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孔见将军在讲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铁血丹心铸翰墨</p><p class="ql-block"> 一一将军书法家孔见的艺术人生与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独特的艺术家:他身着戎装时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执笔挥毫时又是气吞山河的书法大家,他,就是有军中“儒将″之称的孔见。这位从军营中走出的书法家,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实践,在宣纸与迷彩之间架起了一座精神的桥梁。他的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示,更是一位军人艺术家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深情回望与创新表达。尤其是他那震撼人心的丈五大尺幅榜书《将进酒》,堪称当代书法史上的一次壮举,将李白诗中的豪放不羁与军人特有的刚毅果敢完美融合,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与精神盛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见的军旅生涯为其书法艺术注入了不可复制的精神底色。1952年出生于江苏江都的孔见,17岁便步入军营,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长为军事科学院战役战术研究部军队指挥研究室主任、师长、副军长、大军区副参谋长,少将军衔。在四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参与过边境作战的炮火硝烟,主持过重大军事科研项目的攻坚克难,这种特殊的人生历练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开阔宏大的战略视野。值得注意的是,孔见并非简单的"业余爱好"型军人书法家,而是将书法艺术视为与军事科学并行的终身追求。他在军事战略研究上的深厚造诣,意外地为其书法艺术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视角——正如古代文人将"兵法"融入"书道",孔见也将军人的大局意识与布阵思维自然渗透到笔墨之中,形成了气势恢宏、结构严谨而又充满张力的独特书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见将军挥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白《将进酒》 孔见创作</p><p class="ql-block">长7.5米x宽3.6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艺术生涯来看,孔见的书法之路呈现出明显的"双重轨迹"。一方面,他自幼受家庭熏陶临习碑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另一方面,军旅生涯的特殊环境又使他的书法实践始终保持着某种"非职业化"的自由状态。这种看似矛盾的双重性,恰恰成就了孔见书法的独特魅力。他既深入传统,对二王、颜柳、米芾甚至历代皇帝等古代大家有着精深研究;又不拘成法,敢于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在繁忙的军务之余,始终保持着惊人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探索精神。他对我说:"军事科学研究和书法艺术创作,对我来说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这种将理性思维与艺术感性完美结合的能力,使他的书法作品既有严谨的法度,又充满生命的激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见将军在作品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孔见将军创作李白《将进酒》视频实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孔见将军众多的书法作品中,丈五大尺幅榜书《将进酒》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激情创作。这件高3.6米、宽7.5米的鸿篇巨制,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体力与意志的考验。面对如此巨大的尺幅,普通书法家往往望而却步,而孔见却以军人特有的魄力迎接挑战。</p><p class="ql-block">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创作当日,孔见身着便装,却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挺拔姿态。他双手握持如椽大笔,在铺展于地面的宣纸上腾挪跳跃,时而疾如狂风暴雨,时而缓似闲庭信步。墨汁飞溅中,李白诗句如黄河之水奔涌而出,字形结构大开大合,线条质感如钢筋铁骨。特别处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时,孔见有意强化了字势的昂扬向上,将李白诗句中的自信狂放与军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融为一体。整幅作品创作历时近2小时,完成后宛如一道笔墨筑就的长城,震撼了所有在场观众。这件作品气势灰恢宏,章法和谐,不仅展示了孔见超人的体力与控笔能力,更彰显了一位将军书法家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诠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见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品局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书法艺术成就来看,孔见将军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创了"军人书法"的新境界,为当代书坛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范式;二是探索了大尺幅榜书的创作规律,解决了大幅作品容易出现的结构松散、气韵不畅等问题;三是形成了刚健雄浑、正气凛然的个人风格,丰富了当代书法的表现语言。</p><p class="ql-block">其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首先,孔见的书法作品风格古朴典雅,反映了革命军人的博大胸襟和英武气势,于行云流水间给人以力与美的艺术享受。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体现了军人的刚毅和豪迈。</p><p class="ql-block">其次,孔见的书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认为书法必须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才有灵魂,儒家思想确立了书法的审美观是文雅,字要写得有文化涵养。这种文化背景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品局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品局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孔见的书法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高的要求。他强调书法不仅要形式美观,还要内容健康,传承明确的书法技巧,符合文字要求,整体效果和谐,具有内在变化和外在美感。他的书法作品在细节处理上非常讲究,每一笔每一划都显得非常精致和有力。</p><p class="ql-block">第四,孔见的书法理论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著有《中国书法艺术通论》,填补了书法理论史上的空白。这本书详细阐述了他对书法的理解和见解,反映了他在书法领域的深厚功底和独到见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品局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品局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体分析其技法特点,可以发现:用笔上,他吸收了颜真卿的篆籀笔意,线条厚实饱满,如绵裹铁;结字上,他取法北魏碑刻的雄强开张,字形结构稳如磐石;章法上,他借鉴军事布阵的思维,讲究虚实相生、奇正相合;墨法上,他善于运用浓淡枯湿的变化,营造出金戈铁马的视觉效果。这些技法特点的综合运用,使他的书法既有传统的深厚底蕴,又充满时代的阳刚之气。</p><p class="ql-block">社会对孔见书法艺术的评价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艺术评论家们普遍认为,他的书法"以军人特有的豪迈气概和生命激情,重新诠释了中国书法的写意精神";部队官兵则感到他的作品"说出了军人的心里话,写出了军人的精气神";普通观众则被其作品中澎湃的正能量所感染。更为难得的是,孔见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他将大量书法作品捐赠给部队基层单位和公益机构,用于文化建设。他还积极参与书法教育普及工作,多次深入各大院校和边海防部队举办书法讲座,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艺术服务人民"的理念。这种高尚的艺德,使其在艺术成就之外,更赢得了广泛的尊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见将军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新春持“福”字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见将军书法艺术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书法领域。从文化层面看,他的实践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成功案例——将书法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与当代军人精神相结合,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从社会层面看,他的作品传递的正能量和阳刚之美,对矫正当下艺术创作中的某些柔弱浮华倾向具有启示意义。从个人层面看,他的艺术人生证明了职业与爱好、理性与感性可以完美统一,为当代人追求全面发展提供了借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见将军蛇年送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望孔见将军的艺术人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将军书法家的成长轨迹,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当代传承。在键盘取代毛笔、图像冲击文字的今天,孔见将军以其特有的方式守护着汉字书写的尊严与魅力。他那力透纸背的笔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军人情怀的抒发;既是个人才情的挥洒,更是民族精神的张扬。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所言:"书法于我,是戎马倥偬中的精神家园,是铁血岁月里的文化坚守。"这句话或许正是理解孔见艺术世界的最佳钥匙——在迷彩与翰墨之间,在枪杆与笔杆之间,他找到了那个独特的平衡点,并以此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传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见将军在他题写的“横沙"牌坊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孔见将军的艺术实践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性发展,而创新的源泉往往来自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孔见将军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的高度最终取决于精神的厚度,而精神的厚度又来自人生的广度。</p><p class="ql-block">孔见将军用他的笔墨,不仅书写了汉字的美,更书写了中国军人的文化自信与精神追求。这正是其艺术价值的最动人之处,也是留给当代书坛最宝贵的启示。</p><p class="ql-block">(李桂强)</p><p class="ql-block">2025.4.28 于古端州</p> <p class="ql-block">孔见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配图/书法:孔见</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文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