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 寻梦

阮福海

<p class="ql-block"> 我师范毕业第一站就是茶场学校,是一所一年级到初三的帽中,但他归于县管,和当时的乡镇中学平级。我在这里工作了四年,这里当年的物、景、事、人,在脑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故事。时常在梦里重现。一愰又近二十年没有来过。之前也是乘车经过而已。今天天气好又没事,就和老伴骑车专门来一趟,细细追忆当年情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十点二十到达旧铺中学转向西去茶场,当初这里到茶场全是田野和土路,如今民居楼房延绵几里路,全是宽阔的沥青路。</p><p class="ql-block"> 我到来大雨山东坡脚下,触景生情,想起1979年8月30日和陈思宁两个人,合骑一辆破旧自行车去茶场学校报道时,骑到这里是又累又热,两个人就在这里仅有的一棵树下躺下休息的场景,现在是二十米宽双向四车道的沥青马路,我在这留个景</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是上坡,当年坡度还是很徒的,现在降高提洼坡度小多少,当年路两边全是连遍的茶园,可惜现在只能看到很少的几棵茶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九三学社等科普基地,面上看,类似于旅游景点,工人说五一开业,到时候来玩。</p> <p class="ql-block"> 继续走到大雨山最高点转向场部处,当年是三岔路口,现在铁山寺高速路经过这里,形成了四岔路口,红绿灯、各种道路标注线、标志牌、风景凉亭,特别现代化。下坡去场部当年路很徒,由于泥土路面,被雨水冲出几道小沟。骑自行车很不安全。有一次我骑自行车,前轮滑至水沟里,很很的甩了一跤,身上多处受伤,膝盖至今还有伤疤。现在提洼降高,又是沥青路面,是平整又平缓,特别舒适和漂亮。</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下坡第一景就是李庆英家的六间红砖红瓦的大瓦房,纯是有钱的标志。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很别致,带有院落的别墅小楼。下坡结束,当时是圆形转盘,中间是一棵大雪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棵雪松长有几种不同的叶子 。让我这个没见世面、弧陋寡闻之人长了见识。现在是宽阔的沥青路面,画有彩虹标记线现代化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再向前左侧就是当年连排的知青宿舍。面貌依旧,只是部分屋面加盖了彩钢瓦,前面横过来的大厨房已拆掉了,在右前方还建文化广场。知青宿舍每排之间靠大路一侧,建起了连排门面房,我想到房子里去找一找,当年在里面生活的记忆成为不可能。当年学校房子紧张,我们老师都安排在知青宿舍住,吃在知青大食堂。站在路边,看着几排石头老房子,当年在这生活的人和事,逐帧的在脑海里浮过。</p> <p class="ql-block"> 右侧,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当年杨国先老师的家。三间石墙灰瓦的房还是当年的原样并没有变,好像横过来的两间厨房不见了。屋前屋后全是荒草,显然没有人居住。杨国先老师当年和我在茶场学校是同事,他纯朴憨厚、待人热情厚道,我两关系不错。他因是场代课老师,后回场部茶叶库房做管理。当年杨老师四个儿子和自己夫妻俩住着这三间房子,好像还很满幸福。因身体原因早逝。其他的职工房屋全变为单家独院的楼房。</p> <p class="ql-block">  当年场部办公室,没有变是两层楼,现在在上面又加了一层简易的彩钢瓦房子。当年的制茶车间,还是原样没变。只是和办公楼对面的一排车间改为“知青大食堂”,内部布置了几张关于知青的宣传画,别的什么都没有的空房。这可能是为知青下放五十周年聚会特地改制的。由于制茶车间大多数都是年轻漂亮女职工,因我本身就羞于见漂亮姑娘,加之家里已为我定下了对象,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制茶样车间几年也没进去过。当年这里可是茶场的核心,热闹繁忙。如今已闲置。新办公室和制茶车间已搬到东边高速路边上。</p> <p class="ql-block">  再向前,就是茶场学校。茶场学校虽早已拆并了,但我对他的印象和怀念却永远的刻在了心里,印在脑子里。仰望小山上茶场学校的旧址,往事历历在目,经常在梦中重现的地方。在这里四年的教学经历,我感到无愧,是垫定我一生教学品性和品格的时光。当年的备课笔记每一课时,全是自己用心设计制定。重点的把握,难点的分解和处理,内容的穿插,时间的制定,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调动,都作合理的设计安排。由于初工作,每篇教案都要用到列一个小时以上的撰写时间。这些备课笔记一保留着,直到到穆中,还有老师用其作参考。当年只知道拼命工作,把工作做好做优,没有加班费,却有使不完的劲头。站在小山坡下,更多的工作情景、同事和同学的往事一齐拥入大脑,很乱,也很激动。</p><p class="ql-block"> 来到小山顶。站在当年的操场上,操控已全是树木,原两排石墙青瓦的教室还在,只是青瓦已换成了琉璃瓦。用途已改作养老院,疫情后又停办了。现门已上锁,想到原教室里去坐一坐,重温当年的情景,找找当年的感觉,只好放弃</p> <p class="ql-block"> 东边当年是一排泥墙青瓦的小间房子。两间厨房和三间老师宿舍。我就住一间。现在已是私人花园别墅。想起当年住的小泥房子,勾起我刻在脑子里的回忆。如果用文字呈现,那可又得是很长的篇幅。当年条件有限,但好像全是快乐,再累再苦都没觉得苦。</p> <p class="ql-block"> 由于对土房的印象和情感太深,我拿起手机对着别墅就照了一张照片。这时却巧主人出来,问我照照片干什么,我说当年在这里工作过,今天故地重游。主人惊讶的问是阮老师吗?我愣住了,你是?主人说我是司传峰啊!当年青涩少年,如今已享退休之福。时光太快,不觉已近五十载,近半个世纪呀。司传峰邀我夫妻俩到山下吃个午饭,我看了下时间,已是十一点半了。故地重游,完全沉入当年记忆与追思中,忽略了时间。司传峰邀同学谢友春等陪我一起共进午餐。再次感谢司传峰同学的盛情招待。午饭后与司传峰等作了告别。简单的看下就返回。返回时走宁淮工业园区。在大雨山下坡看到了茶场的新场部,外观呈方形,约三层楼高,是办公和制茶车间为一体式的现代化建筑,外观好有北京水立方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在茶场学校的四年虽很短,但印象特别深,深至经常想起和梦见。之前虽来过,总是匆匆而过。这次终于有时来细细地,慢慢地追思和寻找梦中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请AI为写首小诗作为结尾。</p><p class="ql-block"> 《重访茶场学校》</p><p class="ql-block"> 青峰叠翠旧书堂,</p><p class="ql-block"> 四载春风伴茶香。</p><p class="ql-block"> 双骑徐行寻梦处,</p><p class="ql-block"> 苔痕犹在刻时光。</p><p class="ql-block"> 大雨山前忆旧游,</p><p class="ql-block"> 知青瓦舍话春秋。</p><p class="ql-block"> 石墙教室今犹在,</p><p class="ql-block"> 不见当年孺子牛。</p>