br> 记得有一篇宋人撰写的志铭,文末曰:恺悌君子,卜宅于兹,亿万斯年,尚期永固。然而,亿万年世态不变只是古人的一厢情愿,海枯石烂也有时,天翻地覆在眼前。在郭尧纪在泉壤居住四百六十年之后,陵谷变迁,他的圹志在兰溪某地重现人间,他的生平从此被今人知晓,他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br><br> 今天的我们常常感叹年轻人考公(进入体制内)的“狂热”,谁想到四五百年前的古人也同样衷心于此,不甘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