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矩、规范、法律说起

中国老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比较多,这里我讲几条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 记得小时候,农村人生病了求医(村里中医老大夫)开药方、抓药、熬药喝。熬药的工具是一种泥制的药壶,不是家家都有,谁家熬药就去有药壶人家借用。不过这里有一个规矩,就是用完药壶之后不能送还给药壶的主人家,是药壶的主人家或谁家要使用药壶时候,到那家去取,用完放在自己家里等下一个用户来取。<b>送药壶有“送病之嫌”,不合规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 老人言:“<b>送食不送碗,空碗不还人</b>。”这是什么意思?我老家那里虽然不是江南鱼米之乡,却坐落在广袤的辽中平原上,除了个别大洪水之年,种植高粱玉米大豆都是大丰收。记得小时候,外地来讨饭的人比较多,那时候人们不富裕但都很纯朴,有条件人家给上三毛二毛钱,如果给3分5分钱也不嫌少,或者给一瓢高粱米一碗玉米碴子,赶上饭顿会盛碗高粱米饭加上青菜送给讨饭人吃。这里又有一个规矩:讨饭人吃完饭不能将空碗递还给主人,应该放在窗台上或地面上。所以,当谁家顽皮孩子吃完饭将碗放在地上,会遭到大人打骂:“想当讨饭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 《朱柏庐治家格言》有一句话:<b>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为大恶。</b>马未都说过,过去财主富人过年的时候给穷人送钱,这个送不能大张旗鼓地送,不能让人知道,让管家要偷偷摸摸地搁到穷人家的窗户台上或门洞里。现在捐个款,打大旗拉横幅,拍照留影不亦乐乎,弄这么大动静,似乎有点不妥。<b>这也是规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将限制危害他人行为的规矩慢慢传化为法律。古代法律是统治政权将规矩规范化、条文化,编辑制定,公布于社会,具有全社会普遍约束力,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古代第一部法律是‌夏朝的《禹刑》,到现代法律大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企业里《规范》和《标准》就是法律。比如,《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 50231-2009),这就是施工企业的法律。再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复合肥料》(GB/T 15063-2020),这就是生产企业的法律。这里GB是国家标准的缩写“国标”二字的汉语拼音第一字母;有“T”字是“推荐执行标准”的“推”字汉语拼音第一字母;没有“T”字则是“强制执行标准”。最后的2009和2020则表示实施执行的开始年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