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朝古都开封一繁塔

dy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繁塔的“繁”字读音是p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繁塔的“繁”字读“p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繁塔的“繁”字读“pó”是因为它作为姓氏时,读音为“p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繁塔所在地原是一处名为繁台的高地,繁台是开封城外东南部的一处高地,相传因附近曾聚居着繁姓人家而得名。后来在此修建佛塔,人们便称其为繁(pó)塔,这个读音保留了当地地名的传统发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繁塔创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京都四大名寺之一的天清寺内,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故俗称繁塔,它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北宋早期六边形佛堪的典型代表,受它的影响,以繁塔为中心,北宋初期中原地区出现了一批风格相似的佛塔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繁塔通高36.68米,熔基面积501.6平方米,塔身内外镶嵌近7000块佛砖,一砖一佛,姿态各异,犹如武士铠甲,壮丽辉煌,繁塔造像艺术极为精美,包括菩萨罗汉、乐伎等近百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塔内保存完整的碑刻178方,以宋代居多,有佛经、捐施人题词等,并且佛砖上仍保存有捐施人的墨迹,是研究佛学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繁塔因其精美的佛像砖雕、丰富的碑刻题记及书法艺术、珍费的地官资料、罕见的建筑造型而闻名于海内外,也因塔的层级问题过去数百年来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二程书院碑</p><p class="ql-block">碑名:创复二程书院碑记 时间: 清康熙二十六年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封二程书院简介:“二程”指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兄弟。开封最早的书院是始建于宋代的明道书院,因其地为“二程”讲学故址,程颢号称“明道先生”故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亡后这个书院即废,明代重修,明末又毁于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守道张思明旧址重建更名为二程书院,康熙三十年(1691年)再次重修,与大梁书院并列为全省最高学府。</p><p class="ql-block">书院演变史</p><p class="ql-block">1462年 明美宗天顺五年 创建丽泽书院 </p><p class="ql-block">1486年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 徒丽泽书院于繁台之上,更名大梁书院 </p><p class="ql-block">1687年 清康熙二十六年 重修书院、更名二程书院 </p><p class="ql-block">1894年 清光雄二十年 改二程书院为明道书院 </p><p class="ql-block">1912年-1949年 民国初年,书院废止,改为省立家民专科学校, </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 后改名河南大学之农林专科</p> <p class="ql-block">佛 洞简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佛洞内存宋代东西两壁石刻经大方,东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西为《十善业道经要略》,这碑刻不仅是研究繁塔历史的珍贵史料,而且是书法艺术的佳品,两壁碑经均出于宋代书法家赵安仁之手,字体方正庄重,笔划浑厚有力,后人评论他的书法兼有欧、柳两家之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安仁字乐道,洛阳人,性直纯正,书法以楷隶见长。他曾在国子监书刻《五经正义》,倍受太宗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刻四周雕刻有莲瓣形花纹图案,技法精妙,线条顿挫转折,劲利自然,毫无雕迹凿痕,如同模制一般,表现了宋代劳动人民极高的雕刻技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西两边端坐的是乐伎菩萨。共有二十尊,这种菩萨的装束是我国历代罕见的,并各持乐器一种,是我国研究宋代乐器的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地宫塔铭:</p><p class="ql-block">1、石刻題记表明:尽管一个极其重要的数字“开宝□年”无法辨认,但还有“岁次甲戌”的干支纪年,推算可知“甲戌年”是开宝七年。从明代开始关于繁塔建造年代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2、石刻题记记载当时天清寺有僧众400余人,讲经律论僧50余人,还有三纲知事,各职人等;塔铭还记载地宫所藏物品,如水晶瓶、水精函、水精瓮子、金棺、银椁、舍利石匣等,且记载有施主姓名。这方珍贵的塔铭是研究北宋四大名寺之一的天清寺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佛砖墙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繁塔的造像艺术极为精美,塔身内外遍嵌造像砖,一砖一像,包括佛祖、菩萨、罗汉、乐伎、行脚僧等百余种,近7000尊,姿态各异,形象生动。远观繁塔,通身造像组成美丽的纹饰,大小如一,排列有致,与塔身构成统一的整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像砖每块一尺见方,中心为一圆形佛龛,佛像结跏趺于莲花座上,形象端庄,雕工精细。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以观音菩萨变化最多,有四臂、六臂以至十二臂。菩萨多已女性化,体态丰盈,隽秀多姿,曲眉丰颐,脸颊圆润,与唐代仕女神韵相似。宋代十六罗汉造像,虽数量不多,而姿态神韵各呈异彩,个性鲜明,相貌迥异,既有中土和尚,又有外来胡僧,别具风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造像最为复杂的是乐伎,乐伎佛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繁塔大修之时,它使沉寂千年的繁塔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乐伎佛镶嵌在繁塔二层南塔心室正南、西南两侧的内壁,共有20尊。皆着菩萨装,头饰化佛,身披璎珞,衣纹流畅,雕造细腻。她们各执不同的乐器,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二层塔心室的前壁上。排箫乐伎结跏端坐双手握箫,口对箫管,似乎乐音正在缓缓而出;吹笙乐伎两手执笙,以指按孔;一对击钹乐伎,一开一合,轮流拍击,配合默契;琵琶乐伎怀抱琵琶,左手抚弦,右手执拨,双闭微闭,似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之中;腰鼓乐伎左手以掌抚鼓,右手以杖击鼓,意态从容,悠然自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位乐伎神态各异,演奏着十三种二十件乐器,形神皆备,风姿绰约。它们手中的乐器明显地体现了宋初龟兹乐队的编制特征,是典型的宋初龟兹乐队演奏的形象。这些砖雕为研究宋代高度发达的音乐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北宋繁塔碑刻拓片展(在延庆观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开封民间,流传着“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到繁塔腰”的说法,将铁塔与当地的繁塔作比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因为繁台地势高于铁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繁塔早于铁塔75年建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