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0号游了雁门关长城后,热心的当地驾驶员带我到了历史文化名城代县,他介绍了代县的“三宝”,当晚在他的指引下就见到了“三宝”之一的阿育王塔。</p> <p class="ql-block">代州即今忻州市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踞北岳恒山余脉,南跨佛教圣地五台山麓,阿育王塔在现在的县政府院内即代州衙署(圆果寺)旧址处。</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看到了一块刻着“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阿育王塔”字样的石碑。这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阿育王塔的重要地位,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探访机会。</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照明让整个环境更加明亮开阔。我漫步在这条道路上,心中充满了对阿育王塔的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是代县的三宝之一(边靖楼、文庙、阿育王塔)。代县阿育王塔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造型秀美、建造艺术独特的元代喇嘛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代县的阿育王塔又称“代州塔”,简称“代塔”。在古代阿育王塔有其自己的独特名字,隋称“毘阇”“龙兴”,唐称“圆果”,明清因之。</p> <p class="ql-block">代县阿育王塔命名阿育王是因为它得名于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 阿育王在公元前三世纪弘扬佛法,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他在全球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塔,这些塔都被称为“阿育王塔”。因此,阿育王塔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塔,而是一个泛称,世界各国均有同名者。</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自建600多年中历遭三劫,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塔建于塔基正中央。</p> <p class="ql-block">塔平面为圆形,塔身为上肩略宽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一般喇嘛塔底座均采用方形,但是此塔底座却为正方形。</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与北京妙应寺大白塔共为中原地区今存喇嘛塔早期作品之实例和典范。</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塔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台基上的塔由底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体平面通体呈圆形,周长60余米,直径21.78米,高40米。</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刹座叠涩砌筑,平面呈“亞”字形,其上承托铁质刹杆,砖作相轮十三层(元代造十层,清代修葺时加盖三层),喻示佛教十三天,收分甚急。其上置圆形露盘,周悬金铎,状若伞盖。</p> <p class="ql-block">极顶以葫芦式宝珠两枚和圆形宝珠两枚收刹,四枚宝珠上下叠置而连成一线,均以刹杆串联并且支撑。</p> <p class="ql-block">代县古时处于汉蒙接壤的边地,于是代州阿育王塔的兴建就又有了安抚民心,缓和民族情绪,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寓意。</p> <p class="ql-block">高耸入云的塔顶被绿色灯光勾勒出轮廓分明的设计感,下方黄色光线营造温暖而神秘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古朴典雅的阿育王塔的灯光照亮,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静谧的感觉。我站在台阶上,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神秘,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上灯光璀璨,显得庄严而神圣。</p> <p class="ql-block">灯火通明中的阿育王塔更加显现出其历史底蕴深厚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高耸入云的塔顶发出绿色光芒,在夜空中尤为显眼。</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的大佛塔顶部被绿色光束照亮,仿佛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我仰望着这座高耸入云的塔顶,心中充满了对古人的敬意与赞叹。</p> <p class="ql-block">代县阿育王塔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传说。据传,该塔曾用于镇压水患,因此在当地百姓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被称为“宝塔。</p> <p class="ql-block">向星晨许愿在代县相见,阿育王塔带给我们平安吉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