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

山中古木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曾经“文革”,你还迷恋和怀念吗?</p><p class="ql-block">“文革”,即文化大革命,是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发生的一场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持续了整整十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尽管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文革期间的社会生活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p><p class="ql-block">“四大武器”与批判会</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被称为“四大武器”。从县城到农村,到处都能看到用白纸写上黑字的大字报和标语。这些大字报内容多样,既有对政策的讨论,也有对个人的批判。</p><p class="ql-block">批判会是文革期间的常见活动。从县领导、各局长到公社领导,甚至大队干部,都被划为“当权派”或“走资派”。他们被戴上写有侮辱性话语的白纸长帽,站在台上接受各派代表的揭发和批判。批判会后,这些干部的职务被罢免,并被扭送到全县游街示众,之后被下放到农村、工厂或农场接受劳动改造。</p><p class="ql-block">阶级斗争与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家庭出身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简称“五类分子”)的人及其子女,被列为专政对象,经常遭受批判。他们还要经常出义务工,如打扫卫生、修路等,日常生活受到严格控制,出村需要向大队请假,还要定期汇报思想。</p><p class="ql-block">语录与广播</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毛泽东的语录无处不在。从县城到小乡村的墙上,到处用白灰制成白壁,用红油漆写上毛语录。家家户户的大门口也由大队出钱,用白灰制作成对联、横披,然后请小学教师用红油漆写上毛语录。从小学到中学,学生读的主要是毛语录。文件、信封、信纸的第一行也都印着毛语录。</p><p class="ql-block">每天的广播节目开头播放《东方红》,结束时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人们每天早晨、中午、晚上都会收听广播,了解最新的政策和动态。</p><p class="ql-block">集体生产与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粮食作物由生产队集体种植,个人自留地不允许种植粮食作物,只能种青菜。马铃薯、地瓜等粮食作物也不允许在自留地种植,一经发现会被宣传队组织人拔掉,当事人还会被游街批斗。</p><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许多商品都需要凭票供应,如粮票、布票、煤油票、肉票、副食品票、香烟票、肥皂票等。出门去外地需要带“证明条”,一般由大队开具,证明个人的身份和出行目的。</p><p class="ql-block">文化活动与穿着</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宣传队演出革命样板戏和革命节目。各公社、大队也有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演唱革命歌曲、舞蹈节目。电影方面,只有《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几部,后来主要是革命样板戏电影。文革前的电影被视为封资修电影,被禁演。</p><p class="ql-block">在穿着方面,男女只能按国家发给的布票购买布料。成年人做一件衣服或裤子需要6尺布,而布的颜色只有蓝、黑两种,衣服式样也只有中山装、汉装、青年装、军装。男女普遍穿手工制作的布鞋和解放鞋,穿皮鞋的大多是国家干部。</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与妇女耕山队</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高中和初中毕业生一毕业就被安排到知青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每月由县知青办发给基本生活费15元补贴。各公社也有知青场,设有宿舍和食堂。</p><p class="ql-block">一般的大队还有一个妇女耕山队,由大队的女劳力组成,负责开荒种农作物,劳动记工分。</p><p class="ql-block">学习班与开会</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的学习班并非纯粹的学习,而是非法拘禁。被通知去学习班的人包括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教师、干部以及家庭出身不好的农民等。学习班一般设在边远大队,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毛语录,还要写检查、汇报思想。</p><p class="ql-block">开会是文革期间的常见活动。大队召开群众大会,只有贫下中农可以参加,而“五类分子”及其子女不能参加。县里经常召开大规模的“四级干部大会”,参会人员在机关礼堂开会,在县招待所吃住,吃饭也是定量。</p><p class="ql-block">分配与购物</p><p class="ql-block">农村的农民称为“社员”,每天按时出工、收工。每个大队分若干小队,设小队长和记工员。社员分为全劳力和半劳力,18岁以下、60岁以上为半劳力。每天晚饭后,大家要去生产队记工评分,劳动一天记个圆圈,半天就在圆圈中划条斜杆。一般劳动一天,全劳力记10分,半劳力记5分。年底,由大队会计核算工分,确定劳力的年基本分和应负担的义务工。</p><p class="ql-block">购物方面,县城只有一个国营百货公司、一个城关供销社和一个饮食店。每个公社有一个供销社,各大队设一个代售店。一般物资都是凭票供应。</p><p class="ql-block">居民户与节日供应</p><p class="ql-block">居民户比农户的地位稍高,子女工作由国家安排。粮食每月凭粮证到粮站购买,大米成人每月28斤,每斤1角4分。节日时,食品站发给肉票供应2斤猪肉,每斤7角4分。</p><p class="ql-block">吸烟与照明</p><p class="ql-block">农民一般抽土烟丝和“丰产牌”(一包7分),通行的“鹭江牌”一包1角3分。县领导一般抽“大前门”,一包4角。县里有的局级领导也常年抽“鹭江牌”烟。</p><p class="ql-block">当时,全县大部分大队都没有电灯。大队开群众大会或文艺晚会时用汽灯,农民走夜路则点火篾,手电筒并不是人人都有。农民家里普遍用简易的煤油灯,有灯罩的“泡灯”还算高档灯。</p> <p class="ql-block">在当今社会,腐败现象犹如一颗毒瘤,侵蚀着社会的健康肌体,引发诸多令人痛心疾首的问题。那些贪污受贿的行径,屡屡刷新人们的认知底线。某些官员身处要职,本应为民谋福祉,却在金钱的诱惑下伸出贪婪之手,利用职务之便,为不法商人大开方便之门,非法收受巨额财物,将公权力沦为个人敛财的工具。</p><p class="ql-block">以权谋私的现象也并不鲜见,在工程项目招标、行政审批等关键环节,暗箱操作时有发生。一些人凭借手中权力,违规为亲属朋友安排工作、承揽项目,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真正有能力、守规矩的企业和个人寒心。还有公款吃喝、奢靡消费,消耗的是公共资源,损害的是政府公信力,这些腐败行为严重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民众深恶痛绝,也促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乱象滋生。</p><p class="ql-block">一、私欲的膨胀:人性弱点作祟</p><p class="ql-block">人性中的贪婪与虚荣,恰是腐败滋生的内在温床。当个人面对权力、金钱、利益的三重诱惑,若缺乏坚定的道德操守与自律精神,私欲便如决堤洪水,汹涌失控。一些官员手握公权,本应成为民众福祉的守护者,却在金钱的 “糖衣炮弹” 轰炸下迷失自我。为满足对奢华生活的向往,他们不惜践踏法律红线,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共资源化为个人私产,大肆敛财。从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到暗箱操作工程项目,每一次贪腐行径都是私欲膨胀的具象化,他们背离了从政初心,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堕落的深渊愈陷愈深。</p><p class="ql-block">而虚荣之心,同样驱使部分人走向腐败。为在社交场合彰显所谓 “成功”,追求人前的风光无限,他们妄图以权力为杠杆,撬动更多财富与地位。在攀比之风盛行的环境中,看到他人纸醉金迷,内心失衡,进而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实现 “弯道超车”,用腐败行径为虚荣买单,却不知正一步步将自己推向身败名裂的悬崖边缘,沦为欲望的囚徒,让个人声誉与社会公义皆因一己私欲而蒙尘。</p><p class="ql-block">二、权力监督的 “缺口”</p><p class="ql-block">(一)内部监督的乏力</p><p class="ql-block">部分单位或部门内部监督体系仿若 “纸糊的堤坝”,漏洞百出。同级之间碍于情面,往往选择 “视而不见”,对身边同事的违规行径三缄其口,生怕得罪人影响自己仕途;上级监督又常因层级阻隔、信息滞后,难以及时察觉下级权力运用的猫腻。在这种内部监督 “绵软无力” 的情境下,权力便如脱缰野马,在暗角肆意妄为,为腐败行径提供了隐蔽温床。例如某些单位的财务审批环节,本应层层把关,可因内部监督人员与申请者熟络,便草率放行不合规款项支出,让公款悄然流入私人腰包,日积月累,腐败之风愈演愈烈。</p><p class="ql-block">(二)外部监督的困境</p><p class="ql-block">民众作为社会监督的主力军,却常面临监督无门、反馈无果的尴尬。举报渠道有时不够畅通,投诉信件如石沉大海,民众满怀热忱反映问题,却得不到回应,热情被冷水浇灭;网络举报平台也可能存在信息泄露风险,让举报人有所顾虑。媒体,这一 “社会瞭望者”,在监督时同样束缚重重。一些地方势力对负面报道严防死守,媒体记者采访受阻、报道受限,难以将腐败真相大白于天下。诸多外部监督难题交织,使得腐败行为难以及时被曝光、受遏制,让一些腐败分子心存侥幸,愈发胆大妄为,在错误道路上狂飙突进。</p><p class="ql-block">三、制度执行的 “折扣”</p><p class="ql-block">不少原本严密的规章制度,在落地执行时却仿佛遭遇一场 “侵蚀风暴”,被大打折扣。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情关系、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干扰下,将制度条文视若无物。在项目审批环节,面对熟人递来的不合规申请,不是依规驳回,而是 “网开一面”,利用制度的模糊地带、操作细节上的漏洞,为其一路绿灯;在执法监督时,对本地有影响力企业的违法违规行径,佯装不见,以罚代改,罚款数额不痛不痒,让企业轻松逃过应有的惩处,制度沦为一纸空文。这般执行不力,让制度的刚性约束化为泡影,为腐败行为撑开了保护伞,让妄图钻空子者有恃无恐,肆意妄为。唯有确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让制度长出 “牙齿”,才能从根源上封堵腐败滋生的通道,重塑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p><p class="ql-block">四、社会风气的 “暗流”</p><p class="ql-block">当下社会,拜金主义甚嚣尘上,成为腐蚀人心的一股 “恶风”。在影视作品、网络舆论的推波助澜下,财富似乎被捧上神坛,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尺。人们谈及创业,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夜暴富的传奇,而非脚踏实地的拼搏;社交场合中,名表、豪车、奢侈品成为炫耀资本,仿佛物质的堆砌就能等价于个人价值。这种风气下,部分公职人员心态失衡,看着商界大亨们一掷千金,便妄图利用手中权力 “分一杯羹”,将公权变现,陷入腐败泥沼。</p><p class="ql-block">扭曲的人情往来,同样为腐败提供滋生土壤。传统的人情本是社会温情纽带,如今却在一些场合异化成利益输送的遮羞布。婚丧嫁娶、节庆假日,送礼之风泛滥,名贵礼品、大额红包背后,隐藏着求办事、谋私利的盘算。部分官员也裹挟其中,在 “人情难却” 的幌子下,为送礼者大开方便之门,模糊了公与私的界限,让廉洁从政的防线在温情脉脉的人情攻势下逐渐瓦解,催生腐败行为,侵蚀着社会公序良俗。</p><p class="ql-block">五、职业操守教育的 “短板”</p><p class="ql-block">在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上,职业操守教育存在严重缺失。学校教育阶段,过度聚焦应试升学,德育课程沦为 “边缘配角”,廉洁诚信教育仅是蜻蜓点水,未触及灵魂,学生难以领悟其深层要义,未将廉洁意识内化于心。步入职场,新员工培训多侧重业务技能打磨,对职业操守、廉政纪律着墨甚少,让从业者初涉职场便缺乏清晰的廉洁从业指引,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极易因懵懂无知而失足犯错。企业、单位日常教育中,形式主义泛滥,廉政讲座、培训徒有其表,空喊口号,缺乏鲜活案例深度剖析、实操指导,难以让员工真切感知腐败危害,筑牢思想防线,使得职业操守教育在抵御腐败侵蚀时软弱无力,未能成为守护廉洁的坚固盾牌。向腐败 “宣战”:共筑廉洁未来面对这错综复杂的腐败成因,一场向腐败全面 “宣战” 的斗争刻不容缓。政府作为廉洁社会的 “掌舵者”,需不断织密监督网络,强化内部监督效力,打破层级壁垒,让权力运行的每一处细节都暴露在监督之光下;畅通外部监督渠道,为民众发声、媒体监督保驾护航,使腐败分子无处遁形。制度建设层面,应持续扎紧制度篱笆,细化规则,填补漏洞,以雷霆手段确保制度落地有声,让企图越界者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社会同样肩负重任,要以正能量矫正扭曲风气。通过文化作品、舆论导向,重铸衡量成功的多维标尺,让实干、奉献重回舞台中心,驱散拜金阴霾;倡导清爽人际,为人情往来 “祛魅”,让公与私界限分明,守护廉洁净土。于个人而言,更是要时刻警醒,在成长全程、职业旅途,筑牢思想防线。学校、职场强化职业操守教育,以鲜活案例、深度指引,将廉洁意识注入灵魂,让每个人在面对诱惑时,都能坚守初心,成为腐败的 “绝缘体”。</p><p class="ql-block">反腐之路,道阻且长,但只要政府、社会、个人携手共进,各司其职,必能驱散腐败阴霾,共筑廉洁、公正、风清气正的美好未来,让社会巨轮在清朗航道上扬帆远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