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篇:永不褪色的兵心

晓风(洪东安)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月篇:永不褪色的兵心</p><p class="ql-block"> 一一写在纪念空军雷达兵成立75周年之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兵。这个身份,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生命里,任凭岁月流转,始终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1973年底,我从黄梅县孔垄区孔东公社应征入伍,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空军蓝军装。临行前,父亲在郧县将军河段带领孔东公社民兵连参加“三线”建设,没有时间赶回来与我话别。在八一大队送兵的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我胸前佩戴着大红花,母亲作为双亲代表特意为我送上一程,姐妹们也为我准备了好几双挑花鞋垫。我们这批新兵到达驻豫雷达部队后,接受为期一个月时间的新兵训练,然后被分配到各雷达连。巨大的雷达天线像一位忠诚的哨兵,日夜守护着祖国的蓝天。值夜班时,我常常裹着厚重的军大衣,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雷达屏幕上跳动的光点。那些目标回波,有的像欢快的海鸥,有的像沉稳的礁石。河北涞源老兵、操纵老班长周根顺手把手地教我们怎样辨别和判断运输机、轰炸机、歼击机的飞行特点、爬升高度、活动半径及波形特点,还有干扰和反干扰训练时的操作要令和应对措施。在周老班长的传帮带下,我很快进入了连队战备工作“一号班”。实行24小时的昼夜值班,随时都有可能进入一等战备,这已成为我们雷达预警部队的工作常态。在那些与星辰为伴的夜晚,我真正懂得了军人的使命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兵,服从为己任。 1990年3月25月,济南军区空军党委批准退出现役,我被分配到南方一个地级城市的市级行政机关工作。每天清晨,我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把桌椅擦得锃亮,文件摆放得整整齐齐。所在单位领导有一次笑着说:"你这作风,跟带兵似的。"我只是笑笑。那些年,我把在部队养成的钢铁纪律带到了工作中:文件要分门别类,就像当年整理雷达备份器材;数据要反复核对,就像当年确认雷达信号。改革开放初期,有人劝我"灵活些",我依然坚持原则——当兵的人,最知道什么是纪律,什么是底线。军人的品格,不在于穿不穿军装,而在于心中永远装着那份责任与忠诚。</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兵,责任记在心。 在我的小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定位早已约定俗成,指挥权自然归老伴,我自觉地当好配角。做得最多的自然会是男人应该承担的一些重体力活,诸如过去扛大米和搬运煤气罐等,以及在家里当好一个义务维修工,换换水龙头、插头和灯泡之类的东西。只要老伴一声令下,我乐呵呵地执行命令,就像当年执行训练任务。儿子有次看不过去说:"爸,您也太听妈的话了。"老伴立刻说:"你懂什么?你爸这是军人本色。"我没有分心,而是聚精会神地继续着干好自己手中的活。军人的品格,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在对家人的爱与责任里。</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兵,乐于勤笔耕。 2013年9月退休后,我以笔作为手中武器,把书房布置得像当年的作战室,墙上挂着中国地图,桌上摆着飞机模型(台灯)和地球仪,名曰“晓风书屋”。我既写家乡的前尘往事,也写雷达兵的戎马生涯,还创作一些与家乡黄梅戏有关的歌曲。2023年,当我进入古稀之年,对黄梅戏作了溯源宣传,我完成了《一曲采茶唱不够》歌词创作。去年,我创作了《共和国长子之歌》。今年,在空军雷达兵成立75周年之际,我又创作了《雷达兵颂歌》。老伴笑着说:"你这老雷达兵,又找到新目标了。"军人的品格,就是永远保持冲锋的姿态,永远寻找新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兵,难忘军旅情。前些日子,部队老战友小聚。当年的小战士如今都白发苍苍,但一谈起雷达兵的日子,眼睛都亮了起来。有个战友拍着我的肩膀说:"老洪啊,你这辈子,从雷达兵到文化兵,从守卫领空到歌颂祖国,真是退役不褪色啊!"我举起茶杯回复道:"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不打退堂鼓,永吹进军号!军人的品格,就是永远保持昂扬的斗志,永远坚守最初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兵,不变是军魂。军魂是什么?是那永不褪色的忠诚,是那百折不挠的坚韧,是那默默无闻的奉献。它融进血液,刻入骨髓,成为生命中最亮丽的底色。从手握钢枪保卫祖国,到执笔为戈歌颂时代,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那颗永远跳动的兵心。</p><p class="ql-block"> 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战斗洗礼,但军魂犹在,兵心永驻,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七十从戎守碧空,</p><p class="ql-block">荧光屏里写精忠。</p><p class="ql-block">千山云海凝眸处,</p><p class="ql-block">万里长天握掌中。</p><p class="ql-block">解甲犹存军旅志,</p><p class="ql-block">持家不改战旗红。</p><p class="ql-block">古稀更作铿锵曲,</p><p class="ql-block">再唱兵歌震宇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联"七十"代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守碧空"点明空军雷达兵身份。</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 时代呼唤“长子精神”</p><p class="ql-block"> —— 歌词《“共和国长子”之歌》创作体会</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出生的一代人,被称为“共和国长子”,他们是世上公认最勤奋的群体。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勤于学习、敢于拼搏、勇于攀登、乐于奉献的“长子精神”。他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秉持着“小车不倒只管推”的信念,勤勤恳恳地学习与工作,任劳任怨,不惧吃苦受累,甚至不惜流血牺牲,坚持不懈地为共和国建设添砖加瓦。这种价值取向弥足珍贵,在当下,对引领全国人民实现强国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时代迫切呼唤“长子精神”,这也成为我创作《“共和国长子”之歌》的动力源泉。</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一个民族若不崇拜英雄(包括军人)和科学家,便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向来勤劳勇敢,深知“勤有功,戏无益”。而我认为,一个国家倘若不崇尚英模、不崇尚勤奋,同样没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孔子曾感叹:“逝者如斯夫。”如今,“共和国长子”虽已老去,但愿“长子精神”永载史册,愿《“共和国长子”之歌》能够激励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歌词:“共和国长子”之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在新中国</p><p class="ql-block">长在红旗下</p><p class="ql-block">走过艰难险阻</p><p class="ql-block">尝过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经过浴火重生</p><p class="ql-block">绘过最美图画</p><p class="ql-block">啊</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共和国长子</p><p class="ql-block">伴随着共和国一起长大</p><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人</p><p class="ql-block">让青春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为中华崛起增砖添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在新中国</p><p class="ql-block">长在红旗下</p><p class="ql-block">乐于为国分忧</p><p class="ql-block">甘于勤俭持家</p><p class="ql-block">勤于爱岗敬业</p><p class="ql-block">勇于踔厉奋发</p><p class="ql-block">啊</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共和国长子</p><p class="ql-block">伴随着共和国一起长大</p><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世界上最欣慰的人</p><p class="ql-block">让华厦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为民族振兴锦上添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请点击欣赏《一曲采茶唱不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